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不是演義:劉備不是傳說
- 劍眉枉凝
- 2235字
- 2025-04-30 15:01:53
短暫的大學生涯
劉備十五歲的時候,盧植已經人到中年。此時的盧植,除了在學術方面有些聲望之外,還沒有舉世矚目的名頭,而且當時他的身體狀況似乎不怎么好——他剛從九江太守任上休假養病。
盧植也是涿郡涿縣人,與劉備是老鄉。有著老鄉這個身份,再加上皇族支脈的名頭,劉備得以拜盧植為師,開始了大學生涯。
劉備讀的民辦大學,教學方式和科目有點像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一個導師,輔導一撥學生,專攻幾部經典。教授自然是盧植先生。史書上留下姓名的學生,除了劉備,還有兩位:劉德然和公孫瓚。
劉德然與劉備同宗,只是輩分搞不大清楚。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通過觀察劉備在賣草鞋這個沒有前途的職業中的突出表現,認為劉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青年。由于劉備與劉德然上學的地方離老家很遠,在京城洛陽附近的緱氏山中(今河南偃師東),因此上學的學費和路費是一筆很大的開支,這就難住了靠賣草鞋勉強度日的劉備母子。為了讓劉備讀完大學,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劉元起,多次不顧老婆的反對資助劉備,甚至給劉備的開銷與自己的兒子一樣多(與德然等)。
有人說,這是一種政治投資,其實未必,因為貧寒之家親戚好友相互幫助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事,他們這么做并不全是為了回報。
雖然這個世界上許多人活著就為兩個字——利益,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是有一些不摻加利益的成分,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韓信為一飯之恩報以千金,漂母卻不是為了得到千金的回報而施與一飯。
另一個同學公孫瓚,字伯,是幽州遼西郡令支(今河北遷安、遷西一帶)人氏,出身貴族家庭。
公孫瓚同學雖然有著令人羨慕的貴族身份,卻同樣有著讓他無奈的地方——他的母親不是正妻。在以嫡長子為繼承人的世襲制度下,母親身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公孫瓚同學長大后沒能像袁術、曹操等大貴族家庭的嫡子一樣,一出道就被推薦為“孝廉”或“茂才”(當時還沒有科舉考試一類主要培養和選拔文職官員而遞級進行的考試制度,實行的用人制度是察舉征辟制,后邊會有分析),然后直接任命為級別比較高的國家干部。公孫瓚同學剛開始只是在當地政府部門做了一個小公務員郡門下書佐)。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孫瓚同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這句話的最佳定義。他憑借俊朗的帥哥形象,加上聲音洪亮嗓門大的優點,很快得到了當地一把手太守大人的賞識。太守大人不但讓他做了自己的東床快婿,而且公費派遣他到盧植門下深造進修。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教授盧植,研究的是儒學,劉備和他的同學,自然跟著學習的也是儒學。
東漢末年,儒家教學一般是采用儒學“五經”(《毛詩》、《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當時還沒有“四書”之稱)等著作作為教材。因此,劉備和他的同學們學習的主要課程正是這些儒家經典。
儒學經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變革之后,取得正統地位。儒學的精髓,也被董仲舒歸納為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儒家學子的理想也被總結為四個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世的儒學講授,多采用這一思想。
在盧植教授的諄諄教導和傾心傳授下,劉備和他的同學們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劉備,從他日后的所作所為來看,做人行事完全符合儒家的標準。
此外,身教甚于言教,盧植教授一身正氣、忠心為國的為人處世風格,對劉備等人也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梢哉f,劉備日后的做人理念和行事原則,正是在盧植門下讀書的時候打下的基礎。
教育改變命運,這句話不是用來忽悠人的。讀書受教育,雖然不一定能夠得到金錢和富貴,但一定能夠獲得心靈上的成長,能夠完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在同學當中,劉備和公孫瓚非常合得來,兩人稱兄道弟,關系好得不亦樂乎。這也是劉備上大學期間的又一收獲。后來他能在亂世中混出頭來,得到了公孫瓚師兄的不少幫助。
可能是受到公孫瓚師兄的影響,草根出身的劉備,也喜歡上了當時貴族子弟才能享受的娛樂活動——喜狗馬(打獵)、音樂、美衣服。
從這些喜好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個很能合群的人。在貴族子弟成群的大學,草根出身的他沒有顧影自憐、自卑自棄,而是和同學們和睦相處打成一片。
小時候能不能合群,是一個人長大后能不能當帶頭大哥的重要標志。一個小時候沒人愿意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長大后往往會成為一個孤僻偏激心理不成熟的人。
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劉備的人生道路遠遠比同齡人曲折艱難,賣過草鞋,上過大學,但劉備的身心還是健康發展的,沒有走向偏激不合群的地步。
劉備讀大學的時間很短暫。原因在于,一方面當時的私人教學,沒有固定的學制,另一方面盧植當教授也只是兼職,不是像孔夫子一樣專職搞教育。
盧植教授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做國家干部,東漢政府哪里需要他,就會派他去哪里。畢竟他還不到不惑之年,正是為國家出力的大好年華。
盧植同志養病期間當兼職教授,過了差不多有兩年時間,東漢政府需要他了——揚州廬江(治今安徽廬江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造反了,組織上決定派一個恩威卓著又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前去開展工作。
這樣的人才很難得。而盧植正是這樣難得的人才。接到中央政府的通知后,盧植收拾行裝,準備遠赴廬江去擔任地方上的一把手——太守。
于是,劉備同學的大學時光也宣告結束了。算起來,還不到兩年時間,比現在的研究生學制還短。
離別的時刻,黯然神傷。當然最傷心的是劉備同學。
教授盧植,躊躇滿志,目的地很明確——廬江,在他輝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前行。
學生公孫瓚,泰然自若,目的地很明確——遼西,在很有前途的公務員隊伍中繼續打拼。
學生劉備,迷茫無奈,目的地沒得選——回家,下一步不知道要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