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茶道人脈
- 重生后,我靠織錦權傾天下
- 番茄店蹦迪選手
- 2558字
- 2025-05-21 12:12:28
最終,在幾次交鋒后,那戴斗笠的神秘人以八百兩的高價,壓過了所有競價者,成功拍下了這半只鳳。他緩步上前,將一個沉甸甸的錢袋交給小桃,小桃入手一掂,便知分量不虛。男子接過錦盒,并未立刻離去,反而在與沈如織擦肩而過時,用只有兩人能聽到的聲音極快地說了一句:“柳侍郎風骨,當有后人承之。此物,姑娘善用,莫負其靈。”話畢,便轉身混入人群,幾個起落間,便消失不見,竟似身懷武藝。
“此人......”沈如織心中巨震,那聲音......那話語中對父親的敬稱和了解!難道是父親當年的故舊或門生?她強壓下心中的驚疑與探究的欲望,知道眼下并非深究之時。
得了銀兩,沈如織當即宣布:“小桃,立刻聯絡我們預先談好的幾家尚有存貨的絲行,以市價八成的價格,有多少粗絲,我們便收多少!即刻在此地分發!”
橋上頓時歡聲雷動。那些原本因絲荒而愁眉不展的女工們,此刻臉上都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幾家中小絲行見狀,也紛紛表示愿意以優惠價格出絲。在民心所向和沈如織雷厲風行的手段下,那些原本想趁機壟斷的鹽商聯盟,本想等沈如織資金不足時再聯手壓價,或散布她借機斂財的謠言,未料她竟將所得銀兩悉數購絲并當場分發,此舉光明磊落,堵死了他們所有后路,只能無奈的眼睜睜看著沈如織將一場危機化為一場民心凝聚的盛事。
夕陽西下,百花橋上的“賣福”漸漸散去,但“沈家小姐義賣殘鳳助繡女”的佳話,卻如春風般傳遍了整個長安南城。人們不僅感念她的恩義,更對那半只鳳背后的故事充滿了遐想與敬意。
沈如織望著漸漸空曠的橋面,心中卻并未完全輕松。那神秘的斗笠人,他那句意有所指的話,還有喬家鹽行異乎尋常的平靜,都讓她隱隱覺得,事情不會這么簡單。
“民心可用,但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她低聲自語,目光投向了夜色漸濃的遠方。接下來,她要見的那些人,才是真正能左右局勢的關鍵。
申時過半,長安城南風微起,吹散了白日里積聚的暑氣。南市百花橋上雖已不復昨日“七夕賣福”時的鼎沸與喧囂,但沈如織那場義舉所引發的余波,仍如投入平靜湖面的一顆石子,在街頭巷尾持續蕩漾著漣漪。人們口中議論最多的,除了那神奇的“落針玲瓏機”和精美的“暗梅錦”,便是那位一襲素衣、風華絕代,敢以承載家族血淚的半幅殘帕換取百斤生絲,以解繡女燃眉之急的沈家大小姐。這份在民間迅速積累起來的聲望與口碑,為她今日即將召開的茶會,平添了幾分無形的底氣與份量。
巳初時分,沈府偏院之內。
小桃輕手輕腳地掀開珠簾而入,低聲向正在窗邊凝神沉思的沈如織稟報:“小姐,今日茶會所需用的上等‘雨前烘青’已經備齊,您先前囑咐從蜀中快馬加急送來的‘白露芽’也已于昨夜安然抵達。方才,城中相熟的茶器鋪子,剛將咱們定制的一批新燒龍泉青瓷茶具送了過來,小姐可要先過目一番?”
沈如織正仔細審視著手中一份墨跡未干的賓客名單,聞言只是輕輕抬了抬眼簾,目光清淡卻帶著一絲洞察世事的篤定:“不必了。今日這場茶會,茶是引子,器是點綴,真正要品的,是人心這道主菜。”
她將那份名單在指尖輕捻,目光逐一掃過上面的名字,每一個名字背后,都代表著一段錯綜復雜的關系與不為人知的過往。
呂進才,城中一家中等規模鹽行的副頭目,此人精明能干,卻因早年得罪過喬家鹽商的某位管事,而備受排擠,郁郁不得志;安氏寡嫂,南市之內生意最為興隆的女家茶坊“安和堂”的東主,昨日亦在百花橋上親眼目睹了沈如織的義舉,對其頗為贊賞;孫墨莊,前朝曾在貢茶司任過小吏,后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辭官歸隱,如今是江南一帶頗有名望的民間茶藝大師,更重要的是,他年輕時曾受過柳侍郎的知遇之恩,對柳家當年舊事知之甚詳;洪成,一家不大不小的布行掌柜,為人圓滑,八面玲瓏,實則卻是織造局通判容淮安插在商賈之間的外圍耳目……
“這些人,”沈如織的指尖在名單上輕輕劃過,“或多或少都掌握著某些原料的咽喉,或能通曉市井之間的真實風向,抑或知曉一些不為人知的陳年舊事。昨日百花橋上那一番造勢,想必已經讓他們看到了民心所向,也讓他們明白了與我沈如織合作可能帶來的潛在益處。今日這場茶局,我只問一件事——這些人當中,究竟誰是真心愿意與我共飲這杯‘同舟共濟’之茶,誰又是心懷鬼胎,在杯底暗藏著背叛的毒藥。尤其是那豺狼成性的喬家,當年便是靠著巧取豪奪茶葉絲綢等生意起家,后又攀附權貴,才一步步將我柳家逼入絕境。今日,我便要借此茶會,看看在座的諸位,有多少人愿意與那等無信無義之徒劃清界限,又有多少人,依舊執迷不悟,甘為虎倀。”
午后,沈府西園之內,一處名為“聽雨廊”的水榭之中,今日的茶會便設于此處。
長廊頂上懸掛著輕薄的蟬翼絹紗,隨風微動,廊外四周點綴著奇石修竹,伴有假山流泉,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草幽香與濕潤水汽,環境清幽雅致。廊心正中,擺放著一張光潔的紫檀長幾,幾上早已備好了泥爐炭火,茶爐中的山泉之水正“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長幾四周,鋪設著柔軟的蒲團坐席,應邀前來的各色賓客已然陸續落座,他們衣飾各異,身份有別,但此刻看向主位的眼神之中,卻無一例外地帶著幾分警惕與探究。昨日百花橋上沈如織那番驚世駭俗的舉動,早已讓他們對這位年輕的沈大小姐不敢再有絲毫的小覷之心。
沈如織身著一襲月白色的素雅茶服,烏黑的秀發僅用一根古樸的木槿花釵松松挽起,更顯其清麗脫俗。她穩穩地端坐于主位之上,神情平靜,氣度從容。她并未急于開口說話,只是微微頷首示意,一旁侍立的茶童便會意,手執一個描金的香木匣,緩步上前,在眾人面前將匣蓋輕輕揭開,露出了今日茶會的主角——色澤翠綠、芽尖帶露的極品“白露芽”。
“諸位,”沈如織的聲音清越如泉水叮咚,“此茶乃采摘于初秋白露凝結之清晨,集天地之精華,其味清冽甘醇,其韻悠遠綿長。今日有幸,與諸君共聚于此,若不嫌棄,便請隨如織一同,共品這‘三盞三問’之茶吧。”
沈如織聞言,只是含笑不語,素手執起桌上的青瓷茶壺,將沸水緩緩注入早已溫好的茶盞之中。剎那間,一股清雅的茶香升騰而起,氤氳的白霧之中,茶湯澄澈明亮,宛如一汪初秋的月泉。她優雅地提起茶盞,輕啜一口,感受著茶湯在舌尖的回甘,方才淡然開口:“這第一盞茶,如織想請教諸位:如今江南市面之上,絲綢茶米之價,時有無端漲落,民生因此困頓。諸位皆是行家里手,不知對此有何高見?這背后,究竟是天災人禍,還是有人從中作梗,刻意漁利?”
眾人聞言,皆是你看我,我看你,一時間無人敢率先開口。畢竟,喬家在江南的勢力盤根錯節,輕易得罪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