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從九卿切到六部
- 朱標重生扶蘇,老四助我一統大秦
- 別戳泡泡
- 2112字
- 2024-12-15 08:08:56
兄弟二人互訴衷腸,差點晚上在一個被窩里握著手交心。
奈何京師防務,各地政務堆積,才算是真正到了要解決的時候。
尤其是始皇帝身死,胡亥登基的這段時間里。
許多隱患都被趙高推脫掩蓋。
恐怕扶蘇登基的消息跑不過這些隱患暴雷的時間。
老四離開之后,直奔軍營。
朱標把扶蘇切換回來,自己抓緊時間在靈魂之中休息。
只剩下攜帶著靈魂和身體雙重困乏的扶蘇一臉茫然。
罷了罷了,倒頭就睡吧。
三天后,京師諸事穩定,新朝的第一場朝會也要開始了。
這一次總算沒有畫著胡子的宦官站在大臣人堆里。
也沒有人牽著一頭鹿給皇上看。
上面坐著的皇上并非精神不穩定的小屁孩。
哎呀,原來有一個正常的皇帝的感覺,對于大臣們而言,是如此舒爽!
官員們進殿,行了禮,按照次序站好。
扶蘇坐定,按照老師給予的章程,道:
“歷來三公九卿,尤以上古凡務劃分。其中車駕、養馬之事,俱是上古所傳。”
九卿之中有許多職務,其實是來自于周王朝的制度。
是更為久遠的部落王國時期,諸多為部落首領負責不同事務的人傳承下來的。
換句話說,九卿其實最早就是部落之中深入貼近部落生活各個方面的管理者。
部落首領也傾向于從這些管理者之中選拔候選人。
符合當時的生產力,并且這些事務本身關系著部落的存續。
而到了新的時代,如今的大一統帝國如果還是按照這種方式來完成國家統治機構的組成。
遲早會吃大虧,還不如早日改善。
原時間線喊出“四世三公”的某袁:這就沒啦?
扶蘇接著說道:
“現今帝國疆域廣闊,事務細分,進程堵塞。需有新的制度適應。”
“軍務兵馬,歸于兵部。”
“工程建造,歸于工部。”
“官員造冊篩查,歸于吏部。”
“國家財政稅務、人口管理,歸于戶部。”
“禮儀用章,歸于禮部。”
“律法審判執行,歸于刑部。”
“如此,政務明確,劃分規整。”
而三公切換為三省,則是個緩慢的進程。
重癥雖須猛藥,但不是一口氣喝下去把人給堵死的藥。
朱標還是拿捏了分寸。
以六部代替過去的九卿,職責劃分上更加合理。
臣工們雖有以上古圣王所傳反駁的例子,但都被扶蘇強硬壓下。
放在他以前的性格,說不定要推辭、討論個數年才能定下來。
還頗有忍讓。
但在朱標的教導下,扶蘇明白這種政見上的引導,必須由自己占據主動性。
否則就會成為被臣子們牽著鼻子走的大象。
一旦走錯了路,便悔之晚矣。
因為沒有直接碰觸三公的利益,加之六部的職責劃分的確比九卿要合理。
各個勢力派系之間,都在謀劃著借助新的職責劃分,爭取利益。
因此,扶蘇的強硬態度表現之后,這六部制度,也就暫定了下來。
開始改革。
這就又花費了三天時間,扶蘇也開始感受到一股虛弱感。
他開始理解自己的父皇為什么總是那般恩威不明、雷霆不定的模樣。
原來只有這樣,才是最方便的讓臣子們恐懼的方式。
而皇帝一旦擺開目的,開始和臣子們細述。
就個體上而言,就要面對無數群體。
只把握好其中的關系,才能做出成績。
這條路,他還是第一次走。
要是沒有老師的幫助和扶持,自己一定得走不少彎路。
繼承了父皇勤政體質的朱標熱衷于查閱政務。
在被派出去探查各地情況的官員沒有回來之前,暫時只能處理就近的事務。
而看著這些堆積起來的竹簡,朱標心中也有了一些無力感。
“去請趙將軍來,朕有事詢問。”
李景隆啊李景隆,這些天來,朕不需求你搞出來什么大寶貝。
但是造紙術總是能行的。
無外乎合理的草漿混合鋪就,也不求能到后世那般光滑整潔。
只要能書寫文字即可。
至少以后不用制作這么多竹簡。
翻起來也累得慌。
不多時,渾身穿著簡潔衣袍,滿臉汗水油污的李景隆入了殿。
手上還有些新的繭磨損的痕跡。
看來這位工部總署是親自上陣了。
只是手藝明顯沒有老四當時打造馬鐙的時候那般爽利。
李景隆行了禮,便道:
“陛下莫怪臣如此倉促,便來拜見。臣不敢辜負陛下恩情,凡事親力親為,手把手教那些工匠們打造器物。”
“如今這副模樣,讓陛下見笑了。”
朱標感懷道:
“昔日,父皇也曾想過親自在宮內耕耘田畝,只是許久未曾勞作,反倒是和尚們的經書還記得幾頁。”
“九江你要分清主次,你只需要提供后世已經證明的方向,剩下的,交給專業的匠人就好。他們在這方面的造詣和突破,比起你閉門造車,要好得多。”
李景隆忙稱受教,隨后便詢問:
“不知陛下此番喚臣前來,是否因為各地起義和聯軍成形,要動戰事了?”
朱標搖頭,道:
“非也,戰事近半年內不會有起色。如今即將入冬,六國余孽的勢力也要等到明年開春再活動。”
“朕現在最關心的是,恢復各地郡縣的有效信息往來之后,更快地處理矛盾。”
“上和下的矛盾、內和外的矛盾。”
“只有這樣,六國的勢力反撲的時候,他們所能夠召集呼喚的力量,才會越小。”
李景隆安靜聽著,心里也有些感傷。
若是當年懿文太子沒有早逝,這大明,會不會更好,會不會又是一番新氣象呢?
朱標指了指桌岸上堆積起來的竹簡,史書上記載,這個時期如果有大臣要寫一篇文章勸諫。
就得讓力士們抬著一大箱子竹簡上來。
他無奈笑著,道:
“九江啊,研究方向上,也要把握日常最需要的東西。”
“朕給你寫個條子,你先按照上面的方向去跟進。”
李景隆上前接過一卷竹簡,上書:
紙張筆墨、金屬冶煉、服飾衣袍三項。
紙張筆墨俱為一體,自不必說。
而冶煉爐則要采用西漢時期的方式,加緊改善鐵的產量和質量。
早日達到金屬農具普及的境地。
至于最后一個服飾衣袍,李景隆摸摸腦袋,不太明白為何要關注這個。
身上穿的衣服也沒什么不合適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