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給生活添點顏色
- 穿越明堡宗:我在草原望北京
- 吃瓜的猹
- 2184字
- 2025-01-05 23:33:42
“生產區和生活區要分開。這里位置就不錯。距離兩個礦區和冶煉區都不遠,旁邊還有水源,就規劃為生活區吧。”
“所有的礦工,每旬工作八天,休息兩天。遇到假日,如端午,中秋,重陽,則額外放假三天。”
“所有的食物,生活用品,因為比較匱乏,所以今后全部集中分配,避免浪費。礦工工作可得工分,工分可以用來兌換食物和日用品。至于如何公平地計算工分,勞煩曹大人跟各位商議決定。”
朱祁鎮叉著腰站在一片荒地邊上,指指點點,曹鼐等人隨行在旁,朱祁鎮每說一句話,他們便拿炭筆在紙上記錄下來。
想當初,剛來礦山那幾個月,工人們基本都是沒日沒夜加班加點煉鐵,礦工全都就近住在礦洞口附近,說句難聽的,比工業革命初期英國黑煤窯的條件還惡劣。
只是大家畢竟剛剛逃離驅口營重獲自由,在這里起碼不會凍餓而死,心理期待不同,所以也不覺得辛苦。
而如今的情況又有不同。
大家本來以為,從和林出來以后,很快就會南下回家了,就像朱祁鎮、曹鼐這些領導成天講話宣傳的那樣。
而如今又讓他們重新回到礦上,心里多少是有點不爽的。
“這煉鐵煉到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啊?”
“南返的日子定了嗎?我家中老母已經八十多歲,我怕她老人家等不了我回去啊。”
類似這樣的抱怨和疑惑,在礦工中漸漸開始萌生。
朱祁鎮深入了解了情況以后,作出相應指示:“一,提高生活質量,緩解大家的不滿情緒,二,抓緊落實宣傳工作。”
“將士們之所以抱怨,不是怕吃苦,而是沒動力,沒盼頭,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宣傳工作沒做到位。”
“第一,一定要跟大家強調集體使命。我們的集體使命是什么?是要拯救更多的漢人同胞回家。這里每煉出一百斤鐵,就能贖買一名漢人同胞回家。注意這個集體二字,這不是我朱祁鎮一個人的使命,也不是你曹鼐一個人的使命,而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使命。”
曹鼐等人一邊記錄,一邊點頭。
“第二,強調漢蒙之別。我們要搞個戲臺,找幾個嗓門亮,不怯生的人,編點戲曲,說書之類的東西,讓他們演。主要內容就是描述驅口營中的悲慘生活,蒙古人是如何如何不把我們當人,虐待我們的,以此激發起大家的同袍之情。”
“陛下,這事如果讓太師知道了怎么辦?不會產生什么矛盾吧?”曹鼐問道。
如今伯顏帖木兒已經升格成為太師了。
“沒事,我會跟他解釋清楚的。”朱祁鎮道,“至于何時回去的問題,就跟他們說,一是因為蒙古人想讓我們給他們煉鐵,不肯放人,本太上皇還在跟他們談判,二是因為朝廷覺得我們身為士兵,沒能戰死疆場反被俘虜,是恥辱,還給蒙古人煉鐵,是背叛,他還懷疑我們中間有蒙古人的奸細,所以不想接納我們回去。”
“臣斗膽問,朝廷真這么覺得?陛下從何得知?”一名隊長發問道。
“以我對我皇弟的了解。”面對部下的質問,朱祁鎮倒也不惱,和顏悅色道,“當他知道不久的將來,我會帶著一兩萬全副武裝的士兵南歸,又不肯聽他號令交出兵權只身赴京的時候,他一定會這么說的。”
“沒錯。”曹鼐開口道,“以我為官多年的經驗,朝廷會十分畏懼我們這支力量,一定不會接納我們,反而會給我們安上俘虜、叛徒和蒙古人奸細的罪名。”
朱祁鎮看向曹鼐,滿意地微微點頭。
一行人繼續在“生活區”視察。
“在生活區一定要注意衛生,大小便必須入廁,不能在外面胡來。糞便可以漚肥種菜,尿液可以制硝,都是有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天氣熱了,容易染疫。”
“這里是食堂,后面正好有片空地,牛羊都圈養在這里,方便屠宰,還可以種點菜蔬,養點雞鴨,豐富一下食物種類。基本的食物價格一定要定便宜一些,確保哪怕是婦孺也不會挨餓,當然如果想吃好的,就得額外花工分。”
“這里是醫館,如果有人生病受傷,就送來這里簡單治療。嚴重的話,可以送去忽蘭忽失溫中華醫館,那邊藥品多一些,條件好一些。醫療全部免費,不用工分。”
“娛樂設施也要有。這里弄個棋牌室,刻幾十副象棋,圍棋。還有說書館,戲臺,按照我之前的要求,排幾部新戲,每旬挑個晚上,給大伙兒演出。平時也可以說點其他故事,比如三國,隋唐什么的。這些都是免費提供的。”
“礦上工作十分危險,如果有人因為各種原因不幸去世,這個戲臺也可以用來辦喪事,雖然條件有限,一切從簡即可,但人死為大,不可不重視。”
朱祁鎮從衣食住行,到一應生活所需,都做了相應的安排。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都有所涉及。
靠著這個鐵礦,賺錢不是問題,拿一部分出來回饋給大家,讓大伙兒生活得更舒服一些,也是理所應當。
一旦朱祁鎮這些安排能夠全部落實,對于很多士兵來說,這邊的生活質量甚至比他們以前在大明邊關衛所還要強不少。
任何制度如果不經改良,天長日久都會變質。
大明的衛所制度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到了正統年間,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至于腐敗,吃空餉什么的,這都還是小問題。
最關鍵的是,因為軍官世襲和軍戶世襲,大多數的衛所在經過兩三代人之后,便迅速僵化變質,變成了一個個軍事奴隸農場,普通士兵基本可以看作是軍官的農奴,任其剝削役使,一輩子永無出頭之日,而軍官因為旱澇保收,武備松弛,指揮作戰的水平也一代不如一代。
大量衛所逃兵的出現,便是鐵證。
但是在朱祁鎮的礦場這邊,完全不存在這些問題。他是真拿這四五千人當寶貝,指望著他們能夠死心塌地跟他“舉大事”的。
你說他有現代人的人道主義思想也好,說他只是想收買人心也罷,畢竟士兵們也不傻,以前給大明當兵饑一頓飽一頓,后來在驅口營里過著豬狗不如的日子等死,現在跟著太上皇幾乎頓頓有肉吃,這種實打實的改變所產生的凝聚力,才是朱祁鎮一切行動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