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
- 李東海
- 725字
- 2024-12-25 17:25:15
一、研究歷程
(一)萌芽起步階段(2010—2014年)
該階段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文獻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國外相關研究早于我國,主要是關于生態產品內涵方面的研究。“生態產品”的概念于20世紀末提出,200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支持將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綜合,2010年“生態產品”作為衡量生態環境保護評價標準被提出,目的是優化國土空間格局、開展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等。因此,該階段國外生態產品領域的研究成果多于國內,國外研究為國內研究提供了參考借鑒。之后國內也逐漸重視資源環境的價值,將資源環境成本納入生態產品價值評估體系,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雛形,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努力探索階段(2015—2019年)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不斷深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向前推進。該階段主要圍繞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生態產品供給等方面進行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指明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要方向,逐步開展生態文明試驗區試點研究,關于生態產品有效供給、探索生態產品市場化機制的研究逐漸增多(3),而國外更多地關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方面的研究。
(三)全面推進階段(2020年至今)
“雙碳”目標背景下,關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期,系統探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政府從頂層設計層面規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施方案,地方試點項目逐步展開,推動“雙碳”目標背景下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截至目前,浙江、福建、江西、海南、云南、貴州等省份已制定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施方案(4),并逐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關于生態產品概念界定、價值核算、經營路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漸豐富,而國外更多地關注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二者間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