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視域下的英語教學研究
- 趙嬌嬌
- 6508字
- 2024-12-18 17:56:07
第一節 英美文學的學理思考
英美文學是英國、美國等英語國家文化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本章是對英美文學的學理思考,包括文學理論概述、中西文學理論比較、英美文學研究方法論和英美小說理論發展研究。
一、文學理論概述
(一)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
文學理論屬于人文學科,是文藝學的重要分支,文藝學是研究文學的各個學科的總稱,也就是關于文學的學問。文藝學有三個分支,即文學史、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這三者的研究對象、知識結構有著較大差別,文學史主要從縱向角度出發,重點考察文學產生、發展與演變的規律,系統分析與評價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成就,以及這些作家及作品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對文學史的影響,目的是尋找每個歷史階段文學和社會的關系與演變過程;文學批評主要從橫向角度出發來闡述文學現象,對文學創作進行評價;文學理論研究的是人類社會中的所有文學現象,目的是辨明文學的屬性與規律,建立文學的觀念、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具體來說,文學理論包括文學本體論、文學構成論、文學創作論、文學接受論以及文學發展論。同時,文學史、文學批評這兩者與文學理論之間又是緊密聯系的,即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是文學理論的基礎,文學理論又能夠引導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的發展。文學理論必須根植于具體的文學作品研究中,而沒有一定的文學理論,也無法進行文學批評,無法編寫文學史。
總體來說,文學理論就是對文學普通問題的理性思考。
(二)文學理論的特征
文學理論具有科學性、開放性、中介性以及實踐性的特征。
1.科學性
文學理論的知識構成是完整的、理論邏輯是嚴謹的,這主要表現為文學理論的知識系統、概念范疇、行為范式以及研究方法是相對嚴謹且完整的。文學理論研究的是文學現象,因此其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邏輯嚴密,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對文學規律的探求以及人們對知識、真理的追求上。
文學理論的科學性特征不僅對人們提出了要求,還對文學自身提出了要求:要求人們堅持使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來研究、總結文學實踐活動,并能夠透過文學現象來把握文學的本質;要求文學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發展、與時俱進,能夠解釋文學活動的新發展、新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文學理論的科學性是要由文學活動實踐進行檢驗的,文學理論發揮科學指導作用的前提是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2.開放性
文學理論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系統,文學理論的開放性主要可以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角度來討論。
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文學理論一方面向過去的文學理論遺產開放,吸收前人的文學理論成果,以充實自身;另一方面,文學理論向現在和未來開放,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變,形成順應時代的新的文學觀念、文學研究方法與文學理論范式。也就是說,文學理論的發展是沒有終點的,它會持續向過去、向未來開放。
從共時性角度來看,文學理論能夠向各個學科與領域開放,涉及哲學、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等。文學理論是向各種人文科學、自然科學開放的,其不僅能夠借助其他科學來豐富自身,而且能夠影響其他科學。
3.中介性
文學理論是一種繼發性的理論,是人們從原發性理論出發,解釋、控制文學實踐的中介環節,具體來說,文學理論需要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等來解決自身的問題,這就是文學的中介性。文學理論是橋梁、是樞紐,它的一端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文學現象,另一端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原發性理論,這也正是文學理論中介性的表現。正是因為文學理論具有中介性,文學理論既受某種原發性理論的制約,也受文學現象的制約。
4.實踐性
文學理論是對活動實踐的總結,其出發點與基礎是文學實踐活動,因此實踐性也是文學理論的重要特征。文學理論的實踐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文學理論來源于文學實踐活動;二是文學理論必須要經得起文學活動實踐的檢驗。
有了文學活動實踐,才有了文學理論。正是因為古希臘有深化、史詩、戲劇等文學作品,柏拉圖才能寫出《文藝對話錄》,亞里士多德才能著成《詩學》;正是因為中國有大量優秀的詩歌、散文,才會出現《詩品》《文心雕龍》《滄浪詩話》《人間詞話》等文學理論著作。
文學理論一定要能經受得住文學實踐的檢驗,同時要隨著文學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那些從自然科學等生發、歸納得來的文學理論,就有著實踐性的品質。如弗洛伊德用人的性本能來解釋文學現象,提出了性欲升華說,實踐證明,這種說法存在合理性,文學作品中確實有無意識干預現象,因此性欲升華說也被大眾認可。
二、中西文學理論比較
中西文學具有特殊性與理論價值,對中西文學理論進行比較,能夠使人更好地把握中西文學的特點,進而有助于文學理論的發展。中西方文學理論差異主要表現在文學觀念的差異、文藝價值觀的差異與形態的差異。
(一)文學觀念的差異
從文學觀念來看,西方傳統文學觀念重視模仿與再現,而中國文學觀念則更重視表現與抒情。
“模仿說”是西方重要的理論,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他重視文學和理論的關系,認為文學是對現實的模仿;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達·芬奇等提出了“鏡子說”,認為藝術就是現實的鏡子。18世紀末,“模仿說”是西方文論的中心;19世紀,“模仿說”再次成為主流文論。“模仿說”深深影響著西方的文學觀念,“模仿說”中重模仿與再現的特點也正是西方傳統文學觀念的特點。
我國古代文論重視表現與抒情。春秋時期,我國便有“詩言志”的說法,認為文學就是用來表述自身感情、思想的;漢《毛詩序》提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是對“詩言志”的進一步闡述。魏晉時期,陸機提出了“詩緣情而綺靡”,討論了文學與抒情的關系;南北朝時期,劉勰提出“情者文之經”,把抒情看作文學的特征;清朝時期,袁枚提出“且夫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情”。由此可見,重視抒情和表現是我國文論的重要特點。
表現、模仿分別是中西方文論的特點和基礎,以表現和模仿為出發點,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理論體系。從藝術實踐的實際情況來看,表現和模仿兩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彼此滲透、補充的,因為文學作品在對世界進行模仿時,作者對現實世界的情感態度也必然會表達出來,作者在表達自身情感時,必然會對客觀世界進行再現。
(二)文藝價值觀的差異
在文藝價值觀上,西方文論重視文學的審美功能,中國文論則注重文學的教化功能。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學習就是為了“凈化”自我,獲得“精神享受”;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了“寓教于樂”,認為文藝的審美娛樂價值最重要,其次才是教育價值;康德和黑格爾提倡審美的無功利性,認為人在審美時,只要有了功利性,就會有偏愛,也就不是純粹的審美了;席勒、歌德、雪萊、愛默生等都對文學的審美性質進行了探索;王爾德等發揚了文學即審美的觀念。由此,文學的審美功能成了西方文學理論的主流價值觀。
在先秦時期,孔子提出了“興觀群怨”,認為文學的價值是其具有教化作用,文學就是為政治與倫理服務的;漢《毛詩序》提出文學作品要“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歌創作要“發乎情、止乎禮”;之后劉勰、韓愈等提出了“文以載道”“文以明道”,認為文學就是傳播儒家“道”的手段,重視文學的教化目的;顧炎武提到,“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日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同樣也涉及文學的教化作用。由此可見,文學的教化作用是中國文學理論的主流價值觀。
總體來說,中西方文論一個重視教化,一個重視審美,但是其差異并不是絕對的,中國的文學理論中也有審美的觀念,西方的文學理論中也有教化的因素,只是西方更側重審美價值觀,中方更側重倫理價值觀。
(三)形態的差異
就形態而言,西方文論傾向理論形態,思辨色彩更突出;我國古代文論傾向經驗形態,特點是具有直觀性、經驗性。
西方文論屬于理性思維,要表現某種文學觀念時,常常會借助一系列的文學理論范疇,或者由許多文學理論范疇組成一系列的命題。例如,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體系嚴謹、邏輯嚴密、分析透徹,具有理論思辨的特點;康德的《批判力批判》、黑格爾的《美學》也具有哲學的思辨性。
中國古代文論多是直觀的感悟,文學理論大都是學者對文學創作與文學閱讀的經驗的總結,多是即興的,并沒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同時,中國文學理論在形式上常是用詩、意象等來表達的,如《詩品》《文賦》《人間詞話》等,都是作者對文學作品的感受與體會,是作者感悟式的批評。中國文學理論中常會用到神韻、氣象、滋味等詞,這些都不是具體的概念,而是人對美感經驗的把握,是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的。
三、英美文學研究方法論
文學研究發展的方向主要體現為三點:第一,人對文學的研究是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認知;第二,人對文學的研究是從知覺感悟到理性研究的;第三,人對文學的研究是從點評式的評論到全面的、系統的理論探索的。
文學致力于探求人的存在的意義、價值等,但是文學作品中對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探求都是通過隱喻等形式隱藏起來的,這就需要對文學進行研究,而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文學研究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每個時期,人們都希望在文學研究的方法論方面能夠有所突破,因為這樣能夠更加接近文學的本體。英美文學研究的方法論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的,西方文論經過了三次變革,變得越來越深刻。第一次變革是從古希臘到歐洲的啟蒙運動時期,這一階段,在神性光輝之下,人們是無知且幸福的;第二次變革是啟蒙運動時期,這一時期理性主宰著世界,人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但是也有許多困惑和不解,是苦惱的;第三階段是19世紀至今,這一階段“理性”崩塌了,人類所處的世界變成了“荒誕主宰的世界”。
觀念上的變革導致了西方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改變。20世紀,西方文學研究方法——多元化透視開始在西方出現,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是美國文藝理論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學四要素說。
艾布拉姆斯將所有文學的研究方法都納入了他的理論框架中,他認為文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四大類,分別是模仿論、實用論、表現論和客觀論,其中模仿論即文學作品是對宇宙與世界的反映,實用論即讀者對文學作用的理解和闡釋,表現論是作家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化,形成文學作品,客觀論即只研究作品本身。根據這四個理論,西方文學形成了四種文學研究法:作家研究、作品研究、讀者研究和社會文化研究。作家研究指的就是從作家的角度出發,重點研究作家的創作心理、創作歷程等;作品研究就是從作品角度出發去研究作品的特異性,這種文學研究流派認為只有作品才是研究的主體,作家、讀者、社會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讀者研究即將讀者作為研究的中心,這種研究流派認為沒有被閱讀的作品只是半成品,被閱讀過的作品,其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社會文化研究即從社會、文化等角度進行文學研究,這一研究流派重視文學和社會、文學和文化、文學和歷史背景的關系。
從艾布拉姆斯的理論可以看出,文學批評理論和哲學是息息相關的,西方理論研究是具有濃重的自然科學研究特征的,其研究方法是科學的、理性的,研究思維是縝密的,因此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更高。
四、英美小說理論發展研究
同其他文學理論相比,英美小說理論產生相對較晚。18世紀時,英國小說產生,這時小說家會在自己的小說中發表對自己小說的見解,這是小說理論的雛形;19世紀時,英國小說的創作達到了頂峰,但小說批評理論仍處于準理論階段;到了20世紀,小說批評理論才得到了發展,各種各樣的小說理論專著開始不斷出現,小說理論對小說的探討也更為深入,從原本的對“情節”“人物”的探究拓展到對小說這一文體的探究。
亨利·詹姆斯是西方小說理論的奠基者與開創者,是英美小說理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在詹姆斯小說理論出現之前,英語小說理論處于準備階段,準備階段也被稱為前詹姆斯時期。詹姆斯的小說理論的出現標志著英語小說理論的開始。
(一)前詹姆斯時期的英語小說理論
19世紀時,英國的小說創作達到高峰,隨之也產生了一些小說批評理論的雛形。如當時著名的小說家狄更斯、薩克雷等在發表小說的同時發表過一些關于小說的理論;布爾沃·利頓在1838年出版的《論小說藝術》中的《小說的用處》一文中指出了小說具有道德功能、社會功能、預見功能、認知功能與愉悅功能這五種實用功能。
在19世紀,小說的創作雖然十分繁榮,但是當時的人們多認為小說是低級的體裁,小說的地位也相對比較低下,有的人甚至將小說叫作“滑稽傳奇”或“散文寫的滑稽史詩”。受此影響,這一時期的小說理論主要討論的是小說的用處,主要目的是為小說這種形式辯護,保障小說的生存地位。另外,這一時期雖然也有人對小說的一些理論進行了研究,如研究小說的敘述視點、作者隱退等問題,但是研究并不系統、詳盡且深入。
綜上所述,18、19世紀是英美小說的準理論階段,這一時期雖然有一些相關的小說理論研究,但是并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真正的小說理論并未形成。
(二)詹姆斯的英語小說理論
亨利·詹姆斯是美國小說家、文學批評家,他既有小說創作的實踐,又有小說理論建樹,并且建樹卓著,是西方小說理論的奠基人和開創者。詹姆斯的小說理論重點有三個:一是對小說的本質認識;二是對小說敘述角度的討論;三是明確提出了小說“有機體”的問題。
1.對小說的本質認識
詹姆斯認為,“小說按它最廣泛的定義是一種個人的、直接的對生活的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印象都能夠成為小說的材料,詹姆斯指出,作家必須要從自己的“印象”中選擇那些典型的、全面的內容作為寫作的素材。另外,詹姆斯還認為,要進行小說創作,作家必須具有“得寸進尺”的能力,這主要包括三點:第一,作家要具有依據看見的事物揣摩看不見的事物的能力;第二,作家要具有揭示事物含義的能力;第三,作家要具有依據模式來評價整體的能力。
在詹姆斯看來,小說就是虛構的,這也正是小說的本質。人的真實生活和藝術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作家選擇“印象”進行寫作,實際上就是把生活上升為藝術,將生活的真實變為藝術的真實。在詹姆斯看來,“真實感”是小說創作的最重要的優點,如果沒有了真實感,小說也就沒有優點可言了。
總體來說,詹姆斯在認識小說的本質的同時也發現了作家能夠依據自己的虛構能力使藝術產生真實感。
2.小說敘述角度問題
小說的敘述角度問題其實就是作者和故事之間的關系問題。詹姆斯在《使節》一書中提到,視角是“主要規矩”,他認為傳統的第一人稱視角會讓作品的結構變得松弛,因此他主張限制敘述角度,或者使用單一角度敘述。詹姆斯還提出了“繪畫手法”與“戲劇手法”,其中,繪畫手法指的是所有事件都在某個人物的接受意識上得到反映,也就是第一人稱的視角;戲劇手法是將讀者放到事實面前,讓事實來表述事情,也就是第三人稱的視角。詹姆斯認為,借助限制視角的方式,就能夠實現戲劇化的目標。
與此同時,針對限制視角的不足,詹姆斯還設計出了幾種補充敘述的策略:第一,當視角人物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對讀者產生正確的引導時,詹姆斯會安排一些人物,并從這些人物的角度來使讀者了解到某件事物的多個側面,他把這些人物叫作“lamps”(油燈),lamps的作用就是照亮小說中的一些場景和人物,以彌補限制視角的不足;第二,詹姆斯還在小說中安排“ficelle”(提線人物),即在作品中代替作者向讀者提供必要信息的人物,如《使節》中的格斯雷德小姐,她是主人公的心腹,是視點人物傾訴的對象,也能為讀者提供重要的細節。
總體來說,詹姆斯使用限制視角的方式來敘事,并采用“油燈”“提線人物”等手段來使其小說呈現出戲劇化的效果,成功使自己的小說實踐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由此使英國小說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也使小說成為真正的藝術。
3.小說“有機體”的問題
詹姆斯是明確提出“有機體”問題的第一人。小說有機體即表明小說的故事和主題、內容與形式是不可分割的。在詹姆斯看來,小說的形式與內容同樣都很重要,他甚至認為小說的題材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說題材的處理方式。基于小說的有機體理論,詹姆斯提出了三種實現小說統一性和有機性結合的方式:中心意識、場景系統、時間結構。具體來說,中心意識指的是小說中的視點人物,視點人物具有連接小說各個部分的作用;場景系統即建立多個場景的聯系,使場景具有連貫性;時間結構指的是在進行小說創作時要在一個比較緊湊的時間內展現出復雜的情形,以激發讀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