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五千年(中小學生必讀叢書)
- 呂思勉編著
- 1826字
- 2024-12-20 18:15:06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東周時代政治的重心,既然不在天子而在列國,則欲知其時的政治,非兼知其時列國的情形不可。而欲知列國的情形,又非先知古代的封建制度不可。
封建制度,當分兩層說:古代交通不便,一水一山之隔,其人即不相往來。當此之時,即有強大的部落,亦不過能征服他部落,使之服從于我,來朝或進貢而已。這可稱為封建制度的前期。后來強大之國更強大了,交通亦漸方便,征服他國后,可以廢其酋長,而改封我的子弟、親戚、功臣、故舊。則所謂共主的權力更強;而各國之間,關系亦日密。這可稱為封建制度的后期。從前期到后期,亦是政治的一個進化。“眾建親戚,以為屏藩”的制度,莫盛于周代。要明白周代的封建制度,又不可不先明白其宗法。
社會的組織,本是起于女系的。所以在文字上,女生兩字,合成一個姓字。后來女權漸次墜落,男權日益伸張。權力財產,都以男子為主體,有表明其系統的必要。于是乎姓之外又有所謂氏。所以姓是起于女系,氏是起于男系的。再后來,婚姻的關系,亦論男系而不論女系,于是姓亦改而從男。一族的始祖的姓,即為其子孫的姓,百世而不改。如后稷姓姬,凡后稷的子孫都姓姬之類。是之謂正姓。氏則可隨時改變如魯桓公系魯國之君,即以魯為氏,而其三個兒子,則為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之類。是之謂庶姓。正姓所以表示系統,庶姓則表示這系統內的分支。宗法與封建,是相輔而行的。凡受封的人,除其嫡長子世襲其位外,其次子以下,都別為大宗,大宗的嫡長子為大宗宗子。其次子以下,則別為小宗。小宗宗子直接受大宗宗子的統轄。小宗宗人,則直接受小宗宗子的統轄,間接受大宗宗子的統轄。凡受統轄的人,同時亦得蒙其收恤。小宗宗人,受小宗宗子的統轄和收恤,都以五世為限。大宗宗子則不然。凡同出一祖之后,無不當受其統轄,可蒙其收恤。所以有一大宗宗子,即同出一祖的人,都能團結而不渙散。故其組織極為堅強而悠久。此制為什么必與封建并行呢?因為必如此,然后大宗宗子都是有土之君,才有力量以收恤其族人;而一族中人都與宗子共生息于此封土之上,自必同心翼衛其宗子。而各受封之人之間,亦借此以保存其聯絡。因為受封的人,在其所封之地固為大宗,若回到其本國,則仍為小宗。如季氏在其封地為大宗,對于魯國的君,則為小宗;周公在魯為大宗,對周朝則為小宗是。所以《詩經》說:“君之宗之。”而公山不狃稱魯國為宗國。這可見君臣之間,仍有宗族的關系。
不論宗或族的組織,都由古代親親之情,限于血統相同或血統上有關系的人之故。而封建制度,則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據其地,而食其賦入,而治理其人的辦法。一族的人分據各處,則可以互相藩衛,而別族的人不易將他推翻。這種精神,要算周代發揮得最為充足。武王克商,封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還有齊楚等國,或是親戚,或是功臣故舊。當初原是一族的人,分據各方,以對抗異族,以壓制被征服之人。然而數傳之后,各國之君,相互之間的關系,已漸疏遠;更數傳,即同于路人了。而各國的權利,又不能無沖突。于是爭斗遂起于國與國之間。這還是說始封之君,彼此本有關系的,若其并無關系,則其爭斗的劇烈,自更無待于言了。所以封建制度不廢,兵爭終無由而息。但是封建制度之廢,亦必要待到一定的機運的。
區別諸侯尊卑的是爵,而封地之大小,即因爵而異。《白虎通義》說:周爵五等,殷爵三等,而地則同為三等。地的大小,今文說: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古文說: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大約今文家所說,是西周以前的舊制。古文家所說,則東周以后,列國都擴大了,立說者乃斟酌其時勢以立言。但無論立說定制如何,實行之時,總未必能如此整齊劃一;即使能夠,后來的開拓和削弱也是不能一定的。所以列國的大小強弱就不一致了。就大概言之,則沿邊之國強,而內地之國弱;沿邊之國大,而內地之國小。大約由沿邊諸國,與戎狄為鄰,有競爭磨礪;而又地多荒僻,易于占領開拓之故。
列國的互相并兼,非一朝一夕之故。向來說夏之時萬國,殷之時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時百四十。這固然是“設法”或“約計”之辭,未必是實數。然而國之由多而少,則是不誣的。以一強遇眾弱,可以恣意并吞。若兩強相遇,或以一強遇次強,則并吞非旦夕間事,于是互爭雄長,而有所謂霸主。小國都被并吞,或僅保存其名號,而實際則等于屬地。次國聽命于大國,大國則爭為霸主。春秋時代的情形,便是如此。到戰國時,則次國亦無以自立,大國各以存亡相搏,遂漸趨于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