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平視角下農牧民增收問題研究:以青海省為例
- 崔冀娜
- 2716字
- 2024-12-23 18:00:06
1.3 國內外研究綜述
1.3.1 國外研究綜述
(1)國外對公平問題的研究
公平理論最早源于心理學研究領域,屬于個體的內在感知范疇,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J.S.Adams(1965)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實際上也是公平理論的內容。公平理論涉及個體的內在心理感知層面,最初很多研究是針對勞動者個體薪酬分配過程中產生的公平性與合理性,這些使勞動者個體產生的內在心理的微妙變化,如果是公平與合理的,那么個體的內在心理感知是良好的,但如果是不公平與不合理的,那么個體的內在心理感知則不佳,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勞動者個體行為的積極性。
國外對公平問題的研究起源于公平理論,公平理論是指認知的延伸理論(Folger, 1986),該理論試圖將正義的不同組成部分整合到一個全球性的理論中的公平(Folger and Cropanzano, 2001),著重于認知過程中哪些人對負面事件負責對物質和心理健康的影響(Folger and Cropanzano, 1998)。隨后也有很多學者對公平感知定義(Marie et al.,2021)、維度與指標(Sebastian et al.,2018;Carolyn et al.,2021)、公平結果(Federico et al.,2021)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根據國內實際狀況來研究農牧民公平問題(周浩等,2016;王昌海,2015;邢成舉,2018;鄭沃林等,2020;張琦等,2019)。近年來,多數學者的研究成果聚焦于一個組織中,勞動者個體在生產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關注不同勞動個體間的差異并對差異進行比較,同時,還會與過去的自己進行比較(Jessica M.et al.,2011;Jason A.et al.,2018)。當勞動者發現自己目前的報酬或福利高于他人和自己過去擁有的報酬或福利時,他會感受到內在的公平,認為這是一種公平的待遇,從而能更積極地投身到工作中并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則認為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且產生消極的心理從而降低工作效率(Konstantinos et al.,2019)。除此之外,公平理論不僅針對個體報酬進行研究,也針對過程研究、人際與信息等方面進行研究,這涉及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在勞動過程中獲得的信息和資源,體會到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內在公平感(Jinseok et al.,2018;Sebastian et al.,2018)。
(2)國外對農牧民增收問題的研究
從20世紀起,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財政相關的政策支持逐漸被全球各國關注,從學術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當時的學者都在關注有利于農業的相關政策(R.Douglas Hurt, 2010)。美國在1933年制定并頒布了有關農業優化調整的相關法律,之后,一些專家和學者也從財政支出角度分析、探討積極有效的財政支農政策對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影響。例如,哈羅德和多馬從儲蓄與投資的角度研究投資對提升社會生產力及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并通過乘數效應反映社會財富的增加,由此得出結論,增加對農業資本投入能促進農業經濟增長(Devan et al.,2015)。在支農政策實施效果的實證研究方面,國外一些學者通過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論證財政在農業經濟增長等方面的效應。在社會收入分配等方面,學者關注一國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階層勞動者收入差距變化等問題,其研究焦點更多側重發展中國家各階層勞動者收入差距變化等,結果顯示,農民收入增長處于不利地位(Matti et al.,2011)。劉易斯創建了二元經濟模型,后來學者在此基礎上研究勞動力城鄉遷移模型(?zcan et al.,2019),他們共同揭示了在工業化過程中農業部門與勞動者收入差距及其變化規律等(John N et al.,2018)。
1.3.2 國內研究綜述
(1)國內對公平問題的研究
從古至今,公平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不管是朱熹提出的“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還是拿破侖認為的“在政府事務中,公正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也是一種力量”,這都反映出公平對于政府維護社會穩定與國家繁榮的必要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國政府正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戰,努力提升民眾獲得感。實現上述目標,政府不僅需要依靠經濟建設積聚的物質基礎,還必須加強制度建設,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
根據對實地的調查研究,針對農村土地制度下農民收入經過確權后達到的公平與效率,同時,當收入出現不平等的現象時,農牧民幸福感會在社會資本的影響下出現波動(李力東,2017)。無論是怎樣的群體,在公平與平等的獲取和享有過程中也會使其影響個體行為(李鑫遠等,2018;劉連泰等,2019)。
(2)國內對農牧民增收問題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中國農民收入進行了持續的關注與研究,肖怡然和龔賢(2018)針對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農牧民樣本進行調查,發現農牧民的收入存在差異,旅游扶貧會為農牧民提高收入。存在這樣一種規律,在城市或者城市周邊的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主要來源于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且收入總量較高;而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戶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且主要來源于第一產業,即傳統的農業生產領域(胡晗等,2018)。在勞動力非農轉移的問題后,提出信息來源是非農轉移的主要原因,且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建議政府建立與完善勞動力收集信息的相關制度,以此避免由系統機制信息流通障礙導致的農民增收問題。針對勞動力轉移與收入的問題,研究發現,農戶的生計資本不僅會提升農戶的收入水平,易地扶貧搬遷也會對農戶收入產生顯著影響(黃志剛等,2018;李聰等,2019)。鑒于我國農牧民的復雜與多民族文化特征,生計策略選擇并不是單一簡單的經濟行為,從公平感的視角來看,它是農牧民自身意愿到選擇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會受到經濟、社會、文化和心理的深刻影響(錢文榮等,2013;牛靜坤等,2016;楊奎臣等,2018;韋志林等,2016;鄭雄飛等,2020;祝天智,2019)。在已有的文獻中,農牧民公平行為和農牧民生計策略選擇之間的互動關系一直未得到應有重視,尤其在國內尚未得到系統深入的研究,然而,農牧民公平對生計策略選擇的研究直接關系著農牧民生活與社會的穩定。農民收入增長相當于獲取未來資本的一種方式,可以通過合理配置城鄉勞動力資本與社會資源使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因此,勞動力的身份問題和生計問題也是資本與資源積淀后產生的結果,對個體收入產生影響(盧海陽等,2018;孫曉一等,2016)。
綜上所述,國家歷年來對農牧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倍加關注,相繼出臺了各類幫扶政策,同時,通過對產業優化升級、特色產業扶持等方式拓寬農牧民收入渠道,在學術界,農牧民增收問題一直以來是焦點問題,且多數學者對以外力因素推動農牧民增收進行研究(張麗霞,2020;王瓊,2020;薛鳳蕊等,2012);近年來,多學科交叉研究愈來愈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心理學也悄然融入了經濟管理研究領域,有學者關注到農牧民收入的影響因素是來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在心理層面因素成了研究農牧民收入問題需要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萬國威等,2016;李中鋒等,2016;畢文芬等,2017)。然而,雖然學者普遍認同農牧民收入有多重影響因素,且從政策、經濟、文化、技術、心理等角度已做出相關研究(李文龍等,2019;李芬等,2013),但是在考察農牧民增收問題時,對心理層面影響因素的分析仍不夠深入,尤其從公平感知的新視角進行規范和系統的實證研究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