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達C端模式:中國快遞物流的創新與探索
- 中通快遞 中通研究院
- 2615字
- 2024-12-24 18:03:55
二、國際形勢、機遇與挑戰
1.中美貿易摩擦給行業供應鏈帶來的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的不利影響因關稅措施和“搶出口”空間縮小的疊加效應在2019年有了集中體現。中國與美國、日本、韓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受到沖擊,中國與歐盟、東盟等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規模則有所擴大。在產品結構方面,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的產品(如玩具、游戲、運動用品、服裝鞋靴)受到明顯沖擊,而中國自美國進口的車輛、植物飼料、貴金屬等也明顯下滑,且到2019年,貿易摩擦波及的產品范圍擴大。
貿易摩擦的成因,表面可以歸結為中美雙邊貿易失衡和深層次的結構性因素。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對中國出口美國產品加征關稅之前,曾多次在社交網絡強調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問題。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失衡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直接導火索。實際上,美國的貿易逆差有多方面的現實原因。
首先,美國的國民儲蓄過低使美國出現貿易逆差成為必然。從經濟學視角來看,經常項目逆差就是儲蓄與投資的缺口。
其次,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擴大了兩國貿易逆差。2001年,美國對華技術產品出口占中國同類產品進口的16.7%,2018年降至6.0%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對美國的逆差額有所擴大。
事實上,如果將中美兩國貿易結構擴大到服務業,則會有不同結果。從過去20年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經濟以一般制造業為主導,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有比較優勢;而美國則在服務業方面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因此,在中美貨物貿易中,美國是逆差國;而在服務貿易中,美國則是順差國。
貿易摩擦的深層因素則是游戲規則重建和技術競爭。除了單純的貿易失衡,美國更看重經貿的“游戲規則”,認為中國還存在結構性問題有待解決。例如,美國認為中國未充分履行“入世”承諾,在國企補貼、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尚需改進;在市場開放問題上,中國的“互惠”并不能滿足美國所強調的“對等”(reciprocity),并且,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中國產業政策的外溢性、中國模式的影響力讓美國顧慮重重。
遏制中國取得科技領先地位是更深層的原因。在2017年特朗普上臺后發布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美國就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近年來,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通信技術、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領域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競爭局面開始形成。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公布的多輪上調關稅產品清單中,大范圍地涉及航空、鐵路、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反映了美國對中國技術崛起的擔憂。
在針對貿易摩擦的應對措施方面,只有20%左右的中國企業尚未采取任何措施。50%的中國企業開始“調整供應鏈、進行成本控制和優化運營”,供應鏈的調整以小規模調整為主,或通過國內產品替代,或轉向東南亞等其他低成本地區。另外,還有很多企業進行長遠規劃,選擇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或增加新的產品線或業務領域,尋求新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海外設廠,以避開關稅戰。
以紡織品、家具、玩具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受關稅加征的沖擊較大。面對這樣的情況,大部分企業選擇調整供應鏈,或者是將工廠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由于現階段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質量不如國內高,很多企業表示目前只是把一些低端的產品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并派駐中國工人前往當地,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很多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企業有計劃將供應鏈轉移到歐洲,或者積極開拓歐洲市場。這間接說明行業已經充分做好了擺脫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轉向歐洲高端市場的技術準備和產品準備。行業的轉型以及對中高端價值鏈的融入,將為行業帶來長期的積極影響。
國內的戰略性新興行業主要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且對美國的出口依賴較低,因此關稅的加征對企業的影響并不明顯。不到5%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負責人表示其所在行業在貿易摩擦中受到了不可逆轉的影響。在應對貿易摩擦的措施方面,除了優化運營成本,更多的則是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或者是在國內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共同開發新技術的方式加強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同時注意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其所在行業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具備了較高的實力水準,計劃海外投資的增加比例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同時計劃投資的區域分布最廣泛。由于科技禁令和其他投資限令,企業在相關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購、知識產權使用和技術研發方面受到了限制。很多企業開始對采購、供應鏈以及研發策略進行調整,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問世,提高產品的全球競爭力。
中國自加入WTO以來,機電類產品成為中美雙方各自最重要的出口品和最重要的進口品,具有非常強的產業內貿易特征。盡管被加征關稅,但中國機電行業經過多年的積累,在技術、生產規模等方面的優勢,讓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非常依賴中國產品,使得競爭力較強的機電產品在加征關稅沖擊下逆勢上升。50%的機電行業企業認為,機電行業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消極影響,但處于可控區間,一旦貿易摩擦緩和,行業發展會逐漸轉好。在供應鏈轉移方面,部分機電行業企業選擇從國內或者其他地區采購低成本零部件產品,而為了進一步規避關稅風險,有些企業正計劃將工廠轉移到美國本土。
2.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給全球經濟及供應鏈帶來的影響
據WTO報告,2000—2017年,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發生巨大變化,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輻射中心,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供應鏈主導國家,在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規模、輻射范圍上大幅超越2000年時的日本,成為當前全球制造業供應鏈舉足輕重的大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說,2022年或2023年全球經濟將面臨萎縮,美國、歐盟和中國等三大經濟體復蘇緩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低各主要經濟體和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主要是考慮疫情的持續影響和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局勢惡化,受疫情影響,外部世界總體對中國的商品需求減少,全球產業鏈成本增加等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同時,疫情可能對供應鏈帶來更深遠的影響。除了全球消費需求下降導致訂單量下滑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也提醒企業決策者,在未來的供應鏈設計中有必要制定新的商業策略。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成本、質量和交付等傳統指標,以及彈性、響應能力和重構性等新績效指標。因此,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可能催生新的商業模式,不僅重塑制造業,而且重塑物流等相關行業的商業模式。疫情還可能促使企業從離岸外包轉向近岸外包,甚至回歸本土生產。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發后,大型品牌商已經意識到,數量龐大的供應商群體集中在一個地區將會增加供應鏈風險。這可能促進境外采購商實現經營多樣化,不把產業過多聚集中國。當然,短期內將產業鏈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