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挑戰與努力后,林曉和社團成員們決定將昆曲元素融入到他們的戲曲與油紙傘創作中。
昆曲,作為中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以其優雅的唱腔、細膩的表演和豐富的文學內涵著稱。社團成員們深知昆曲的魅力與價值,決心要讓其與其他戲曲形式相互輝映。
他們首先深入研究昆曲的經典曲目,如《牡丹亭》《長生殿》《玉簪記》《荊釵記》《紅梨記》等。仔細剖析其中的唱詞、旋律和角色特點,力求在新的創作中能夠精準地把握昆曲的韻味。
張繼青是昆曲俞派的代表人物,其在《長生殿·彈詞》中的演繹堪稱經典。俞派唱腔講究字清、腔純、板正,注重以聲傳情,表演細膩。張繼青很好地傳承了俞派的藝術風格,在《長生殿·彈詞》中,她以深厚的功力和獨特的韻味,將這一老生唱段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長生殿·彈詞》中,張繼青的唱腔開闊寬洪,又帶著幾許蒼涼。從她的歌聲中,仿佛能看到歲月的滄桑流轉,聽到歷史的沉重嘆息。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情感,如【一枝花】【二轉】等段落,她的聲音時而低沉,訴說著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悲劇中的無奈;時而高亢,抒發著對唐朝興衰的感慨。
張繼青在表演中,不僅注重聲音的運用,更通過細膩的表情和動作,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展現給觀眾。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對世事變幻的洞察,手勢的起落間傳遞著人物的情感起伏。
社團成員們反復聆聽和欣賞張繼青的這段表演,被她精湛的技藝所折服。他們從中汲取靈感,努力將這種深厚的藝術感染力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
蔡正仁在《長生殿·迎像哭像》中,以醇厚的唱腔,深刻表現出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與悔恨之情。那一聲聲的哭訴,讓人為之動容。
張靜嫻在《長生殿·密誓》等唱段中,展現了楊貴妃的柔情與深情,其演唱細膩入微,韻味無窮。
岳美緹演唱的《玉簪記·琴挑》,將潘必正與陳妙常以琴傳情的情景演繹得生動形象,唱腔優美,表演細膩。
張繼青在《玉簪記·秋江》里,把陳妙常追趕潘必正時的焦急心情通過唱腔和身段完美呈現。
華文漪演唱的《西廂記·佳期》等唱段,把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演繹得甜蜜而羞澀,其唱腔婉轉,表演靈動。
蔡瑤銑在《西廂記·長亭送別》“碧云天,黃花地”唱段中,充分展現出崔鶯鶯送別張生時的不舍與哀怨。
一些經典的昆曲唱段還包括:《長生殿》中的《酒樓》,又名《疑讖》,老生唱腔激昂,沉郁處低回,慷慨處縱橫捭闔,唱出了郭子儀壯志未酬,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玉簪記》中的《琴挑》,其中的【朝元歌】,通過細膩的唱腔與表演,展現出潘必正與陳妙常兩人相互試探、暗生情愫的微妙情感。
《荊釵記》中的《見娘》,有冠生唱的【刮鼓令】,母子團聚時,唱出了兒子對妻子下落的疑慮,母親則在古樸激越的曲調中,盡顯憐子之心與難吐的悲痛。
《紅梨記》中的《醉皂》,皂隸醉酒后的天真憨態,唱腔詼諧有趣,盡顯小人物的市井熱鬧與鮮活。還有《花婆》,花婆所唱的【油葫蘆】。
昆曲《長生殿》中《聞鈴》一折,講述的是安史之亂后,唐玄宗在馬嵬坡賜死楊貴妃,隨后傳位太子,自己逃往蜀中。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唐玄宗一行行至劍閣,寄宿于此。他在劍閣聽到了檐前鈴聲和風雨聲交織在一起,不禁觸景生情,勾起了對楊貴妃的無盡思念。
這段戲中,唐玄宗有大段的唱詞,如“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驚。遙聽隔山隔樹,戰合風雨,高響低鳴。一點一滴又一聲,和愁人血淚交相迸”,通過【武陵花】等曲牌,將他對楊貴妃的深情、失去愛人的悲痛以及對過往的悔恨等復雜情感一一抒發出來。這折戲以景襯情,借鈴聲、雨聲營造出凄涼哀傷的氛圍,是一出純粹抒情的唱工戲,極其考驗演員的唱功。
昆曲《長生殿·聞鈴》的唱詞主要表達了唐玄宗以下幾種情感:
思念與眷戀,如“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驚。遙聽隔山隔樹,戰合風雨,高響低鳴。一點一滴又一聲,和愁人血淚交相迸”,借鈴聲和風雨聲,烘托出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無盡思念,每一聲鈴響都似敲在他心上,與愁緒和血淚交融。
悔恨與自責,像“自悔倉皇負了卿!負了卿!我獨在人間,委實的不愿生”,體現出唐玄宗對在馬嵬坡賜死楊貴妃的悔恨,認為自己倉促決策,辜負了楊貴妃,甚至有愿隨她而去的想法。
孤獨與凄涼,從“萬里巡行,多少悲涼途路情。看云山重疊處,似我亂愁交并。無邊落木響秋聲,長空孤雁添悲哽”可看出,唐玄宗在逃亡途中,面對山河冷落、秋景蕭瑟,倍感孤獨,而楊貴妃不在身邊,更讓他覺得凄涼。
悲痛與哀傷,“提起傷心事,淚如傾。回望馬嵬坡下,不覺恨填膺”直接抒發了他想起馬嵬坡之事時的悲痛,以及對命運弄人的哀傷。
社團成員們沉浸在這些名角的精彩表演中,汲取著昆曲的精髓。他們嘗試將這些經典唱段中的情感、表演技巧和藝術風格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
在油紙傘的設計上,他們將昆曲名角們在不同劇目中的經典形象巧妙地繪制在傘面上。比如,在一把傘上展現張繼青飾演的杜麗娘在《驚夢》中的嬌羞姿態,在另一把傘上呈現蔡正仁在《長生殿》中唐玄宗的悲痛神情。
在戲曲表演的編排中,他們借鑒名角們的表演手法,讓演員們努力模仿那種細膩的情感表達和優美的身段動作。
他們創作出了昆曲與其他戲曲融合的優秀作品,如《情牽夢繞》。這部作品中,開場以昆曲的《牡丹亭·游園》選段引入,演員們身著精美昆曲服飾,手持油紙傘,以優雅的身段和婉轉的唱腔展現出杜麗娘的春心萌動。隨后,節奏加快,融入了京劇的明快旋律和活潑動作,表現出男女主人公相遇后的歡快與喜悅。
還有《古韻新聲》,以昆曲《長生殿·小宴》為開端,營造出宮廷的華麗氛圍,接著過渡到豫劇的豪邁唱腔,展現出愛情中的堅定與勇敢。
然而,昆曲與其他戲曲的融合并非一帆風順。昆曲的節奏相對較慢,與一些節奏明快的戲曲在配合上存在一定難度。而且,昆曲的表演風格較為含蓄,與部分戲曲的直白表達有所沖突。
為了更好地平衡不同藝術風格之間的差異,社團成員們采取了多種策略。
他們從節奏入手,對劇本和表演進行精心編排。在融合的表演中,巧妙安排快慢節奏的交替,比如在一段昆曲的慢節奏唱段之后,緊接著一段節奏明快的其他戲曲橋段,形成張弛有度的節奏變化,讓觀眾在欣賞時既有沉浸于舒緩優雅的時刻,又能感受到活潑熱烈的氛圍。
在表演風格上,注重演員的情感過渡和表演層次的處理。當從昆曲含蓄的情感表達轉換到其他戲曲較為直白的情緒展現時,通過演員細膩的表演技巧,讓這種轉變自然流暢,不顯得突兀。例如,在昆曲中可能是一個微微的眼神或含蓄的手勢來傳達情感,而在其他戲曲中則是更加強烈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演員們通過逐漸加強的表演力度,實現風格的平穩過渡。
在音樂和配樂方面,也進行了精心的融合與協調。選取兩種戲曲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和旋律,進行巧妙的組合和改編。在昆曲的悠揚笛聲與其他戲曲的激昂鑼鼓聲之間找到和諧的共鳴點,使音樂既能突出各自的特色,又能在整體上形成統一的聽覺感受。
此外,還加強了演員的綜合訓練。讓演員不僅精通一種戲曲風格,而是對昆曲和其他參與融合的戲曲都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多樣化的訓練,提升演員在不同風格之間切換和融合的能力。
面對這些問題,社團成員們沒有退縮。他們不斷調整表演的節奏和力度,尋找兩種風格之間的平衡點。通過精心的編排和反復的演練,逐漸解決了融合過程中的種種難題。
在一次公開演出中,他們呈現的昆曲與其他戲曲融合的作品驚艷了全場。觀眾們被這種新穎而又不失傳統韻味的表演所打動,掌聲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