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下東南亞金融改革與金融安全研究
- 沈紅芳
- 5536字
- 2024-12-25 17:08:21
第二節 研究結構及重點簡介
雖然本書的結構與課題申請表中填寫的內容有所不同,但是實際內容并無太大區別,只是把原先設計的綜合和國別兩個部分(上下篇)融合在一起,綜合描述中穿插著國別專題研究。本書的基本章節與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章為導論,簡略介紹了本書研究的背景、研究意義、突破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本書研究的結構與各章節的重點簡介。
第二章研究東南亞金融銀行業改革的階段性,及其理論對改革所產生的影響。本章首先闡述并研究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東南亞所經歷的三輪金融改革的背景、進展及其成效。從東南亞不同的國情、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以及金融改革不同的外部與內部約束條件著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了東南亞各國所經歷的三輪金融改革的內容、重點、實際進程及金融深化程度。著重研究了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IMF的貸款條件對東南亞經濟與金融體制改革的影響,以及國際學界對此的理論爭辯。較為詳盡地探討了菲律賓、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在貸款條件下所做的“被動改革”,以及沒有外部約束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自主性的“主動改革”給本國經濟所帶來的不同效益與影響。緊接著展示了東南亞危機重災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在提前還清IMF貸款、擺脫外部制約后的金融銀行業改革的進程。本章還研究了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對東南亞金融系統造成的沖擊、東南亞所采取的應對舉措,以及為何東南亞銀行業會在一定程度上回旋于美國金融危機之外,甚至逆勢而行。與此同時,展示東南亞在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動蕩的環境下,按照G20集團、金融穩定理事會(FSF)、IMF和國際清算銀行,以及巴塞爾委員會的要求,制定相關法律與條文,將實現“金融穩定”作為實現國家金融安全的一項重要目標任務,進而賦予中央銀行正式維護金融穩定的任務,并為完成任務所具有的總體權力,亦即注重本國的金融穩定與安全。此外,介紹了中央銀行為促進金融公平而推廣的普惠金融。最后,本章對指導東南亞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的三輪金融銀行業改革的主要理論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與歸納。
第三章探索東南亞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改革。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在主流經濟的影響下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改革相關法律和制度安排,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增強加大了對宏觀經濟調控力度,而將一部分金融監管的職責讓渡給其他部門,以此解除中央銀行對金融部門的嚴格管制,實現金融的自由化,隨后的改革浪潮席卷全球。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不在一條水平線上,中央銀行一般而言是“發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和“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對金融管制的力度也比較強,使得金融銀行業處于較為嚴格的政策保護下。為掌控本國經濟的核心金融部門的命脈,發展中國家中央銀行獨立性改革較難推行。而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成為以IMF為首的國際經濟組織利用貸款條件促使發展中國家進行中央銀行獨立性改革的催化劑。本章首先闡述了中央銀行獨立性改革的背景與驅動力;其次以遭受1997年金融危機打擊的東南亞重災國為案例,研究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中央銀行獨立性發展和變化的歷史進程、內在與外部約束條件;最后,展示這三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獨立性現狀及其特點。
第四章較為全面地闡述和分析了東南亞處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以及不同類型國家金融體系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新加坡作為該地區經濟最為先進的國家,憑借靈活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穩健的金融市場管理制度成為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其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基本上并駕齊驅。很多因素促成了新加坡金融銀行業的強大和穩健,其中包括具有促使銀行業快速發展的法律、稅收環境;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實行全新的監管理念;對銀行實行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監管方式;MAS能夠結合本國實際情況積極實施《巴塞爾協議Ⅰ》《巴塞爾協議Ⅱ》《巴塞爾協議Ⅲ》所規定的主要目標,以促進新加坡銀行業不斷完善風險管理系統,從而培育一個安全穩健的金融體系。馬來西亞的金融發展體系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得到很大的發展與穩固,主要是在2000年之后實施了兩個各為期10年的金融業大藍圖(FSMP)。第一個金融業大藍圖為2000—2010年,通過銀行間并購,馬來西亞實現了建立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內銀行金融業智能計劃;開放對現有外資銀行的限制,引入競爭機制;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伊斯蘭銀行金融業發展的激勵措施,使得伊斯蘭金融機構得到快速發展。第二個金融業大藍圖為2011—2020年,其主要目標是大力發展馬來西亞國內伊斯蘭銀行金融業,從而促使國內伊斯蘭銀行的商業經營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與韌性,并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其股份。馬來西亞的保險業發展相對比較遲緩,證券市場發展比較曲折,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均對此造成較為嚴重的沖擊。但是馬來西亞的伊斯蘭債券市場卻在1997年后獲得了快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伊斯蘭債券市場。泰國與菲律賓的金融體系盡管差別很大,但仍有很多相同性。泰國的金融體系主要由商業銀行、國營專業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四大部分組成。而菲律賓的金融部門包括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保險業市場。泰國居于金融體系主導地位的是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也是金融體系中推動泰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樣,銀行,尤其是綜合性商業銀行一直是菲律賓金融業的主體,因此始終是金融部門政策、發展以及改革的焦點。泰國作為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的肇始國,在IMF貸款條件的制約下對銀行業進行了艱難的改革。菲律賓則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便一直處在IMF的貸款條件之下。泰國政府在2002年年底擺脫IMF貸款條件之后,嚴格遵守《巴塞爾協議Ⅰ》《巴塞爾協議Ⅱ》《巴塞爾協議Ⅲ》所規定的最低資本要求,對銀行進行了評級和嚴格的監管并加強市場紀律,使得銀行業進入了穩健的發展期。泰國的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以及相關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不夠發達。菲律賓政府由于財政赤字一直比較沉重,債券市場相對比較發達。但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后,菲律賓中央銀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銀行間的兼并和合作,并采取優惠措施吸引銀行參與菲律賓市場投資,使之成為菲律賓銀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外部環境充滿挑戰,菲律賓銀行體制依然較為穩定。相比老撾和柬埔寨,越南銀行金融業的發展要進步得多。自1988年越南實行金融改革之后,經過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銀行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打破了以前“大一統”的發展局面,通過重組國有銀行,提升了銀行系統的穩定性,之后又推動了銀行體系股份制改革,允許外資企業購買越南股份銀行注冊資本金30%的股份。越南的銀行業集中程度較高,國內四大國有控股銀行占據全國信貸規模的50%。越南的證券、債券和保險業市場都建立較晚,其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其中,證券市場與債券市場都是在2000年才正式啟動。保險業市場的主動開放也經歷了十多年的準備,亦即1993—2006年。直至2007年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后越南才開始進入逐步完全開放階段。老撾和柬埔寨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經濟發展較為滯后,被世界銀行列入最不發達國家行列。伴隨著金融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這兩國也被不同程度地卷入經濟對外開放和金融業改革的行列,然而與其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金融業發展均較為落后,開放的程度與越南相比不能同日而語,無論是銀行業還是證券和保險行業均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線上。
第五章研究美國金融危機前后東南亞銀行業的改革與深化。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經濟衰退或放緩勢必通過全球資本流動、金融市場調整和金融資產重新估價等渠道對東南亞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就東南亞的銀行業本身而言,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全球經濟動蕩已通過各種傳導途徑對其運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對東南亞金融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并促成其銀行業的重組與改革。通過不斷的改革,東南亞地區銀行規模實力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提高,系統運行相對穩健。這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為抵御由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蕩提供了一道有效“防火墻”。因此,在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時,東南亞大部分銀行體系能夠積極應對,保持穩健運行。本章首先介紹美國金融危機通過跨國傳染機制從本國迅速傳到歐洲的法國、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士,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等國家與地區。其中金融傳染機制中的“季風效應”與“波及效應”、共同貸款人效應、間接貸款人效應以及金融機構的國際途徑傳導比較清晰地揭示了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跨國傳染路徑,并使其銀行業陷入危機。然后,介紹了本書所運用的“駱駝”評級體系(CAMEL Rating System),以及本章所引用的評估指標。
接著,以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四個國家為案例研究,從資本充足、資產質量、流動性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對美國金融危機前后東盟四國銀行業的運行進行了比較。最后,探索東南亞所采取的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應對舉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不久,憑著對金融危機的敏感性,東南亞首先注重流動性風險管理,以確保國內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隨著危機的深化,東南亞央行繼續加強風險監管,防止銀行業各項指標的惡化,保證銀行業的穩健運行。同時,在實體經濟下滑的背景下,東南亞繼續保持銀行在經濟中融通資金的中介作用,確保國民經濟向前發展。東南亞對金融市場突變的敏感度,以及能夠及時采取有效舉措應對危機的經驗,對于我國乃至世界各國都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第六章闡述和研究了東南亞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與變遷,描述了其具有特色的金融監管體制,并比較了不同類型的監管模式。受到傳統經濟理論的影響,東南亞在獨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在金融監管方面也仿效或參考借鑒了西方的早期模式,亦即金融監管的職責通常主要由中央銀行承擔。可是,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凸顯了其金融監管滯后于金融自由化的步伐這一問題。在IMF貸款條件和《巴塞爾協議》的制約下,東南亞拉開了建立金融監管體制和中央銀行獨立性改革的序幕,至今已有20余年。迄今為止,東南亞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經歷了兩個階段,圍繞三個主題進行。第一階段為1997年東亞爆發金融危機之后所進行的金融監管機制的改革,重點在于加強對銀行業金融監管的同時,提高中央銀行的獨立性。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東南亞的金融體制改革步入了第二階段。各國主要遵循國際經濟組織與國際評級機構的指導,推動和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加強金融監管、維護全球金融穩定,積極實施《巴塞爾協議Ⅱ》和《巴塞爾協議Ⅲ》,從各個方面落實以《巴塞爾協議》為核心要求的宏觀審慎監管理念。在本章所涉及的東南亞國家中,其金融監管有三種模式,即中央銀行監管模式、分業監管模式和綜合監管模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金融監管模式便屬于中央銀行監管模式類型。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則實行分業監管模式,盡管形式不盡一致,但均表現為中央銀行不再專門行使監管銀行的職責,而將宏觀經濟調控及金融穩定置于重要地位,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調節與監管則分別由不同的監管機構執行。綜合監管模式則表現為通過立法等程序,在中央銀行之外創立一個監管機構,印度尼西亞便是在IMF貸款條件下致力于將其金融監管模式由中央銀行監管模式改變為綜合監管模式。印度尼西亞政府于2011年頒布《金融服務管理局法》(the Law on 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 of 2011),開始創建一個獨立于中央銀行之外的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服務管理局(Otoritas Jasa Keuangan,OJK),從2013年12月31日起,印度尼西亞中央銀行(BI)對銀行部門金融服務活動管理和監管的作用、職責和權利轉移到了OJK。實行新的金融監管模式是否合乎東南亞國情仍待進一步探究。
第七章對全球化下東南亞的金融穩定與地區金融安全合作進行了探究。1997年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東南亞的金融穩定與安全敲響了警鐘。從東南亞的教訓來看,國際游資等外在因素的沖擊并不是關鍵所在,一國本身是否擁有一個健康和富有競爭力的金融體系、能否在本地區進行金融合作,才是決定能否避免重大金融危機或市場波動的關鍵。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穩定與安全尤為重要。金融穩定重在各國中央銀行的調控和監管,而金融安全則重在進行區域金融合作。本章首先嘗試界定新形勢下金融穩定的內涵,進而分析金融穩定的影響因素,包括市場競爭、金融過度發展與風險、資本賬戶開放與國際資本流動、金融監管對金融穩定的影響、中央銀行的作用等。其次,對東南亞為實現地區安全而參與的“泛區域”甚至“跨區域”的貨幣金融合作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地區貨幣金融合作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現今的東南亞貨幣金融合作機制是在傳承和發展原先的金融合作安排的基礎上建立的。一方面,原先的合作機制仍在發揮作用,并在“松散”和“非正式”的基礎上朝較為“緊密”和“正式”的方向發展,有的還擴大了規模并增強了功能。另一方面,新的合作機制不斷涌現,并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以“10+3”為核心的相關機制取得了較大和具有實質性的進展,尤其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動蕩之后,該地區的貨幣互換協議從“清邁倡議”(CMI)升格到“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成立了“自我管理的區域外匯儲備庫安排”(Self-Managed Reserve Pooling Arrangement,SRPA),作為CMIM的具體形式,使得原先松散的雙邊援助體系提升為較為緊密的多邊資金救助機制。這表明東亞“10+3”貨幣金融合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進一步走向深化。不過,外匯儲備庫在建立的過程中有些問題尚未達成共識,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運行過程中勢必還會涌現出很多新問題,地區貨幣金融合作深化面臨諸多挑戰。
[1]前兩個版本的巴塞爾協議的監管對象都是單個銀行,建立在微觀審慎監管的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系統性風險等宏觀因素的監管。正是在這一監管框架下,銀行為了逃避金融監管而進行各種金融創新,銀行風險被衍生工具不斷傳播和放大,變成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2]2002年2月,泰國中央銀行建立了金融部門整體規劃委員會(FSMP),主要成員為金融監管層、金融機構、消費者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改革方案設計的基本思路是金融服務→金融機構→金融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