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是我一家有嗎?”
蘇妃嫣然輕笑,媚眼如絲。
又是老一招。
嘖嘖嘖。
可憐,可憐。
陳淵大笑,將其往懷中用力一摟。
蠻橫的力道,使蘇妃根本掙脫不開。
也是不敢掙脫,一心只想著家中,便擠出笑容,用力貼合。
“皇上恩澤,妾身銘記于心。”
話沒說完,她渾身緊繃,不敢再動。
陳淵低下頭,貼在她的耳邊。
“自然……不是你家獨有,人人都有,但你家最特別。”
“你蘇家,難道還想著獨有一份?”
陳淵嗓音渾厚,語氣逐漸陰冷。
蘇妃聞聲輕咬下唇,身體似是因恐懼而微微顫抖。
如此神情,我見猶憐。
陳淵眉頭一挑,當即說道:“愛妃,難不成你還有本事讓你家獨有一份?”
“皇上!”
話音未落,蘇妃渾身一軟,哭著鉆入陳淵懷中。
眼見如此,陳淵淡然一笑:“愛妃,此事可就不要怪朕。”
蘇妃眼波流轉,投來祈求的目光。
“皇上,不要。”
“嘖嘖,完了。”
一聲輕吟,一聲感嘆。
施虐的情緒于心中暴漲。
肆意的念頭在腦海回蕩。
“下令,侍衛(wèi)退出百步,無令靠近乾清宮者,斬!”
砰。
摔上門。
整一夜,乾清宮內(nèi)哀求不斷。
具體發(fā)生了什么,沒人清楚。
但夜半時分路過乾清宮的小宮女們都在說,皇上龍顏大怒,蘇妃怕是小命難保。
聽得蘇妃的哀求哭喊,恐怕就是鐵人,也得丟半條命。
……
翌日。
辰時已過。
陳淵起身,蘇妃仍在夢中。
鏖戰(zhàn)一宿。
又是第一次。
蘇妃幾次力竭,奈何陳淵初嘗人間幸事,又是如此可人。
實在聽不下手啊!
可憐蘇妃哀求到半夜,得到的結果是渾身傷痕。
五指印、牙印,混雜交錯。
“皇上……”
許是陳淵動靜太大,蘇妃迷迷糊糊的坐起身。
寒風輕拂,涼意襲來。
她忽的想起昨夜,登時眼內(nèi)閃光。
“皇上,妾身,唔……”
泫然欲泣,我見猶憐。
即便知道她的身份,陳淵也心神一動。
“愛妃,今天還是安心呆在這里吧。”
陳淵輕笑,邁步離去。
獨留蘇妃一人,在殿內(nèi)嚶嚶抽泣。
洗漱之后,離開大殿。
殿外,陳鈺早已在殿階下等候。
眼見陳淵出來,他忙跪拜行禮。
“皇上,一切準備好了!”
“上朝。”
“是。”
一聲令下,城樓上鐘聲再響。
大乾本是三日一朝。
今日忽的敲鐘,聞者無一不神色驚慌。
不消片刻。
文臣武將,入奉天殿。
陳淵姍姍來遲。
御書案上,對著小山一樣的銀票。
“有事上奏,無事……”
“閉嘴。”
小黃門剛高聲呼喊,陳淵便打斷他的話。
而后,陳淵掃了眼下方臣子。
歷經(jīng)昨日,不少人都收斂很多。
皇上目光襲來,有人目光來不及躲避,便會點頭訕笑。
陳淵眉頭一挑,揮手示意小黃門清點賬目。
“皇上,一共三百七十八萬兩。”
小黃門清點過后,恭敬遞來賬目。
賬目清楚記錄了誰捐了多少銀子。
昨日,由于很多人不在場,都不清楚蘇亶只捐了五十萬兩。
以至于,不少人都捐到三十萬以上。
眼下,所有人都折返歸來。
“好啊,知道昨日,朕才知道,大家果真是忠君愛國之士!爾等這些做法,令朕汗顏!”
陳淵撇了眼陳鈺。
后者當即清了清嗓子,朗聲道:“皇上,昨日,一夜之間,京城之中滿是反賊陳稷的告示!”
“告示說,已率百萬大軍前來攻打京城,打下京城之時,必定殺光城中官吏,將京城中的財物盡數(shù)充做軍餉,官員家屬男人奴,女為婢!”
說完,他招手讓外面的士兵進門。
士兵拿著一摞告示,挨個兒分發(fā)。
“真,這是真的?”
“我今早看到了,我以為是假的。”
頓時,百官神情詫異,低聲議論。
蘇亶拿起告示,冷笑一聲,隨手丟向一旁:“勸降?反賊什么時候做過這事?只怕是有心人在城中刻意為之!”
此話一出,文武百官看向他,陷入沉默。
是啊。
京城雖沒有宵禁,但一直有兵馬巡邏。
怎么可能會有反賊貼滿這么多告示?
“刻意為之?你們還在做什么夢?”
陳鈺冷哼一聲,從懷中拿出一卷卷宗,打開高聲念道:“據(jù)臣所知,反賊自造反之日,每破州縣,必殺盡城中官員,抄盡其家產(chǎn),乾武三年五月,反賊攻破歷城,殺縣令以下官員一百八十四人,抄官員家產(chǎn)得銀三十萬兩。
十一月,反賊攻破鄭縣,城中官吏及其家眷三百七十余人無一幸免,盡數(shù)被斬首。”
“反賊一路招降納叛,不斷壯大,但凡俘獲官員盡數(shù)殺死,諸位真的以為反賊入城會與你們相安無事嗎?”
聞聽此言,所有人心中一沉。
這可不是陳鈺瞎掰,這是早有耳聞!
就連蘇亶也面色微變,不敢胡亂應聲。
“無妨,有朕在,你們怕什么?”
正這時,陳淵淡然一笑,朝著外面招招手。
門外,十幾名小黃門手捧托盤,每個托盤上都堆滿了鐵卷丹書。
那可是另一條命啊!
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陳淵眉頭一挑:“昨日,諸位愛卿變賣房產(chǎn),朕心中實在有愧,特此決定,給諸位愛卿上一些福利!”
“捐銀五十萬兩者,賜鐵卷丹書一塊!若是不夠五十萬兩的,朕……”
“皇上!”
未等陳淵說完,于文和邁步向前,眼睛直勾勾的盯著鐵卷丹書,高聲喊道:“微臣族中尚有義倉,其內(nèi)糧草七萬石……不,十七萬石!反賊當前,微臣怎能眼見百姓受苦?捐了!微臣不求丹書,只求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