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森林報
  • (蘇)比安基
  • 3325字
  • 2024-12-20 18:26:30

城市新聞

屋頂上舉行的音樂會

每天晚上,屋頂上都會有貓兒們的音樂會。它們非常喜歡這樣的音樂會。只不過,音樂會每次都是以歌手之間的群毆宣告閉幕收場。

閣樓上

有一位《森林報》的記者,這幾天以來一直在觀察市中心地區的住宅,因為他想要了解居住在閣樓中的動物們的起居生活。

在閣樓棲息著的鳥兒對它們的住宅感到非常滿意。如果感覺到冷,就靠壁爐上面的煙囪近些,享受這種不要錢的暖氣設備。母鴿子已經開始準備孵蛋了;麻雀和寒鴉則到處尋找能夠用來做窩的稻草以及做軟墊子時會用到的絨毛和羽毛。

鳥兒們最討厭貓兒和男孩子,因為它們的窠常常被他們破壞。

麻雀驚叫

椋鳥家門口,叫嚷聲、廝打聲亂成一團。鳥毛和稻草隨風飄揚。

原來是主人——椋鳥——回來了!它們發現自己的家居然被麻雀占據了,于是便揪住麻雀,一個接一個地往外轟;再把麻雀的羽毛墊子扔出去——將麻雀徹底掃地出門!

有一位水泥工人正站在腳手架上糊屋頂下的裂縫。麻雀在屋檐上蹦跶著,冷不丁地瞅瞅屋檐下,忽然大叫一聲,直接向水泥工人的臉撲了過去。水泥工人用小鏟子不住地攆它們。他怎么也想不到,原來是因為他把裂縫里的麻雀窩封上了,而窩里有麻雀下的蛋。

一片叫嚷聲,一片廝打聲。鳥毛隨風飛揚著。

《森林報》通訊員 尼·斯拉底科夫

還沒睡醒的蒼蠅

一些身上藍中透綠、閃著金光的大蒼蠅出現在街頭。它們雖然長著大個子,卻和入眠的球蟲一樣,一副沒睡醒的表情。它們還沒有學會飛,只能用它們的細腿勉勉強強、哆哆嗦嗦地在屋子墻壁上爬。

這些蒼蠅整個白天都在曬太陽;到了夜里,就又爬回墻壁或籬笆間的空隙和裂縫里了。

蒼蠅啊,當心流浪的殺手!

列寧格勒的街頭出現了一種流浪的殺手——蒼蠅虎。有一條諺語說,腿快的狼容易把人傷。蒼蠅虎也是同理。它們并不學普通的蜘蛛去結網捕食,而是在地面上埋伏著,遇到蒼蠅或者別的昆蟲,就縱身一跳撲到它們身上。

石蠶

一些呆頭呆腦的灰色小幼蟲從河面冰縫中鉆了出來。它們爬上岸后,身上的皮就蛻掉了,長成有翅膀的蟲兒,它們的身子又纖細又勻稱。它們既非蒼蠅,也非蝴蝶,而是石蠶。

這時它們雖然擁有長長的翅膀,但身子還是輕飄飄的,依舊不會飛翔,因為它們還很稚弱,還得曬曬太陽慢慢生長呢。

它們穿越馬路,可能被過路的人踩,可能被馬蹄踏,可能被車輪碾壓,也可能被麻雀像搗米似的啄食。一批又一批的石蠶死掉了,可是那些幸存者還在往前爬著,往前爬著——它們多得是呢,有成千上萬。那些爬過馬路的石蠶,就爬到房屋的墻壁上去曬太陽了。

利斯諾耶觀察站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凱戈羅多夫教授第一個在利斯諾耶開展物候學觀察以來,這種觀察一直持續到現在。

現在全蘇地理協會下,設有一個以凱戈羅多夫命名的專門委員會,正在主持著物候學觀察這項工作。

全蘇聯的物候學愛好者,都將自己的觀察報道寄到這個委員會去。現在根據累積多年的觀察記錄,如:鳥類的遷徙,植物的生長和凋謝,昆蟲的出沒等,可以編制一部《自然通歷》了。它能用來預報天氣和規劃各種農事活動的日期。

現在,成立于利斯諾耶的這家中央物候學觀察站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像這樣的觀察站,全世界只有3個。

給椋鳥搭個小屋吧

誰要是想讓椋鳥住在他的園子里,那就得趕快給椋鳥搭個小屋!小屋要干凈,門要留得小點,讓椋鳥能鉆進去,而貓兒鉆不進去。

為防止貓兒用爪子掏到椋鳥,還得在門里面釘上一塊三角形的木板。

舞蚊

在晴朗溫暖的日子里,一些小蚊蟲開始在空中飛舞了。你不用害怕:這種小蚊子不叮人,這是舞蚊。

舞蚊密密的集成一群,像在空中旋舞著的一根圓柱子。看那種舞蚊很多的天空上布滿了黑點,就像人的臉上長了雀斑。

最早出現的蝴蝶

蝴蝶飛出來透風了,換換氣,在陽光下曬曬翅膀。

最早出現的,是在閣樓上躲了一冬的黑褐色、帶紅斑點的蕁麻蛺(jiá)蝶,還有淡黃色的檸檬蝶。

園子里

有著淡紫色胸脯和淺藍色腦袋瓜兒的雌燕雀在公園和果園里嘹亮地歌唱著。它們湊在一起等待著各自的愛人——那些雄燕雀總是姍姍來遲。

全新的森林

全蘇聯的造林大會召開了。那些林務員們、森林學家們、農學家們齊聚一堂。列寧格勒人也去參加了。

為了在祖國的草原地區實施造林工程,科學家們一百多年來不斷地進行科學勘察,并在實地栽種樹木,他們選定了300種喬木和灌木品種,用它們在草原地區造林,這些品種都是最能適應草原生存條件的。比如,科學家們發現,把櫟樹跟錦雞兒、忍冬以及其他灌木混雜著種在一起,對頓尼茨草原最適宜。

蘇聯的工廠制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機器,若是使用它,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就能栽上很大一片樹苗。現在蘇聯已經有好幾十萬公頃的造林面積了。

在最近幾年內,我們全國還準備將造林面積擴大到幾百萬公頃。有了它們,我國的田地就能有個較大的收成。

列寧格勒 塔斯社

春天的花

在公園、花園和庭院里到處盛開著款冬花。

街上有人在賣成束的鮮花,那是他們從森林里摘下來的最早的春花。

賣花人將這花兒叫作“雪下紫羅蘭”,但這花兒的顏色和香氣都不怎么像紫羅蘭。其實它們真正的名字叫藍花積雪草。

樹木也醒過來了——已經能聽到白樺樹的樹液在樹干里流動的聲音了。

有什么生物漂來了

春天來了,一道道小溪在利斯諾耶公園的峽谷里緩緩地流淌著。在一道小溪上,我們《森林報》的幾位通訊員,正在用石塊和泥土筑一道攔水壩,大家守在那里,等著看有什么生物會漂到水塘來。

過了好久也沒有什么東西漂來,只有一些木片和小樹枝漂到水塘里打轉轉。

終于有一只老鼠在溪底被沖了過來。它不是那種普通的長尾巴、灰毛的家鼠;它是棕黃色的,尾巴還很短——原來是一只田鼠。

這只死田鼠可能已經在雪下躺了整整一個冬天了。現在雪融化了,溪水就把它從什么地方沖到水塘里了。

后來,一只黑甲蟲流進了水塘。它在水中拼命地掙扎著,打著旋,卻怎么也爬不出來。開始大家以為它是水棲的甲蟲呢,撈起來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個地道的最不喜歡水的陸生蟲——屎殼郎。看來它也在冬眠之后蘇醒了。當然了,它不是自愿投進水里的。

一會兒工夫,有個長長的后腿一蹬一蹬的家伙,自動游到水塘里了。你猜它是誰?是只青蛙!積雪遍地,但青蛙一見到水馬上就趕過來了。它爬上了岸,連蹦帶跳地鉆進灌木叢里去了。

最后,有一只小獸游了過來。毛是褐色的,長得很像一只家鼠,不過比家鼠的尾巴短得多,原來這是只水老鼠。

顯然它已經把儲存的冬糧吃光了,看到春天到了,所以出來覓食了。

款冬

一簇簇款冬的細莖已經在小丘上冒出來了。每一簇莖都是一個小家庭。那些細細、高高地仰著腦袋瓜兒的莖是家中的老大;那些粗粗、短短地看著有些笨拙的莖,年紀還小,它們緊緊地倚著高莖。

還有一種莖的表情特別滑稽,它們垂著頭,彎著腰杵在那兒——好像是因為剛剛來到世間,還感到羞答答的呢。

每個小家庭的成員,都是從地下的一段母根莖中生長出來的。從去年秋天開始,這段母根莖就為地上的孩子們備足了養料。現在這些養料漸漸地被消耗著,不過足夠整個開花期用了。不久后,每一個小腦袋都會長成一朵輻射狀的小黃花,準確地說——不是花,而是花序,是一束緊緊擠在一起的小花。

當這些花兒開始凋謝的時候,根莖里就會生出葉子來。這些葉子會制造出新的養料來儲備。

尼娜·巴甫洛娃

空中傳來的喇叭聲

列寧格勒的居民驚奇地聽到從空中傳來的喇叭聲。晨光熹微,城市還在沉睡,街上靜悄悄的,所以這種聲音聽起來格外響亮。

眼神好的人仔細看就能發現有一大群大白鳥,它們的脖子又直又長,在云朵下面翩翩地飛。它們是一群列隊飛行、喜歡鳴叫的野天鵝。

它們年年春天都會在我們這座城市的上空飛過,它們響亮的聲音就像在我們耳邊吹喇叭:“克阿嚕——嚕嗚!克阿嚕——嚕嗚!”可是在熱鬧擁擠的街頭,人聲鼎沸,還有汽車鳴叫,我們就很難聽到鳥兒的聲音了。

此時它們正在飛往科拉半島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或者去梅津河、伯朝拉河兩岸做窠。

慶祝愛鳥節的入場券

我們懷著急切的心情在等著那些有羽毛的朋友們光臨。學校讓我們每人做一個椋鳥小窩。

于是我們都在動手忙這件事。我們學校里面有一個木工場。那些還不會做椋鳥小窩的孩子,可以去那里學習。

我們要在學校的果園里掛上許多鳥窩。希望鳥兒們能住在這里,保護蘋果樹、梨樹和櫻桃樹,讓那些害蟲不敢再來。等到歡度愛鳥節前蘇聯的學校,每年春天都要舉行一次愛烏節,愛鳥節這一天每個學生都要帶了鳥來放生,并且要為鳥兒做很多有益的事。的那一天,每個學生就把自己做的椋鳥小窩帶到慶祝會上。我們已經商量好了:椋鳥小窩就是每個人參加慶祝會的入場券。

《森林報》通訊員 伏羅加·諾威

任尼亞·科里吉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三明市| 古田县| 乌拉特后旗| 台中市| 凌云县| 定边县| 贵溪市| 长垣县| 托克逊县| 黎城县| 丘北县| 曲沃县| 大丰市| 唐河县| 龙游县| 厦门市| 舞钢市| 原阳县| 孟州市| 德惠市| 岳西县| 含山县| 浑源县| 志丹县| 天柱县| 太和县| 岗巴县| 神农架林区| 晋宁县| 佛学| 苍溪县| 吴江市| 贞丰县| 赣榆县| 丹巴县| 金平| 恩平市| 洛南县| 竹北市| 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