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限思維:任正非管理實踐
- 程東升
- 2468字
- 2024-12-24 18:39:48
04 專注:堅守一畝三分地
2023年4月,華為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經營業績,實現銷售收入1321億元人民幣。之前的2022年,華為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369億元人民幣;2021年的營收為6368億元人民幣。
很多人歡呼,覺得華為取得這樣的銷售額很了不起。但是,如果華為能稍微“靈活”一點,營收應該是這個數字的好多倍。比如,華為有19萬名員工,離職的還有10多萬人。華為如果做房地產,是有先天優勢的,至少公司內部購買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依靠華為的金字招牌,在全國各地做工業地產、住宅地產,有哪個地方政府不歡呼雀躍?
其實,在華為決定于廣東東莞設立松山湖產業基地的時候,就有很多地產開發商通過各種途徑找到華為,想與華為合作開發“華為城”,打造一個規模龐大的高檔商業住宅區。在東莞工作的數十萬華為人的確是有高檔住宅購買需求的。華為之所以將部分研發及生產基地從深圳擴展到東莞,除了深圳沒有更多地皮給華為發展,華為需要更大的地理空間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的房價太高,新到華為的年輕人在深圳買不起房子,而東莞的房價只是深圳的三分之一,到東莞后,華為人就買得起房子了。從華為人的實際需求來看,與地產商合作的確是有現實需求的。但是,華為一口拒絕了。華為一直專注于ICT主業,是不會介入商業地產項目的。在華為看來,市場上有大量成熟的地產供應商提供各種住宅項目。至于說員工購買房子,華為可以通過相對比較高的工資,讓員工自己去市場購買。
多年前,地產的錢的確很好賺。看看我們周圍,國內哪個大企業不涉足房地產?我在廣州看到好幾個樓盤,開發商竟然是葛洲壩集團,就是那個做水電站的大型水電集團,多年前就跨界做房地產了。其他諸如挖礦的、賣石油的跨界去蓋房子賣房子早已不稀奇。
過去30年,尤其是過去20年,可謂中國房地產業的黃金時期,很多地產商賺得盆滿缽滿。如果華為當時拿出幾個億做地產,到今天,或許年銷售額可以更高。
華為2018年的銷售收入是7500億元,如果加上上下游、周邊產業,整個產業鏈條涉及的資金估計有兩萬億元之多。
這不是一個進入金融產業的好機會嗎?
如果華為進入金融領域,或許會成為一個金融大鱷。
從上述角度看,在經營規模上,華為有些保守。客觀地說,這也讓華為喪失了許多發展的機會。但,如果那樣做,華為可能也不是今天的華為了,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專注,讓華為喪失了很多可以做得更大的機會,但也成就了華為。
這些年,我去過很多地方,一些政府領導希望我邀請華為的領導過去投資,而且開出了非常有誘惑力的條件,一個地方政府的領導甚至說,只要華為過去,要什么給什么。
我當然很清楚,華為只投資與主業相關的領域,一切非直接相關的業務都不會投資的,但我還是與華為的管理層進行了溝通。我發現華為真的非常淡定,考察是否投資的最重要標準就是是否與華為的主業相關。
關于這一點,《華為基本法》早就明確規定:華為聚焦于通信及信息技術產業。再具體一點說,華為創建的前20年,基本上專注于通信核心網絡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始終不為其他機會所誘惑。一直到2008年,華為才開始做手機等終端產品,但也屬于信息技術產業,只是從單純的2B(to Business,即面向公司)變成了2B和2C(to consumer,即面向消費者)并重。
任正非曾說,華為敢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把活下去的希望全部集中到一點上。
30多年來,華為真的經歷了太多誘惑,有來自市場的,有來自政府機構的,還有來自投資機構的,但華為始終不為所動。
很多地方政府通過各種途徑找到華為,想以非常優惠的政策給華為土地,讓華為在當地建設產業園區等。如果是別的公司,能拿到如此優惠的政策、能獲得條件如此好的地皮,巴不得趕緊去了。但華為基本上不為所動。目前,華為也只在任正非的貴州老家、杭州、北京等幾個地方布局,且這些項目都是華為自己使用的產業項目,都不是商業地產項目。
所以,華為之所以是華為,是經得起各種誘惑,真正做到了“不動心”。
很多人認為,如果不做房地產,說明你公司做得不夠大。如果你做了房地產,說明你公司不夠優秀。
當然了,也并非所有企業都會去做地產,比如我接下來談到的這一家。
不久前,國內生豬第一股雛鷹農牧股價連續跌破了發行價,面臨退市風險。分析這家公司的財報發現,這家生豬企業在上市后,進行了很多多元化投資,包括做農產品貿易、金融等,甚至來自互聯網金融的收入一度占據了公司利潤的相當大一部分。養豬企業去做金融,這種想法估計只有中國企業家才能想得出來。雛鷹農牧的解釋是,這樣可以對沖生豬養殖的風險,也就是說,養殖生豬如果虧損,互聯網金融或許可以賺回來。在互聯網金融行情好的時候,雛鷹農牧的確靠金融賺了不少錢,但金融產業的風險更大。雛鷹農牧就嘗到了苦果。
華為所在的信息產業風險也很大,來自市場、技術路徑選擇、政策的風險等,分分鐘可以要了華為的小命。如果要對沖信息產業的風險,單純從投資收益的角度,華為完全可以通過投資地產、金融等產業獲取更高的收益,畢竟20年來,中國地產的瘋狂大家有目共睹,華為也不是傻瓜,完全清楚這個行業的暴利,更可以迅速集結優秀的人才,同時有強大的執行力,還可以利用政策紅利,尤其在10年前,華為在這個行業大賺一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如果那樣做了,華為的規模肯定要比今天大很多。
但是迄今,華為沒有做地產,也沒有做金融。
難道華為不知道對沖所在行業的風險嗎?難道華為不知道賺快錢嗎?
華為都知道,只是不去做而已。
因為華為還知道,專注做好一件事,做好自己的主業,才是化解風險的最好辦法。
其實,關于多元化問題,專家們爭論了很多年,至今并沒有非常權威的結論。有的企業在多元化方面也比較成功,比如通用電氣,涉足的領域非常多。
不過,有一個相對公認的說法是,在企業規模不大的時候,專注是必須的,因為資源非常有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已經很不容易了。當企業規模到了一定程度,有能力有人才,又有抗風險能力的時候,適當進行一些多元化投資還是可以的。但這非常考驗掌舵人的把控力。很多企業就是栽在了多元化上面。所以,如果你比任正非牛,那么你進行多元化發展,成功的概率應該不會低。
今天的華為,規模也算不小了,但華為依舊堅持不做與主業不相關的多元化。這種專注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