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從小就是一個矛盾型人格。
她怕家人不愛她,她會孤單。又怕家人太愛她,她會感覺到負擔。
但……在寧的記憶里,以前的家人是不愛她的,為什么要說以前呢?因為………
現在的寧18歲,生長在一個小家庭里,是家中老二,有一個大十幾歲的姐姐,有一個小三歲的弟弟,姐姐外出工作,弟弟太小需要媽媽,所以寧從小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
從寧有記憶起,就沒有太多關于爸爸媽媽的記憶,從小學起,一個人走路上學,一個人在家做作業,一個人找鄰居問題目等等,但她還是活潑開朗,自由自在的周邊玩耍。
小時候,家里常常吵架,姐姐不在家,弟弟還太小什么都不懂,所以,每次爸媽和奶奶吵架,寧都會哭著害怕的勸架“不要吵了,好不好,不要吵了”,但沒有人關心她、在意她的話,她們吵她們的,只留她一個人待在家落里害怕。
小時候的寧不懂為什么大人總喜歡吵架,只知道吵架不好,她自己就在心里默默的發誓“自己以后絕對不要吵架”。
某次的跨年夜,那年寧9歲,她記不清那天發生了什么事,只記得小小的她拿著筆和紙寫著不太流利的文字,然后墊著腳小心翼翼的塞到了爸媽和弟弟睡的枕頭下面,后面不知道為什么,又從枕頭底下拿出來扔了。
寫的是什么呢?寧不太記得了,好像是是太累了,想結束自己,讓爸爸媽媽不要傷心。
為什么要說好像呢?因為現在的寧每每想起都不敢相信這是她9歲就寫過的話且是跨年夜,那時的她是抱著什么樣的心情寫的呢,記不太清了。
是胡編亂造想象出來的,還是真實存在寫過的,寧不知道,也不太想去糾結這件事了。
在寧的記憶里,是爸媽的吵架,是家里人都愛的弟弟,是姐姐和弟弟一起欺負她,是她的不討喜種種,好像周圍人都不太愛她,她好像沒有感覺到過愛或者說有過但………忘了。
“弟弟還小,你做姐姐的要讓點兒弟弟”,“你現在怎么這么懶了,你小時候多勤快”這是10幾歲的寧在家聽過的最多的一句話。
小時候覺得只要足夠聽話,幫忙做家務就會得到爸媽對弟弟一樣的愛,但并沒有,那為什么還要她勤快呢?
寧不解。
寧從什么時候開始變的呢?
是從再開始的哭著勸架到現在的沉默不語?是從爭奪爸媽對弟弟的愛到現在的毫不關心?是從愛到處串門到現在的足不出戶?是分享的事情得不到回應?
后來,寧檢查出了抑郁癥,那一刻是解脫還是枷鎖,寧自己也不知道,家人也都變了一群似的。
不再吵架,也不再指責,開始關心寧,愛護寧。寧感到不知所措,這明明是她一直以為想要的愛,但現在出現了,她卻不想要了。
媽媽會為她擔心的流眼淚半夜睡不著
爸爸也會特意叫司機能不能給寧留靠窗的位置,特意囑咐她上車之前吃東西。
姐姐也會把什么好的都給寧,監督寧吃飯,吃藥,睡覺,帶她散心,會叫她別哭。
可寧沒有感到幸福,而是感到負擔,她怕承受不住這種突如其來的愛,原來媽媽是會擔心她的,原來爸爸也一直都知道她暈車,原來姐姐并沒有一直和弟弟一伙兒,可又有什么用呢。
有人說,青春就該肆意的生長,可沒人告訴寧,該怎么生長,所以她磕磕碰碰,跌跌撞撞的走到了她人生的18歲。
現在的寧也疑惑,現在的她明明應該是幸福的是開心的,為什么她還是會焦慮,憂愁呢,每當覺得自己要被愛的時候,腦子里自動閃過不被愛的畫面。
“真的會有人愛我嗎,我值得被愛我”這是寧想過最多的問題。
識人臉色,說話小心已經成為寧的必要技能。
她渴望愛,又把愛拒之門外。
過了想要的那段時間,后面就不想要了,不僅僅食品會過期,愛也會。
愛會讓被愛者肆意生長,可沒人說這個的前提是,被愛者需要是一個還能發芽的種子才行。
而寧已經成為了枯枝落葉。像枯葉一樣。風吹到哪里就去哪里,再也發不了芽了,何況生長呢。
可能不好的記憶才令人難忘,所以寧所記皆是她不被愛的證據,或許有過愛,只是忘記了。
至此,“平安,快樂,健康”6字成了寧一生的執著。
無幸福皆無愛。
愛是真的,不愛也是真的,忘卻愛是寧自身的保護,與其變成負擔不如忘卻它。
只當它和以前一樣,沒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