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陰山
書名: 末日航海:我打造諾亞方舟作者名: 莫要不要本章字數: 2007字更新時間: 2025-01-11 23:04:53
艦隊抵達陰山山脈后,在方燁的指示下,迅速展開偵測以了解周圍環境。
偵測的重點在于確認該區域是否存在地熱裂縫,以及周圍生物群落的情況。
沒有地熱裂縫,意味著該地區地震現象較少,地震發生的頻率較低。
而評估生物群落,則是為了確保基地周圍不存在會威脅基地安全的生物。
經過一番細致的檢測,艦隊并未發現地熱裂縫,也未發現強大的生物棲息于此。
此外,由于該地區缺乏地熱,地熱植物群落不存在,周圍生物的密度也非常低。
這對方燁而言是個好消息,意味著在此建立基地將面臨較小的生物威脅。
至此,方燁決定在陰山建造基地。
選址確定后,他著手準備打造水下密封艙。
隨著地球再次陷入極夜,狂暴的影子雨滴即將來臨,這種時期遠離各大港口的風險不小。
不過,方燁的水下潛艇艦隊在機動性和戰斗能力方面表現尚可,勉強能夠執行任務。
然而,若破浪號在海洋中遭遇生物圍攻,將無處可逃。
因此,在接下來的計劃中,方燁只能依靠自己的水下艦隊。
打造水下密封艙所需的鈦金屬原料可以通過挖礦獲得,其余材料也相對容易找到。
唯一的難題在于高壓玻璃的制造。
失去港口基地后,方燁唯一能夠生產高壓玻璃的地方就是破浪號。
然而,隨著破浪號上的人口增加,加之需要應對海嘯,制造高壓玻璃的效率和質量都明顯下降。
鑒于此,方燁決定放棄使用玻璃的密封艙,轉而制作全金屬密封艙。
在極夜的第二和第三天,方燁全力以赴地準備建筑材料。
幸運的是,他在極夜到來之前就已開始籌備水下密封艙的組件。
經過不懈努力,到極夜的第三天,方燁終于備齊了第一個水下密封艙的所有材料。
除了密封艙的材料外,方燁手中的工作臺也在這段時間加緊制造基地的支柱。
每個密封艙下方都將配備三根支柱,用于支撐整個結構。
為了防范地震引發的倒塌,這些支柱采用了特殊設計。
一旦出現地震或地陷,支柱會自動脫離密封艙。
在支柱脫離后,連接部位將出現三個大型渦輪機,為密封艙提供臨時浮力,確保在地震中不受影響。
不過,這些渦輪機只能在短時間內支撐密封艙的漂浮,主要用于應急。
攜帶著建造第一個密封艙的材料,方燁駕馭另一艘自主駕駛的海蝦號前往陰山山脈。
他計劃打造的第一個密封艙是中型規格,長20米,寬15米,高8米。
艙內配備了一個長寬各5米、高3米的大型氣閘艙,以便大型貨物的進出。
除此之外,中型密封艙還設有8個艙室連接點,可以連接外部氣閘艙或與其他密封艙對接。
一旦這個中型密封艙建成,方燁計劃以其為核心,逐步擴展水下基地。
他在陰山山脈中選擇的建造地點是一片谷地,位于陰山山脈中央。
因為陰山周圍并未有地熱裂縫,加上水深超過兩千米,沒有任何植物在這生存。
這也間接導致本該長滿植株的山峰,只剩下一地荒蕪,只有一些路過此地的生物。
方燁選擇的建造地點,地勢相對平坦,四周被連綿的山峰環繞,形成天然的屏障。
方燁希望未來能依托這些山脈建設防御設施,為基地提供更強的保護。
兩艘海蝦號拖著材料來到谷地,然后將那三根10至15米可伸縮的基地支柱先放下。
這三根基地支柱,橫截直徑為1.5米。
這些支柱底部有一塊十平方米的支撐板,用于增大受力面積,避免出現地陷的情況。
將三根支柱按規劃位置放下,方燁立刻使用異能操控工具,將三個支撐板下方的土地填平。
隨后方燁調整好支柱高度,就開始組裝密封艙。
有海蝦號的幫助,密封艙組裝十分迅速,半個多小時就完成了組裝。
然后兩艘海蝦號拖著密封艙,將它對接在支柱上。
確認無誤后,方燁用異能開啟密封艙內部氣閘艙的抽水泵。
密封艙內的海水被逐漸排出,空氣制造機也開始工作,密封艙內部壓強達到大氣壓。
這個中型密封艙,八個艙室連接點,其中六個在艙體前后左右四側,剩余兩個都在艙頂。
方燁和林白薇穿好潛水服,海蝦號成功與其中一個連接通道對接,開啟了通向密封艙的通道。
進入密封艙內,方燁一聲令下,密封艙內所有燈光開啟。
隨后他拿出儀器檢查內部空氣,確認各種空氣成分沒問題,這才摘下頭盔。
林白薇見狀也摘下了頭盔,開始觀察第一個密封艙。
這個中型密封艙,通身除了一塊高壓玻璃,全都由鈦合金打造而成,根本無懼水壓的威脅。
密封艙內部,巨大的氣閘艙位于艙體角落,中間只留下一片空曠。
開啟干燥器烘干內部濕潤的空氣,方燁開口詢問道:“海拉,向我匯報密封艙的參數。”
“此密封艙為c2中型密封艙,內部空間為2106立方米,支柱最大承重9700噸,除去艙體重量,可容納7400噸的物體。”
方燁點點頭,這個密封艙還是不錯的,再建造幾個熱能發電機,就能當做冶煉艙用了。
方燁拿出第一期水下基地建造藍圖,里面包括了5個中型密封艙,以及28個小型密封艙。
這五個中型密封艙,一個位于中央位置,另外四個位于四個角落。
在五個中型密封艙之間,則是28個小型密封艙,所有密封艙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
方燁未來能夠在中央密封艙內,放置金屬板,然后放置數臺熱能發電機作為核心艙。
這些熱能發電機轉化出的電能,將會服務于其他艙室的各種儀器,形成一個能量網絡。
第一期基地建設完成,這個水下基地生產力甚至要比方燁的港口基地還強。
屆時,也也能著手建立自動化生產車間,徹底解放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