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大宗伯之后,祈新親手用泥土掩埋谷斗,以做保暖,待春耕之前取出,作為春耕之種。
而在這個過程中。
他可見不少微光浮現。
這些都是蜉蝣之力,而來源就在于每一位祭奠亡者的國人,對未來的祈愿。
祈新全全匯入那兩道祈令當中——
【祈令·愿:祈國無人敢敵!】
【祈令·愿:祈國奪回失地!】
此刻沒有事情,比安身立命更為重要。
而祈新所作的五祭規矩也并非無用。
那些祈祝之言都成為了力量,只要國人在祭祀時言說,就會給種子添加一層生機,待到來年春種,這股生機就能爆發,給祈國帶來豐收。
五祭,皆有大用!
……
“報!”
突然,一甲兵匆忙來報。
“言。”祈新起身,回身目視下拜的甲兵。
這甲兵,是隨同大司寇前往天子處的傳信之人。
甲兵緊忙道:“稟浮游君,大司寇幾日來,已經前往了成周。”
“周王本見了《封許之命》,以及谷圭,就要同意許國改國號,讓您為君主,可……”
這甲兵大恨。
氣哭道:“那逃亡衛國的許結,竟然殺了許君,趕到了成周,向天子陳情!”
許結,許君的嫡長子。
也是當初在逃亡時嗤笑祈新散盡家財的同歲少年。
“那許結左手牽羊,右手提著許君的頭顱……”
“天子見到許結如此,就推辭了對您的分封,讓大司寇與許結先斷干凈家事,再來向他請命。”
祈新聞聲,霎時望向史伯。
史伯神色從容,并無波瀾。
而大司徒卻是氣急,怒罵道:“許結竟然弒父!”
“這…這……”
想罵其不孝,但許結又帶著許君的頭顱去天子陳情,如此,卻是合了《周禮》!
名正言順,大義滅親。
即使是天子也說不出話來!
這也是祈新為何看向史伯的原因,這不正是之前史伯與祈新言說的上策嗎?
怎么被許結學了去?
史伯開口道:“是老夫故意將當日與浮游君之言,散播給鄭伯聞聽。”
“那鄭伯有心,自然會聯絡許結,才有了今日之事。”
“還請浮游君恕罪。”
祈新一愕。
“為何?”
他倒是不怒,史伯必然有其緣故,只是為何不與他們事先言說?
史伯瞥了祈新一眼,笑道——
“不過浮游君勿要自責,此乃光明正大之謀。”
“當日我與君言說殺兄陳情之策,以救許國,您‘顧念’兄弟之情,而不用。”
“如今這一策被許結聽見了,卻不顧父子之情,殺父謀位……”
“如此,高下立判!”
“天子在看見《封許之命》以及谷圭之后,即使有心借助許君一脈來制衡您,以此掌控祈國。”
“如今,看見許結如此狠毒,也不敢用了……”
“《周禮》言:君君父父,天子是天下人的君父。”
“許結連自己的親父都能殺。”
“如何不能殺天子這位君父呢?”
“……如此,隱患盡消矣,不必再擔憂許君一脈對祈國的圖謀。”
史伯,能出那上下二策。
可見不是什么仁善之士,個人生死在其眼中,小事罷了。
此時對鄭國言說幾句。
就能借助鄭國的手殺死許君,壞了許結的名聲,可見厲害。
真的智者謀千里之事,只需三言兩語。
當然,若是祈新來行此事。
沒有史伯的道行,那鄭伯也非庸人,怕是能一眼識破。
“史伯多慮,我并不自責。”
祈新笑笑,史伯雖抱著不善之心去為祈新謀劃,借刀殺人,但任何事都有多種選擇,許結不貪婪君主之位,也不會入此局中。
“若是有引人歧途之罪,我祈新擔著就是。”
“那許結有本事,大可拔劍與我相對!”
“就看他有無膽量。”
祈新嗤笑一聲。
只是,如今大司寇卻是為難了,被困在了成周,而祈新的封君之令也被擱置,若是耽擱了之后的大祭,卻是麻煩。
不過史伯怎么會想不到。
史伯即刻道:“天子與鄭伯不合,此次許結與鄭伯聯合而來,想必天子很快能查明。”
“查明之后,天子有心與鄭伯相對,立即就會封您為許君。”
“此事上,鄭伯也會也手段,不過無傷大雅。”
“當然,若是危及您的封君事宜,老夫也會出手,壞一壞鄭國的運道。”
說到此,史伯胸有成竹。
祈新追問。
史伯卻笑而不言。
轉而對那還下拜的甲兵,道:“你將今日所聽之言轉告大司寇,讓他靜靜等待即可。”
“諾!”
那甲兵這才離去。
處理了成周之事,史伯對祈新道:“還請浮游君速速下會帖,邀申國、昌國、齊國,三位呂氏姜姓的同宗之國,在大祭之時帶兵前來會盟,一同在長葛之南的祈國疆域,演練甲兵。”
長葛之南?
長葛如今可還有鄭國的甲兵駐守……
在此閱兵演武,近乎是要與鄭國開戰,何人敢來?
祈新本以為自己足夠膽大。
可今日見史伯,才知曉什么叫小巫見大巫。
不過祈新也不懼怕。
只是……
“原來史伯是在此處等著咱。”
如今天子就需要一個明面上敵對鄭國的國家,祈國此時冒頭,自然能被重用,入了天子的耳目。
可祈新本就不喜歡其余國家的君主,特別是對祈國有過戰爭的齊國,但如今還要給齊國下帖,豈不是對不起那些戰死的國人!
所以說完這句后,就在思考拖延之語。
見此,史伯又道:“若是浮游君為難,就向申國、昌國下帖,齊國不必。”
“好!”
祈新緊忙應聲。
但立即又反應過來,史伯分明是欲擒故縱,以退為進!
“史伯你……”
史伯扶須,不言。
一旁的大司徒倒是哈哈一笑,只道:“也就史伯能治得了叔新的脾氣……這下帖一事不曉得耽誤了幾日,我勸說也不聽,總是搪塞過去,說什么不請自來。”
祈新羞怒。
他確實在謀劃,讓那申國、昌國不請自來。
祈新道:“史伯莫忘記托夢之事。”
“若是托夢,那申國、昌國,自然不請自來。”
這分明是說好的,他以托夢之術,讓申國、昌國感受到楚國的威脅,而來祈國結盟。
當然,這需要天子站在祈國這邊。
但因為今天的許結之事,倒是耽擱了封君之事。
若是封君之事耽擱久了,即使托夢,那申、昌二國也會顧忌鄭國而不敢來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