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晉國和秦國頻繁聯姻,史稱“秦晉之好”。剛好晉國公主要嫁到秦國去,晉獻公就把百里奚充作媵人(陪嫁的奴隸)一起送到了秦國去,此時的百里奚已經年過半百,須發皆白,要錢沒錢、要身份沒身份、要健康沒健康,這樣的人能做秦國的宰相,打死我也不相信。
但歷史最有趣之處在于,總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一次偶然的轉機,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改變歷史。
在去往秦國的路上,百里奚越想越氣,越氣越是后悔沒有聽蹇叔的忠告,越是后悔就越不想這樣認命。自己空有一身才學和滿腔熱血,最后只落得成為一件“嫁妝”。他實在接受不了這樣的命運。
既然老天爺不幫忙改變命運,那么只有靠自己了。他越獄了。
準確地說他逃跑了,對于這個問題,筆者一直很奇怪,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頭,帶著一身傷痛,竟然成功從送親的隊伍中跑了,當時晉國保安系統是有多差,才讓這樣一個老頭成功逃脫。
一路狂奔的百里奚去了南方的楚國。事情若就這么過去了,百里奚必然會淹沒在歷史洪流之中沒有半點波瀾。但歷史的偶然幫助了他。
這次越獄的新聞成功吸引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我們都知道秦國的國君秦穆公。
一天,閑來無事的秦穆公突然對晉國送來的嫁妝發生了興趣,隨手翻看了嫁妝的禮單,發現禮單之中少了一個陪嫁的奴隸。
按說一國之君,不應該這么斤斤計較,一個奴隸而已,既不值錢也沒用,送來了占地方不說還要浪費糧食。
但秦穆公偏偏是個較真的人,他親自派人對這個逃跑的奴隸進行了一番調查,調查發現這個逃跑的奴隸極有可能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有能力的人,這樣的人極有可能就是他一直想要找的那個人。
基于這點,秦穆公決定把這個叫百里奚的奴隸找回來。
此時的百里奚已經在楚國找到了工作——放牛養馬,這是他的老本行,干起來還不錯。
秦穆公本想風風光光地把人迎回去,可又怕自己的舉動引起了楚成王的注意,弄得雙方都不愉快,于是他決定低調要人。
他派了一個小官,拿著五張公羊皮去了楚國,告訴楚成王自己有個晉國送來的陪嫁奴隸逃到了貴國,為了懲戒他的逃跑行為,我們用五張羊皮把他重新買回來,然后押送到自己的國家教育教育,好給天下的奴隸做個榜樣。這樣的要求,楚國沒有答應的理由,一直逃亡的百里奚被重新押上囚車,送到了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羊皮換相”的故事。
讀孔子的故事,最感慨的是仲由(字子路),我們知道,子路少年時,從事各種勞作來維持家庭生活,甚至常吃野菜充饑 。
拜孔子之前,《史記》記載,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后來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
在孔子所有弟子里,子路無疑跟隨孔子最久的一個,他的一生幾乎都在跟著老師孔子周游列國,后來做了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相當于現在的縣長),頗有政績,轄域大治。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79年) ,衛國內亂,出公之父蒯聵聯合孔姬挾持了孔悝,子路急忙入城相救,終究是寡不敵眾,子路身被刺傷數處,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子路慷慨激昂說道:“君子死,冠不免。”說完開始掙扎坐起,整理衣冠,結其冠纓,就在這個過程中,子路被人砍得尸骨無存。
孔子在周游列國的時候,曾經發生一件十分無奈的小事,他周游陳國(今天的河南柘城胡襄鎮)、蔡國(今天河南省上蔡縣)的時候,因為其行蹤被大國楚國獲悉,楚王大概是知道孔子的能力,想請孔子去自己的國家做官,這個消息傳到了陳國和蔡國君主的耳朵里,這兩個小國怕孔子去了楚國對自己不利。
于是就在陳國和蔡國之交的野地山間,派了兩隊人馬,將孔子一行人給圍了起來,既不給吃的也不給喝的,幾天下來跟隨孔子的人都餓得生了病,很多人起不了身。
跟隨孔子的弟子之中的子路(仲由)感到既氣憤,又無奈,拉著老師孔子怒氣沖沖的問:“君子亦有窮乎?”這話的意思很好理解,大意是君子也會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
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窮,不只是指貧窮,各種陷入困境,都是窮。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是君子會堅守,小人會改變。
這就是孔子,明知窮也要窮得有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