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礦產資源供需及礦業投資分析
- 劉慧芳 王俊編著
- 3539字
- 2024-12-19 17:39:35
第三節 天然氣的供給與需求
天然氣在地下的天然儲層中呈氣態,在地表壓力和溫度作用下仍表現為氣態烴類。天然氣作為氣態能源資源,既可用作民用動力燃料,又可用作工業動力燃料,還能將壓制分離的液化天然氣用作液體動力燃料。同其他礦物能源相比,天然氣具有干凈、清潔、使用方便、燃氣效率高、價格低廉等優點。
一、我國天然氣資源狀況
我國天然氣查明儲量持續增長,截至2020年底,全國天然氣探明儲量為8.4萬億立方米,2020年比2000年增長了513%(見圖1-12)。

圖1-12 2000—2020年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
我國氣田主要是中小型氣田,多數氣田地質結構復雜,勘探開發困難,目前已探明的國內天然氣儲量集中于十大盆地中,分別是渤海灣盆地、四川盆地、松遼盆地、準噶爾盆地、鶯歌海—瓊東南盆地、柴達木盆地、吐魯番—哈密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是我國資源最為豐富的盆地,總資源量超40%。根據《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8》,2017年我國天然氣剩余技術可采儲量四川占比25%,新疆占比18%,內蒙古占比16%,陜西占比16%,其他地區共占比25%。
二、我國天然氣生產狀況
就天然氣產區來看,我國天然氣的供應區域以“三大四中”七大氣區為主:“三大”氣區由鄂爾多斯、四川及塔里木三大盆地組成;“四中”氣區由海域、柴達木盆地、松遼盆地和渤海灣盆地組成。如圖1-13所示,2016年我國天然氣產量達到1384億立方米,較上年同期只增長了0.32%,增速已連續4年回落。一是宏觀經濟轉型造成能源消費總量增速減慢;二是頁巖油的革命帶來了油氣資源的寬松供給,油氣進口成本優勢使得近幾年我國天然氣進口越來越依賴國外。2020年6月,國家能源局印發《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指導我國天然氣產供儲銷運行體系的建設。該意見特別提到天然氣管道及儲氣設施建設,指出上游供氣企業及國有管道公司負有儲氣職責,應加速重點儲氣基地及儲氣設施等項目的建設,逐漸落實LNG協議及現場購買,未來應逐步提高國內天然氣自供水平。

圖1-13 2000—202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
陜西、四川和新疆3個西部地區省份是我國天然氣儲量和產量最高的省份,“西氣東輸”是其根本背景。其余省份雖然也有產有儲,但相較于這3個天然氣大省的體量要小得多。據2020年資料,陜西的天然氣產量是527.38億立方米,占我國天然氣生產總量的27.40%;四川的天然氣產量是463.34億立方米,占我國天然氣生產總量的24.07%;新疆的天然氣產量是369.83億立方米,占我國天然氣生產總量的19.21%(見表1-7)。陜西、四川、新疆三大省份天然氣產量占2020年度我國天然氣總產量的70%左右,且因為緊鄰天然氣來源地,西部地區省份的管道天然氣價格水平較東部地區省份低。
表1-7 2020年我國各省份天然氣產量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21》。
三、我國天然氣消費狀況
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逐年增長,增速呈波動變化。200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為245.03億立方米,2010年增長到1075.75億立方米,2020年增長到3339.9億立方米,比2019年增加約28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16%,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8.4%(見圖1-14)。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的增長主要受政策激勵、市場復蘇和價格驅動因素的影響,考慮到《關于“十四五”期間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利用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國家鼓勵政策的發布,今后我國天然氣需求的增長空間仍然很大。

圖1-14 2000—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及增速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21》。
從區域消費來看,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北京市(185.41億立方米)、江蘇省(143.78億立方米)和廣東省(126.99億立方米)(見表1-8)。廣東、江蘇兩省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工業、制造業更加先進,玻璃、陶瓷等工業的天然氣使用規模更大。除此之外,廣東、江蘇兩省的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也是全國最大的,所以其天然氣消費水平遙遙領先。我國天然氣生產主要集中在東部和西部地區,消費則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導致天然氣的地區供求不平衡。在生產方面,陜西、四川、新疆產量占比較高,此三省區每年產能加起來超過70%。在消費方面,江蘇、廣東、上海每年天然氣的消費量在360億立方米以上,中西部地區生產的天然氣必須通過管網或其他方式進行運輸供給。遇到冬季取暖,季節性失衡又是我國天然氣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除此之外,還存在地區調峰供需不平衡、基礎設施不平衡、儲氣調峰能力不足等問題。
表1-8 2020年各省份天然氣消費量 單位:億立方米

續表

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
從消費結構來看,城鎮燃氣與工業燃氣是我國天然氣消費的主要種類,2020年兩者消費量共占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約70%,成為提高天然氣消費水平的重要推動力。2016—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結構見表1-9。
表1-9 2016—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結構 (%)

資料來源:《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1)》。
四、我國天然氣進出口狀況
由于對天然氣的巨大需求,我國天然氣的進口量持續快速增長。2007年進口量為40.2億立方米,2014年進口量為565.22億立方米,2020年進口量為1397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40%以上。2018年我國天然氣進口增幅最大,主要用于控制大氣污染。各行各業的天然氣消費量都實現較大的提升。占據我國天然氣供應結構最大份額的國產常規天然氣逐漸走向成熟,但是囿于國內天然氣儲量偏少,國產常規天然氣受到限制,短期內并不能帶來產量的大幅提升。由此造成的國內供應缺口,就需要通過進口天然氣加以彌補。我國天然氣出口量較低,2020年我國天然氣出口量僅為5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4%。具體見圖1-15。

圖1-15 2007—2020年我國天然氣進出口量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21》。
分類型看,我國主要進口液化天然氣,其進口量不斷增加,而管道天然氣進口量開始出現下降趨勢。2020年,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達940億立方米,比2018年增加了205億立方米;管道天然氣進口量為451億立方米,進口量進一步下降,比2018年下降了28億立方米。2017年冬,我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煤改氣”,國內天然氣進口需求異常旺盛,同時我國管道天然氣主要供應國土庫曼斯坦因價格等原因減供嚴重,致使我國2017年冬從國外大量進口液化天然氣,全年液化天然氣進口量為529億立方米,同期上漲43.75%;2018年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為735億立方米,持續保持高水平上漲。液化天然氣是一種使用靈活性很強的清潔型能源,因此其在下游產業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液化天然氣通過將氣態天然氣液化處理得到,因此氣態天然氣的使用均可通過液化天然氣來滿足,例如化學工業、燃氣發電和城鎮燃氣。由于液化天然氣的體積更小,較氣態天然氣的靈活性更強,運輸也更便利,因此液化天然氣還能夠用作汽車、輪船和火車等機動車輛的燃料使用。近幾年,隨著天然氣下游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大,以及國產天然氣與進口管道天然氣的增加量相對有限,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加。
《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顯示,澳大利亞是我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2020年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液化天然氣406億立方米,占比達43.19%。澳大利亞也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地。2020年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出口量占全球液化天然氣出口量的22%。我國其他液化天然氣供應國分別是卡塔爾(112億立方米、占比11.91%)、馬來西亞(83億立方米、占比8.83%)、印度尼西亞(74億立方米、占比7.87%)。但自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同澳大利亞的貿易摩擦加劇,對此我國采取多項舉措反制,產品涵蓋葡萄酒、煤炭和原木等。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1年5月頒布的《關于無限期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一切活動的聲明》指出,從5月8日開始,將無限期停止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澳聯邦政府有關部門聯合領導的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范圍內的所有活動。彭博社報道,在中澳關系陷入低谷后,至2021年5月10日為止,至少有兩家較小的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商接到通知,將停止從澳大利亞進口新的天然氣產品。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我國對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的進口比例已逐漸由2020年43%的水平變為38%。具體見圖1-16。

圖1-16 2010—2020年我國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進口量
資料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
氣態天然氣以天然氣管道運輸為主要方式。國內陸地天然氣管道已大致構成連通海外、涵蓋全國、東西跨越和交錯貫通的天然氣管網供應布局。根據《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截至2025年國內天然氣管道將實現16.3萬公里的長度。隨著中俄東線(北段)工程的正式開工,西北、東北、西南及海上4條用于進口天然氣的戰略通道已逐漸完成。然而,由于受到硬件設施條件限制,我國氣態天然氣大部分進口于有硬件設施能力的國家,包括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等。據中國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統計,2019年中亞天然氣管道共計輸送天然氣479億立方米;據云南昆明海關提供的數據,中緬油氣管道進口天然氣已超過50億立方米;據海關總署數據,我國2020年氣態天然氣主要供應國是土庫曼斯坦(62%)、哈薩克斯坦(14%)、緬甸(13%)、俄羅斯聯邦(6%)、烏茲別克斯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