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走出倫理的迷思:社會工作倫理案例分析作者名: 吳金鳳主編本章字數: 1852字更新時間: 2024-12-25 17:59:54
前言
社會工作倫理在《美國社會工作百科全書》中被定義為“社會工作依據其哲學信念與價值取向,發展而得的一套倫理實施原則,以作為引導與限制助人活動或行為的依據”。我國社會工作倫理制度化伴隨著社會工作的發展而發展。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意味著我國社會工作從草根發展進入職業化與專業化的發展階段。同年,民政部與人事部連續出臺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以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2008年首次開啟全國社會工作師職業考試,為社會工作職業化與專業化邁出重要的一步。2007—2009年國家啟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工作后,全國各地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這一過程催生了社會工作倫理制度方面的建設與發展,2012年12月民政部首次發布《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指引》,嘗試以此來規范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其原因是,社會工作是一門具有強烈價值色彩的學科,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的專業助人活動,價值判斷及道德特質直接影響社會工作的服務方法與成效,這也正是社會工作職業與其他職業的本質區別。基于社會工作價值為本的專業特質,倫理在社會工作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曾任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NASW)倫理修正委員會主席的Reamer提出,倫理是社會工作的“生命線”(lifeblood),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能確保實現專業使命、界定專業角色職責、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指引處理倫理難題、約束社工善用權力。
編寫本書的契機源于在進修社會工作專業博士班的過程中選修了“社會工作倫理”的課程,在此過程中與導師和同學進行了深刻、廣泛而有意義的探究。在社會工作倫理的學習與實踐中,涉及多重倫理的相互交錯與人類行為的價值選擇,而人的行為正是從側面反映了文化對其形塑的過程。因此,從社會工作者在本土化的社會實踐層面來看,無可避免地要在具體情境下探討文化對行為的影響,以及行為中蘊含的倫理抉擇。
從社會工作倫理本身的完善程度來看:首先,當前國內尤其是大陸地區,從學理角度對倫理的討論仍存在較大的空白,國內目前較為缺乏與“倫理議題”有關的較為系統和完善的相關案例書籍。此外,在博士班的學習和進修過程中,我逐漸產生了將與導師和同學站在不同層面討論的觀點整理成較為規整而有條理的成果并分享給讀者的想法,也希望能夠為倫理領域提供理論參考。
其次,作為大學本科社會工作專業的授課老師,我在社會工作倫理課程的授課過程中,與學生發生了非常豐富的思想碰撞,發現學生思考與反思的思維定式在授課后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激發了更為深度的思考。同時,為了教學相長,我也嘗試與實務界的社工同仁聯系,收集他/她們在實務場域中更為多元及豐富的倫理案例。此外,本書還納入社工同仁/研究生針對影視作品進行的案例分析,以及社工同仁/研究生在實習場域中收集到的倫理議題。為此,本書包含三大案例分析的主體,既包含著理論的分析,以及在各個實務場域中,社工同仁經倫理思考后做出的抉擇或干預,也包含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考,以鼓勵更多鮮活的力量涌入社會工作領域中。
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各類實務案例時,都涉及了各種倫理抉擇,每個倫理抉擇中都蘊含著不同的價值觀。因此,本書將每個案例作為切入點,依照現有的西方社會工作倫理模型,在案例中嵌入倫理模型進行分析,并在模型的運用過程中反思文化對案主及社會工作者本身的影響。
本書案例來源于真實案例與網絡案例,為了匯編的需要,特將案例細節進行適當且合理的刪減與補充。此外,本書將案例類型進行歸類,由案例歸類出幾種不同的議題,通過議題的歸類將模型的嵌入與反思規整化、有序化。例如,本書中涉及的“重障患者切除子宮”的案例就涉及了“生命倫理”的議題,從議題本身結合案例嵌入Reamer等社會工作者的倫理模型進行分析,由此逐級深入探討,使倫理的討論和反思既多元,又有跡可循、有法可依。
特此匯編社會工作倫理案例分析一書,愿能將近年來的學習成果分享給讀者,希望能鼓勵初學者對倫理議題產生興趣并引發思考,也希望能夠通過讀者的反饋不斷完善自身。愿能以綿薄之力推動社會工作倫理的發展,更希望能鼓勵更多業內和業外人士以不同的面向思考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倫理問題,讓自己變得更有同理心、更寬容,也共同構建一個更為多元、包容、平等、自由的社會。
感謝嶺南師范學院對此書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謝我院4位2019級研究生賴海燕、毛珊珊、黃秀麗、周穎儀同學最后對文字進行的校對及排版工作。
書中難免有紕漏,望同行及讀者指正!
嶺南師范學院 吳金鳳
202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