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為補虧空,嚴嵩獻計改稻為桑(求追讀求收藏)
- 紅樓之青詞官路
- 壺中日月柚里乾坤
- 2059字
- 2025-01-14 08:38:19
寧安公主的行事速度,果然有朱家人那種殺伐果斷的風范。
僅僅過了兩日,宮里便下了旨意,韃靼犯邊,戰事緊急,駙馬李和調任北境任職,即日啟程。
聽到這個消息,賈放默默的點了三炷香,插進了香爐里。
這事,真的怪自己。
若不是自己當初一時沖動強行介入了寧安公主,也不會生出這些事來。
人家兩口子本來挺好的,自己這個第三者一插足,一切美好都化作了泡影,真心是罪過。
不過,事已至此,說這些已經沒用了。
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顧寧安公主,不讓她和孩子有任何的閃失。
盡管她說了,孩子不會跟自己的姓,但畢竟是自己的骨血。
身為父親,還是要擔些責任的。
要不然,李和的犧牲就有些不值當了。
而就在駙馬李和被調往北境軍中任職的時候,嘉靖帝召集內閣成員進行了一次議事。
議事的議題很簡單,主要是對去年的各項開支情況進行最終的決算。
另外,對本年度的預算開支進行核準。
通過從宮里傳來的消息得知,此次會議開得并不順利。
據說嚴家父子差點兒沒跟徐階,高拱等其余內閣成員干起來。
至于他們爭論的焦點,就一個,銀子。
嚴世蕃掌管著工部,但是其決算無法在高拱掌管的戶部那里通過。
戶部那里不能通過,司禮監這邊就不能批紅。
司禮監批不了紅,工部就拿不到銀子。
說到底,根本原因在于朝廷上一年度的各項開支嚴重超支了。
其實,即便是按照年初的預算嚴格執行的話,國庫里頭的銀子也只能是勉強可以維持。
現如今,還要按照各部執行預算的情況來補差。
這樣的情形下,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國庫虧空,朝廷沒錢可用。
萬一再有個天災人禍,那可就真的束手無策了。
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銀子,啥事也干不了。
正因為如此,兩路人馬各持立場,爭執不下。
戶部說我沒錢,工部說我錢花超支了,所以我要錢。
至于來年的預算,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大明嘉靖年間的賦稅,那都是有數的,通常在四百萬兩左右。
如果預算超過了這個數,那么肯定是不行的。
但現如今的局面是,大明朝南北兩線都在打仗,定然是需要軍費開銷的。
畢竟,再苦不能苦了軍隊,讓將士們餓著肚子打仗,那是萬萬行不通的。
除此之外,朝廷的各項開支用度也是個不小的數目。
如果再加上旱澇天災,那么,花銀子的地方可就更多了。
這些林林總總的加在一起,便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關鍵是,這些銀子都不能省,都是維持朝廷正常運轉所必需的。
正因為如此,這一年的預算一下子就超出了國庫預計能收上來的稅銀。
這樣的情形下,掌管著戶部的徐階那一派,自然是不能同意這樣的預算安排。
綜上所述,說到底,這前一年度的決算執行與本年度的預算編制,這兩個方面其實就是一個問題,要銀子。
而問題的關鍵,恰恰是大明現在弄不到額外的銀子來彌補這些個虧空。
于是乎,只能入不敷出,寅吃卯糧。
這樣的情形下,如果找不到有效的舉措來開源節流,那么,后果將會非常的嚴重。
如此背景之下,內閣首輔嚴嵩挺身而出,提出了“改稻為桑”的建議。
這個建議弗一提出來,嘉靖帝立馬就是眼前一亮。
當然,如果誰能提出別的弄銀子的法子,估計他也會感興趣的。
所謂的”改稻為桑”,其實就是字面的意思。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將農民原本產水稻的土地改種桑樹,養蠶,隨后把絲綢出口到海外,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
畢竟,經濟作物的效益要比種植水稻來得高。
再加上可以搞出口,那就更利潤可觀了。
其實,嚴嵩父子提出的這個政策也并非一拍腦袋想出來的,改稻為桑也有一定的現實基礎。
大明朝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凡是有田地五畝至十畝的農戶,必須有半畝栽種桑、麻、木棉,十畝以上的這個數字要加倍。
由此可以看出,大明在建立初期,就對經濟作物的種植較為重視。
而內閣首輔嚴嵩提出的改稻為桑,具體是讓浙江的百姓先行施行。
對于這種能夠增加國庫收入的舉措,嘉靖當場就拍了板兒,讓內閣緊急制定方略,抓緊實施。
至于需要具體派往浙江督促施行此項國策的官員,也讓內閣擬個名單,呈報批紅。
于是乎,當這場嘉靖帝召集的內閣會議開完,各方勢力便開始動作了起來。
由于這項國策是嚴家提出來的,他們自然是要舉薦人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作為內閣的另一派,徐階這一派也是摩拳擦掌,準備舉薦自己的人。
在他們看來,這改稻為桑只是嚴家用來填補虧空的把戲。
雖然眼下被皇上拍板兒認可了,但想要真正實行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這其中牽扯到老百姓的口糧,田畝,經濟來源,以及耕作習慣,并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事情。
所以說,徐階一派雖然表面上同意改稻為桑,但也只是迫于壓力。
從內心來講,他們是并不支持此事的。
甚至,他們的心里已經開始打起了別的算盤。
反正嚴嵩你是首輔,大事小事都是你們嚴家牽頭干的,落下這么大的虧空那也是你的責任,你的死活與我何干?
因此,他們舉薦的人更多的應該是去挑具體執行改稻為桑時的毛病的。
一旦這項國策推行不下去,嚴家無法填補虧空,到時候罪責就會都歸咎于嚴家身上。
畢竟,虧空是把持朝局這么多年的嚴家造成的,改稻為桑的國策也是他們提出來的。
國策能不能推行,與他們這一派沒什么關系。
總而言之,嚴家父子為了讓國庫盡快充盈起來,積極的想要推行改稻為桑,而徐階一派則持相對消極的態度。
這樣的情形下,到底兩派都派出什么樣的人馬去浙江,就成了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