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湯和來投
- 元末大皇帝
- 醉夜歸
- 2131字
- 2024-12-16 07:56:30
“孫愷真這么說?”
郭天敘鏘聲道:“孩兒可沒添油加醋,孫愷說的原話就是這些。”
郭子興吐出口濁氣道:“投奔是為避免誤會,名為投奔,卻不效命,知道本帥是響應紅巾軍舉事,故而定番號為大明軍,還不承認明王之號,著實有趣。”
“夫君想那些做甚。”小張夫人插嘴道:“他是明王也好,是夫君的副帥也罷,不都是你女婿。”
“婦人之見,孫愷不響應紅巾軍,便是自立旗號,他沒打算借助紅巾軍的大旗,和劉福通、徐壽輝這些豪雄守望相助,說起來,紅巾軍的大旗好用,但最終也會成為制約,他能看的明白,倒也算是一代梟雄。”
小張夫人撇嘴道:“只要他和夫君一條心,不就行了。”
“夫人說的是,怕就怕他跟咱未必是一條心吶。”
“反正閨女已經看上他了,帥府和他也定了婚約,反悔可不成。”
郭子興吹胡子瞪眼道:“誰說咱要反悔?咱也是響當當的豪杰,豈會出爾反爾。”
小張夫人不再說話,郭天敘又啰里啰嗦的把自己在孫愷大營中的所見所聞說了一遍。
“鐵索攀城、負重跑圈還武裝泅渡?”郭子興傻眼道:“如此練兵,他就不怕把兵練廢?”
身為統帥,誰不知道練兵的重要性?
但是亂世舉旗造反的豪強很少會去練兵,為何?
原因很多……
造反,必然會面臨官軍圍剿,郭子興現在能安逸待在濠州,是因為天下烽煙四起,元廷忙著對付劉福通、徐壽輝還有芝麻李這些巨賊。
尤其是芝麻李盤踞的徐州被元軍重重包圍,已然危在旦夕。
另外,練兵還有嚴明軍紀靠的是什么?
靠嘴么?
確實靠嘴,因為你得讓你的兵能吃飽甚至吃好,否則哪來的體力進行高強度的錘煉?
舉義造反,來投的幾乎都是被壓迫到難以活命的貧民農夫,這些人懂什么軍紀?
你想拿軍紀約束,讓所有人肯為你舍命,還不讓他們吃飽,吃好,這不是扯淡。
所以相對于農民起義軍而言,作為統帥更愿意用養蠱的方式練兵。
所謂養蠱,就是招來無數兵馬,通過一場接一場的血戰,讓麾下兵勇通過戰火淬煉成為精兵。
這種練兵法子成本最低,也行之有效,基本而言,十萬烏合之眾,最后能淬煉出五千精兵,對統帥而言都是血賺。
因為這五千精兵乃是骨干,有骨干支撐,血肉要多少有多少,天底下窮苦人多了,手握數千精兵,隨隨便便都能聚出數十萬大軍。
孫愷練兵在郭子興看來不是錯,而是……他根本練不起。
那么孫愷憑什么練的起?
“據說孫愷大營里每日都有肉食,孩兒派人在鐘離縣問了,大明軍卒對鐘離百姓童叟無欺,不論需要什么都是從民間購買,而且非常公平,孩兒懷疑孫愷在蕭縣起兵時候是不是挖出了寶山,不然他哪來的這么多銀子?還有就算有銀子,鐘離縣就那么大點地方,哪能有那么多肉食天天供應幾千兵勇胡吃海塞。”
“每天供應肉食?不可能!”
郭天敘苦笑:“孩兒也不信,卻又不能不信,而且孫愷部軍規極嚴,孩兒這次帶去個牌頭名叫湯和,這湯和跟孫愷營里的一個百夫長是舊識,這湯和跟這百夫長閑聊說什么沒報備,被勞什子軍紀執法官逮到,最后挨了十軍棍……”
郭子興傻眼。
“孫愷營中,幾十個百夫長都有精甲,最普通的兵勇都人手一件軟甲和一柄戰刀,這些東西孫愷說是從蕭縣武庫得來,父帥也信?”
郭子興無奈道:“不信又能如何?”
郭天敘捏了捏拳頭,道:“他不是要娶秀英妹子,父帥讓他拿百套魚鱗甲和千柄刀槍為聘,看他拿不拿得出來?”
郭子興吐血,這獅子開的口能吞天,不過他確實有些心動。
“你秀英妹子要是知道你這么說,估計能罵你三天三夜。”
郭天敘齜牙咧嘴。
“那個牌頭叫湯什么來著?”
“湯和。”
郭子興盤算道:“既然他和孫愷那邊的什么百夫長是故交,不如就讓湯和入了孫愷的營。”
“父帥是打算讓湯和當奸細,刺探孫愷營里虛實?”
郭子興點頭。
郭天敘蹙眉道:“湯和雖是牌頭,卻也有些武勇,而且為人忠厚,只怕去了孫愷那邊……”
“左右一個牌頭罷了,能為帥府刺探最好不過,如果不愿便是有異心,留他作甚。”
郭天敘雖覺得讓湯和去鐘離,十有八九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但也確實沒別的好法子刺探大明軍實情,只能應下。
很快湯和再次回到鐘離。
“你便是湯和?”孫愷看著眼前青年漢子,有些疑惑,在他先入為主的印象中,湯和是老將……
“明王知曉末將?”
孫愷干笑道:“朱百戶因招待故友湯和挨了十軍棍,這事在營中已經傳開,本統領知道你有什么稀奇?”
湯和汗顏……
“你說郭帥明面上是要全故友之情,實際上是要你為暗探,刺探我營虛實?”
“是。”
“那你……”
湯和抱拳道:“湯和投奔郭帥,若自行離去,乃是背主,可如今郭帥卻讓湯和行宵小事,讓湯和來投明王,湯和若將大明軍事告知郭帥,最后定然連累故友,若不告知,同樣無法交代,既如此索性真投了明王,從此跟定遠軍割裂便是。”
孫愷大笑:“孫某最喜性情直爽的漢子,兄弟們以真心助我,我自會付之以真心,你只要實心來投,本統領自會護你周全。”
“謝明王!”
“莫要再稱本統領明王,我已下令,軍中不得再以明王稱呼。”
“標下明白。”
“你去一營找馬千戶報到,讓他劃撥五十兵勇由你統帶,大明軍即將擴軍,待擴軍后再給你補上五十兵勇。”
“標下遵命!”
等湯和一走,孫愷苦笑,亂世不缺俊杰、勇將,朱元璋起家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大半都出自淮西,所以孫愷并不會刻意去搜羅那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或者謀士。
今日的馬韜在歷史上沒準只是路邊的枯骨,可現在誰敢說馬韜不會是孫愷的常遇春?
可現在看來,有些歷史人物其自身的慣性依舊強大,似乎本該屬于他們的榮耀,不論是誰得這天下,都不會讓其褪色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