- 教育的根本
- 林格
- 4644字
- 2024-12-28 11:30:55
二、教育面對的是人的生命
教育面對的是生命,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才讓世界如此精彩,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發展路徑和成長節奏。所以,尊重是教育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中庸》中提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開啟了我們對教育進行深度思考的門。
這里的“性”,就是天賦的生命發展規律;“率性之謂道”,就是順著、沿著人的生命發展規律,并加以修治;“修道之謂教”,這就是教育、教化。
七色花教育現象值得深思,所謂七色花教育現象,就是本來一種花只開紅花,但我們的教育者非得使用所謂高新、復雜的技術機制,讓這種花開出七色花來,可能也很好看,卻違背了花的天性。教育的本真應當是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哪怕開出來的是單色花。
我們經常講,做教育要掌握人的生命發展規律,而這需要格物致知,形成正確的認識論。
(一)主動性規律
主動性是人的生命的本質屬性,每個生命都是幾億乃至十幾億個精子中最主動的那個精子與卵子結合而成的。
人的主動性表明了人的生命自由發展的程度,可以說,人類進步的歷史本身就是主動性不斷增強的歷史。
在影響教育價值的諸多因素中,主動性居于核心地位。我們經常講,所謂教育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激發人的主動性。
在教育實踐中,激發主動性的抓手是“激發上進”,也就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把人的上進心激發出來。
我們了解一下人的內心世界。人的內心世界,就是各種影響孩子行為的心理要素的總和,研究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正確把握教育的真諦。
人的內心世界由人的個性、需要、價值觀、態度和動機等幾個要素組成,前三個要素影響和決定了人的態度,態度是它們的綜合與代表,所以態度是內心世界各因素的核心。態度與外界因素結合就產生動機。在外界時間、地點、條件都適合的情況下,動機就變成行為。
如圖2-1所示,人的內心世界的關鍵是“態度”,而態度的核心卻是“自主選擇”,這是最能體現人的主動性的成分,是一個人作為萬物之靈最引以為豪的因素。激發人的上進心,就是在“自主選擇”這里下功夫,可調動的要素包括個性、需要、價值觀等。

圖2-1 態度、動機和行為
我們講的“全面發展”只是表面、形象的一種說法,其內核是人的主動性,也就是馬克思所講的“自由個性”的全面實現。馬克思還說,個人自由是所有人自由的前提。
“雙減”是國家重大戰略,事關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事關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事關一代代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事關幾十年后國家的競爭力。
“雙減”的實質是減去多余動作,其原則如下。
一是戰略性原則。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要關乎孩子未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發展,如果無關,都是可以減去的多余動作。
二是主動性原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核心是“主動性”。如果學生的行為由自己主動選擇,那么再辛苦都不是負擔。真正的負擔是“強加”,這并非量變的問題,而是質變的問題。質變的問題交給理念來解決,即如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三是差異性原則。人的發展具有差異性,實現教育公平的價值內核就是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因材施教,以學定教。提供給每一個孩子合腳的鞋,就是將工作做細做實,不搞“一刀切”,課堂、課程、作業等,都需要實現個性化,以學定教,因材施教。
“雙減”就是減去與以上原則相違背的所有動作,剩下來的就是教育的正道、大道。
(二)成功性規律
人人都向往成長、成功,但人在反復的小成功中走向大成功,這是生命發展的基本規律。
教育需要賦予人人都想成功、都能成功的可能性。
一是創造機會,創造成功的機會以及引導孩子自我創造成功的機會。
二是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成功的體驗可以優化人的情感,使人有良好心情,因此,設立的目標一定要具體、適度,要符合孩子那種“可望可即才能更加努力”“跳起來夠得著才更加愿意跳”的心理特點。
三是及時評價。當孩子實現了一個目標,應當第一時間進行反饋或者評價,使之“嘗到甜頭”,孩子在不斷嘗到甜頭的時候取得進步,當然,最高境界是引導孩子實現自我評價。
(三)階段性規律
生命的發展具有階段性,這也決定了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節奏,所謂尊重,某種意義上就是不著急去打亂別人的節奏。
因為人的生命發展具有階段性,所以,教育的秘訣是三分教、七分等,“等”的背后是一種教育者的格局,考驗的是教育者的耐心。
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實卻十分甜美。
在遠古時期,人類為了追求美和圓滿,開始打磨珠子或者項鏈……也就在這個時候,人類開始從粗糙走向精細,從急躁走向了耐心。可以說,耐心是人類美學的開端,也是手指的深度解放,從此,人類的文明開始閃耀光芒。
耐心是教育的大智慧。耐心意味著我們學會和時間交朋友,有了時間這個朋友,好的東西才會不知不覺融入人的內心,甚至發生化學反應,這樣,才能出現化解困擾和糾結的契機。我們經常講,烤魚烤焦了,不是火大了,而是心急了。
把耐心轉化為具有操作性的實踐系統就是建立階梯。
“階梯”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之一,是讓生命發展階段性規律得以實現的工具。具體而言,階梯把“生命階段發展”化為了一個個可執行、可評價的步驟,使得小目標、中目標、大目標相互融合、相互配套,與簡單劃幾個階段不同,它有向上的、明確的標準,所以兼具價值的引領性、行動的指令性,使得人人想發展、人人能發展、人人好發展,進而激發了人的主動性。
“階梯”既是認識論,也是價值觀,更是方法論,是一個人和一份事業進步的法寶,而“梯進”兩字,又是建構或建模的邏輯起點。
(四)覺悟性規律
實踐表明,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覺悟性。一個人通過一段努力,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達到一個新的穩定的水平。
人的覺悟包含著人的自我覺察、覺醒,也包含著人的自我調控、自我解放和自我更新。人無時無地不在覺悟,只不過覺悟的程度和意義不同而已。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
教育就是在人的內心深處下功夫,提高人的悟性認識,充分呈現每個人的價值,塑造全面發展的新人。
*
教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而教育的過程是用生命影響另外一個生命。
教育就是教育者的一種生命狀態,當達到一種高度后,隨意的流露和釋放就是最好的教育。正如泰戈爾所說:“教育就是傳遞生命的氣息,而非其他。”
黃庭堅稱贊周敦頤“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馮友蘭先生說他在北大當學生時,第一次到辦公室去見蔡元培,有種“光風霽月”的氣象,而且滿屋子都是這種氣象。教育的氣象形成了,無須語言,人會不自覺地受到影響,如坐春風,風生而水起。
“光風霽月”是教育者最為理想的生命狀態,我們把它概括為二十五個字:寧靜的自信、平靜的接受、喜悅的參與、優雅的從容、深遠的遼闊。
理想的教育者和孩子們在一起時,孩子們能感受到:
第一,心一下子就靜下來了。一個人的氣場決定了能否讓周圍的人靜下心來。
第二,覺得自己的收獲很大。好的教育者應當讓每一個孩子感覺到你在協助他/她進步,你在激發他/她上進,你在啟發他/她覺悟。
第三,知道要到哪里去、怎么去。教育者的首要作用是把自己的心定在高處、遠處,釋放出一束光,人人都趨光而行,孩子在光的引領下踏上前行的路,從此不再害怕黑暗和孤獨,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修煉生命的狀態,我們可參照孟子的要求,分為六階:善、信、美、大、圣、神。一道一階,勇猛精進。
第一階:善
“可欲之謂善”,“可欲”是讓人喜愛的意思。人性有善有惡,見到善人善事,人人都會喜愛;見到惡人惡事,人人都會厭惡。因此,首先要做善人,每天堅持做善事,做一個人人能接受的人。
第二階:信
“有諸己之謂信”,如果一個人守時守信,實心實行,那么他就是“信人”。因自信而得他信,他因此會擁有更多人的托舉、追隨。反之,很快大家都避而遠之,終而成為“窮人”,“窮人”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窮信窮困之人。
第三階:美
“充實之謂美”,朱熹的注解是:“力行其善,至于充滿而積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于外矣。”有善有信,但蓄積還不夠,還不足以稱之為美,唯有日久積淀而保持住,而悉有眾善,充滿快樂,無少間雜,則含章于內,這才能叫“美人”。
第四階:大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成為有美德的“美人”,靠積累靠量變,但要成為“大人”,則要靠質變,積善積信,蓄積日久,自然顯著,通暢于四肢,發于事業,以至于廣大高明,自帶光芒,這就是“大人”了。
第五階:圣
“大而化之之謂圣”,大行其道,大能化之,不思不勉,從容中道,厚德載物,化育天下,能以無形之力去感化、教化、成就他人,這就是“圣人”,“圣人”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化境”和“無形”,人們看不見他思考、努力、更新,看不見他有什么動機、作為,但又具有強大的推動力,甚至最終成為一個“傳說”,到處流傳他的話語與事跡。
第六階:神
“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圣人”再往上走,就是“神人”了,既然是神,人不可知,他活在另外一個維度里,活在人的想象之外。
*
尊重并促進人的生命發展,需要教育者在內心里裝上三個“精神軟件”,這也是教育者的三個核心素養。
(一)虛
君子以虛受人,印度哲學家說:“人是上帝唇邊的長笛。”長笛之所以能發出優美的聲音,是因為笛子是虛空的。在教育上,虛空就是把“自我”放下,容得下別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向孩子學習,有問題找孩子。
有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向孩子學習”,也就是說:
一是放下自我,向孩子學習。一旦有勇氣向孩子學習,你將收獲到的是孩子自己主動學習,你何樂不為呢?
二是放下虛榮,有困難問孩子。一旦有困難找孩子,哪怕是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當你請教孩子的時候,他/她一定會給你一個奇跡般的答案,一定比任何高明的教育家告訴你的答案要生動、精彩、絕妙。
向孩子學習,不僅僅是對教育者的要求,還有其時代的必然原因。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與承諾》中所描述的“后喻文化”現象正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所謂后喻,就是長輩向晚輩學習。
(二)柔
草木初生的物相,就是柔弱、柔軟、柔和。柔這個字,意味著生機。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說,人活著的時候渾身是軟的,死了才硬邦邦。草木活著的時候非常柔軟脆弱,死了才干枯。
要讓孩子的心靈樂于依靠從而實現引領,教育者應有一個美德,那就是讓自己變得柔軟起來。因為只有自己的內心變得柔軟,才能縮小自己的心靈與孩子的心靈之間的距離。
柔軟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我們的聲音柔軟了,就更容易傳遞到遙遠的天空;我們的目光柔軟了,就能輕巧地卷起心扉的珠簾;我們的面龐柔軟了,就能流暢地傳達溫暖的誠意;我們的身體柔軟了,就能準確地流露尊重的信念。
教育者擁有柔軟的內心,教育的內容才能走向細微、走向精準,這時就可以體現出教育的力道。比如,贊美人在細微處,方顯贊美的價值。再比如,愛一個人,是在生活的細節上在乎他/她、照顧他/她。
然而,讓自己內心保持柔軟、開放、豁達,要有一個概念的介入:犧牲自己。如果時時處處對人尊重,那么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的尊重對孩子所產生的托舉力量就越大,此時,心就不會硬化、乏力。
(三)弱
何為示弱?老子有言“能而示之不能”,精妙在于“示”。我們本身的是“弱”還是“強”、是“能”還是“不能”是不重要的,關鍵在于“示”,這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大勇氣。
我們經常說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這個“若”是“裝”的意思,學會裝傻和示弱是開啟教育智慧的第一道門。
有人說,教育孩子“最好少一只手”,就是想象自己只有一只手,那么孩子就會主動來幫助你,在幫助你的過程中學會自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