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閉幕式(求追讀,求月票)
- 華娛:導演從重生開始
- 扶念青
- 2171字
- 2024-12-16 00:07:00
開幕式之后,三人就自由活動了。
主要是李念和周楊一起逛街,張頌聞自己去一一看展映的影片。
這些影片中,李念和周楊目前只看了一部《大象》。
是一部關于校園槍擊案的美國影片。
也將會是本屆金棕櫚大獎的贏家。
這部電影應該是對科倫拜恩中學的槍擊案的改編。
對真實事件的改編,也是影片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部分。
這其中掩藏在青少年的和平狀態下,突然爆發出來的暴力與負面情緒演化而成的殺戮,讓“校園霸凌”這個詞,成為了多少人邁不過去的門檻。
這不是一個人,一部電影或者整個導演群體所能解決的難題了。
看的都有些郁郁不歡的兩個人,在一間意大利餐廳,用鮮美的海鮮好好撫慰了一番。
剩下的時間里,就是純玩了。
兩個人逛景點,吃美食,看到有感興趣的影片就去展映時間欣賞。
戛納旅游算是讓兩個人給玩通透了。
張頌聞也只有在晚上回酒店的時候才能見到兩人,也是離了大譜了。
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短片展映的那天。
應該是戛納組委會的安排,這次李念的短片展映放在了另外一部入圍的華語影片《紫蝴蝶》的前一天。
這一天也是樓燁、章紫怡、馮元征、劉曄一行人到達戛納的時間。
在展映影院門口看到臉上還帶著疲憊的這行人來支持自己的短片的時候,李念很感動的感謝道:
“謝謝樓導,謝謝曄哥,感謝馮老師和紫怡姐的捧場!”
樓燁擺擺手,“在外,大家都是華國人,華國人自己肯定要團結的。行了,不用在這耽誤了,看看你的短片成色如何。”
李念應聲道:“好的,幾位請!”
不到10分鐘,短片放映結束后,響亮的掌聲爆發出來。
在場的觀眾不少,大家都對這部華語短片觀感很不錯。
有幾位觀眾還過來用李念聽不懂的語言對他說出了他們的贊賞。
當然,贊賞這個含義是身邊的朱欣欣告訴他的。
“還真不錯,繼續加油吧!”
樓導拍了下李念的肩膀后,另外三人也沒有吝嗇贊揚之詞。
不過他們沒有多待,十幾個小時的飛機,確實很累,幾人的精神已經有些強撐了,就沒多聊。
周楊環視著從身邊經過的觀眾們,有些信心但又有些擔心:“咱們應該能拿獎吧?”
李念搖搖頭,“不到最后一刻,誰都不知道。沒事,反正展映也結束了,等最后結果吧。”
說完,她看到了門口一位國內的記者在伸手招呼,便走了過去,主動打招呼道:
“你好,是國內的媒體嗎?”
“對,我是新浪的記者,能問幾個問題嗎?”
“當然,問吧。”
“剛才的展映我也看了,短片的質量很高,我看觀眾們的反應也很支持,李導你有信心拿獎嗎?”
“這個問題我剛剛也回答了我的同伴,那就是有沒有信心都不影響我對獎項的期待,有獎最好,短片版權也能賣高一些。”
“哦?李導主要是想要把短片賣出高價嗎?”
“也不能說是主要目的吧,短片也是影視的一種,也是一種表達創作人藝術觀念的一種載體,短片拍完,評價那就是觀眾的事情了,但同時,參賽短片如果不掙錢的話,那戛納電影節不是也會失去了對版權擁有者的吸引力了不是嗎?”
記者點點頭,“確實如此,那么你作為此借電影節唯二入選的華語作品之一,對于國內的觀眾有什么想說的嗎?”
“我這次入選的是短片,下次,我再來歐洲電影節的話,會帶我的長片來參加,國內的觀眾敬請期待。”
“李導這是已經有拍攝長片的計劃了嗎?”
“是有這個計劃,具體的會向觀眾宣布的。”
“好的,那我也作為觀眾的一員表示期待李導的長片了,另外祝你能在閉幕式上有所收獲。”
“謝謝!”
告別記者,李念三人回到了酒店以后,有一位客人不請自來。
是來自法國MK2電影公司的一位版權交易商。
有意思的是,這是一位意大利人,自我介紹叫安東尼奧。
不出意外,他是上門來問李念是否愿意出售短片的版權。
出價20萬美元。
這比李念剛來那兩天收到的報價5萬美元高出3倍了。
不過李念還是想要等到閉幕頒獎以后。
也許,就能獲獎了呢。
那到時候的價格,至少要比現在再多出2倍。
安東尼奧見此也沒有失望,20萬的確就是一個試探。
今天的展映過后,他就看出這部短片有拿獎的希望,這位來自華國的年輕導演,據他說還在上學,也是一位聰明人,肯定是想要等到最后了。
不過改編權受獎項的影響沒有版權那么大。
他同樣給出了20萬美元的價格。
李念也同樣覺得有點低。
兩個人就通過朱欣欣這個翻譯,你來我去的相互拉扯了1個小時。
最后價格定在了28萬美元,只不過安東尼奧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如果在閉幕儀式結束以后,到時有同樣的報價的話,MK2要有優先購買權。
李念同意了。
安東尼奧走后,全場沒怎么說話的周楊和張頌聞收回了有些驚訝的眼神。
心中迅速算了一個賬。
按照現在美元與人民幣的兌換率。
那就是...
“這就到手230萬了?”
李念搖搖頭,“還有稅呢,文化行業的稅點都不低,到手應該是180多一點。不過后邊會退還應該,回去以后咱們確認下。”
“那也可以了,這部短片,我沒記錯的話,花了20多萬是吧?這已經是9倍的收益了,還只是改編權,后邊如果能拿獎,那版權交易...”
算完李念也有些高興的說道:“要不然這些國內的文藝片導演為什么要擠破頭的往國外電影節闖呢,在國內撐死幾百萬的票房,還要等電影下影以后影院那邊慢慢結算,再刨除制片成本、宣發成本等,手續繁雜不說,回款時間還慢,而且成本都不一定能收回來,但是往電影節轉一圈,影片身價大漲,還是一錘子買賣,現金很快到手。我舉個例子,賈章可導演的電影,從來沒有給投資方賠過錢,每一部都能賺錢。國內的票房那么低,為什么他還能一直有錢拍電影,而且投資越來越大?就是因為他能賺外國人的錢。”
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的周楊和張頌聞,感覺自己這個電影節確實沒有白來。
真是長見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