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數據法的構建邏輯
- (美)伊麗莎白·M.瑞尼爾斯
- 1356字
- 2024-12-02 16:21:05
隱私的哲學及法律淵源
今天,提到“隱私”二字時,我們腦海中往往會出現高科技、網絡黑客攻擊、需要大量數據的技術、公眾矚目的數據泄露事件、智能卻有入侵性的數字設備等一系列關鍵詞。然而,如今有關數據和隱私的對話,涵蓋了許多與以比特、字節的形式所呈現出來的數據相比要古老得多的課題,其中便包括了個人隱私權、人身不可侵犯權及個人自主權等在內的許多重要關切。隱私本身是一個更古老的概念,早在計算機及數字時代到來前便已存在。
有關隱私和私人生活需求的提法,可以在傳統宗教文獻、中國古代歷史中、古典希臘哲學中及許多其他材料中尋得蹤跡。例如,在《政治學》(Politics)一書中,亞里士多德曾闡釋道,無論從道德還是哲學、政治角度看,注重隱私都頗具好處,它能幫助公民個人培養文明參與公共生活所需的美德。這種將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視為兩大截然分開的領域的做法,在后來的早期政治及法律實踐中也可見一斑。在早期的政治法律概念中,隱私指的是一個不受國家政權干預的領域。
作為一項法律概念,與隱私有關的權利在世界最早的幾部憲法中都曾出現,而這些憲法的問世比計算機還要早數個世紀。盡管在1791年由第一屆美國國會通過的《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中,“隱私權”的概念未被明確提出,但最高法院發現,憲法修正案中許多特定的保障性條款實則都體現了普遍的隱私權,這些憲法修正案包括了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九修正案。例如,第四修正案即規定了“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等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的權利不得侵犯”,這一點構成了隱私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美國憲法一定程度的啟發下,許多其他較早誕生的憲法中也提及了類似的權利,規定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等具有不可侵犯性則為其中之典型。例如,于1814年通過的挪威憲法便明確承認了許多為如今的我們所視為現代權利的內容,這種明確個人權利的做法在當時大多數其他歐洲國家的憲法中是無從體現的。本著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的精神,該憲法規定“除因刑事案件外,不準搜查私宅”,再次體現了法律對個人住宅或住所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的保護。
美國、挪威兩國法律對隱私進行規定很快得到了許多其他國家的效仿。例如,于1831年通過的比利時王國憲法便明確指出,“住宅不可侵犯。非在法定場合按照法定手續,不得對住宅進行搜查”“信件的保密性不可侵犯”。1853年的阿根廷憲法同樣規定了“住宅、通信和私人文件不受侵犯”。1919年,芬蘭在國家憲法中也同樣指明“芬蘭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有趣的是,芬蘭憲法此外還進一步規定,“郵件、電報、電話的通信秘密不受侵犯,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這種具體將新興通信方式在憲法中進行具體列舉的做法,成為人們試圖利用后續不斷發展的數字技術對傳統隱私概念進行完善的先兆。
如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將有關個人住宅、文件、通信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寫入其中。由此可見,有關隱私的法律法規構想出了一個“隱私區域”,或說“隱私空間”。這是一個圍繞個人的近乎物理概念的邊界,除非是在所列舉的情況和特殊情況下,國家和集體都無權對其進行干涉。對于這一范圍,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將其定義為“不受國家權力影響的、不可觸碰的私人生活領域”,這也與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隱私概念恰相呼應。而直到幾十年后,“數據保護”的提法以及“數據”這一概念本身,才隨著計算機時代信息數字化的發展真正明確地出現在了法律條文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