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shǒu)株(zhū)待(dài)兔(tù)

周代有個諸侯國叫宋國。宋國有個農夫,有一天他在耕田,突然遠處有一團黃黃的東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跑過來,眨眼間就到了農夫跟前。農夫還沒反應過來,只聽“砰”的一聲,那團東西撞在了農夫身旁的樹樁上。農夫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只兔子在樹樁上撞死了。農夫拿起兔子,高興地說:“老天爺真照顧我!今天可以飽餐一頓啦。”農夫又說:“要是每天有這個,我還累死累活地種田干什么?”于是農夫扔掉農具,每天守在樹樁旁邊,就等著兔子沖過來。漸漸地,農田無人耕種,也荒廢了。斗轉星移,農夫一直等待。田地里,禾苗枯萎,雜草叢生。


走進小古文
——《韓非子·五蠹(dù)》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宋人”就是宋國人,“株”就是樹樁,即一棵樹被砍掉以后剩下的樹根。這句話就是說:宋國有個耕田的人,也就是農夫,他的田地里有一截樹樁。這句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這句話是說,一只兔子跑過來,撞在樹樁上,折斷了脖子死掉了。在這一句里,我們首先要注意“走”字。在古代漢語中,“走”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跑”。那古人怎么表示“走路”的“走”呢?用“行”“步”。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字是“頸”,“頸”就是脖子。頸和項的區別在于頸指脖子前部,項指脖子后部。因為脖子后部和背部相連,所以有個成語“望其項背”,意思就是在后面看一個人,能望見他的脖子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比得上。
關于“頸”字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大家看它的部首,就是右半部分,這個字是頁,意思是頭。頁的甲骨文字形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人形,突出了它的大眼睛和大腦袋。帶頁字旁的字基本都跟頭部有關,比如“顏面”的“顏”、“頓首”的“頓”、“頭頂”的“頂”、“胡須”的“須”、“題目”的“題”,以及剛剛我們講過的“項背”的“項”。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因”表示于是、就。“釋”就是放下,例如“如釋重負”。“耒”是什么呢?是古代一種常用的木制農具。以耒為部首的字,多數跟農事活動有關,例如:耕、耘(yún)、耙(pá)、耜(sì)。
“冀”的意思是希望。“冀”還是古代州名。相傳大禹在治水之后,劃分天下為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冀州是其中之一。后來在冀州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現在的河北省。所以現在河北省簡稱冀。這句的意思是(農夫)放下耒,守著樹樁,希望能再得一只兔子。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意思是兔子再也沒有了,農夫自己也遭到了宋國人的嘲笑。這一句里,我們要重點講“身”。“身”是個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

金文字形是:

從這兩個字形我們能看出來,“身”的本義是身孕,也就是懷孕的狀態,后來泛指人的軀體。例如身體、自身,還有自己、親自等含義。“為”在這里表示“被”。
你知道嗎
猜一猜,寫一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