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神色一凝,卻不甘心:“真人言之極是,然我于俗世之中,也可修心,借假修真。匡胤雖為一州之牧,然身懷問道之心,豈能因俗務纏身便被拒之門外?我已引氣入體,貫通經脈,成就開光境界。”
趙匡胤這話卻是表明自己的成績,說明自己的資質。
“趙大人已入開光之境,確是難得。但不知大人在打磨法力、吐納靈氣時,可曾感到進展緩慢,難以寸進?”
趙匡胤面色微變:“真人所言極是。我雖每日勤修吐納,但進境確實不如初時迅捷,靈氣似有滯礙,難以精純,唯恐是功法不濟或自身資質不足之故。”
元虛淡淡一笑:“功法可補,資質雖有限,卻非一成不變。但修道根本在‘心’。吐納天地靈氣,乃是將其引入體內,化為己用。此過程最需純凈無雜的心境,方能將靈氣打磨純化,為更高境界打下根基。”
“大人身居高位,心念萬千,俗務纏身。此等雜念如泥沙混水,雖有靈氣注入,卻難以澄清明凈,反而事倍功半。如此下去,莫說窺探更高之境,便是凝聚法力,都恐止步不前。”
元虛的這一番話,字字珠璣,讓趙匡胤陷入沉思,而一旁遠程窺屏的夏亦也若有所悟。
原來如此,夏亦有些明白了。
他明白了,為什么仙人難尋。修仙之道,貴在心境純凈,而凡塵俗務纏身者,心念紛雜,難以達成道途。這便是修仙者為何多隱于深山古林,不顯于世的原因。離紅塵遠,便離大道近。
他明白了,為什么修仙門派多選擇遠離世俗。避開權勢紛爭,遠離名利誘惑,既是為了保全自身,也是為道途清凈。若被紅塵牽絆,便進步緩慢。
他明白了,為什么修仙者稀少,修仙門派隱秘。修道不僅是資質的考驗,更是對心性的苛求。
而這一切的源頭,便是這世界的修仙之法,在于練氣,講究純之又純。于此,一顆純凈的道心方能事半功倍。
不過,這元虛一副鐵了心的拒絕樣子,著實有些難辦。
夏亦在發愁,用什么理由打動元虛比較好。
此人避世而居,一心修道。
不過卻是一個人族主義者,對于妖物,見面便是斬妖除魔。這點或許是個突破口。
姑且試試。
夏亦冷靜地分析著。
元虛估計到死也不會想到,這趙匡胤是夏亦的工具人,更是要利用他仇視妖族,秉持人族大義的原則,來幫助趙匡胤拜入翠微觀。
趙匡胤沉吟片刻:“真人所言極是,匡胤受教了。但我身為一州之牧,肩負大虞百姓的福祉,怎能放下這一切?若為修道便拋卻蒼生于不顧,卻是不妥。”
元虛聞言,眉頭微動,并不表態。
趙匡胤繼續說道:“匡胤知自身凡心未盡,不敢奢求仙師親授。但我懇求為觀中外門弟子,求得一卷法門,但愿窺探些修仙之理,以正己身,并為翠微觀在俗世中奔走,以為代言之人。”
元虛神色微微動容,手中捏著的茶盞略有一滯,卻仍未立即回應。
見此,趙匡胤加重語氣,語帶沉重:“真人可知,如今大虞之境內,亂象叢生。匡胤身在云州,親見流民哀嚎,國運凋零。若無正道之力引導,恐天下大亂,百姓生靈涂炭,更會有妖物趁機作亂起勢!”
元虛眼中閃過一絲異色,放下茶盞,低聲道:“趙大人所言妖族之事,確實如此。自古以來,若凡間王朝大亂,一些妖物成精便容易做大。”
趙匡胤鄭重點頭:“云州之地,匡胤治下,已將流民安置妥當,開墾荒地,不至于虎豹出山林而無人可制。我雖平亂,卻心知這不過是開端。若大虞其他數州仍舊腐壞,恐日后難以應對。”
聽到妖物亂世做大,元虛果然被打動了。
“趙大人所言不無道理,妖物趁亂而起,歷來如此。若無人制衡,勢必禍亂一方。既然如此,允你成為我觀的外門弟子,但不列你入翠微觀門墻”
“便傳你幾卷經書,雖非高深道法,卻能助你打磨心境,穩固法力根基。切記,修道之人首重修心,切莫急功近利。另,本門功法不得外傳。”
趙匡胤大喜:“多謝真人賜法!匡胤必定謹記教誨,勤修不怠,更不會將本門功法外傳。”
元虛微微頷首,又道:“此外,貧道有幾句話相贈。你身在俗世。若發現妖物,應及時通報本門,以作應對。二者,對那些尚未成氣候的小妖,宜早日剿除,莫讓其壯大成患。三者,若遇積年老妖,不得妄動。”
趙匡胤鄭重點頭:“匡胤必將謹記真人教誨。若他日再得見妖物作祟,定當與觀中相通。”
“如此甚好。趙大人,修道當持之以恒。本門的藏書閣,除了功法相關,趙大人都可閱讀。”
“多謝真人垂憐,匡胤必不負所托,謹記教誨,竭盡全力。”
元虛點點頭,揮手示意道:“去吧,景風會帶你去藏書閣。謹記道心,慎思明辨。”
趙匡胤告退,跟著景風離開了
夏亦窺屏至此,忍不住心中一片欣喜。
“成了!正經的修仙勢力的藏書啊!這次終于有機會見識見識了。”
他的眼睛微微瞇起,滿是得意:“翠微觀以為趙匡胤是他們俗世的代言人,殊不知,他不過是我的棋子。多了一層保護不說,以后要是遇上什么妖怪或者修仙者,直接擺出翠微觀的名頭。”
“更有趣的是,日后若要統一大虞,對上玄光觀,擺出這翠微觀會如何呢?”
“也不知道這翠微觀和玄光觀,誰比較厲害。”
讓修仙者內斗,夏亦這龜妖看戲,才是他的追求。
想到這里,夏亦嘴角微翹,似乎已經看到未來的好戲在自己眼前上演。
到了這時候,夏亦的謀劃已經成了三分,接下來便是讓趙匡胤加深跟翠微觀的關系,務必讓這翠微觀牽扯得越深越好。
最好成為趙匡胤的宋軍的保護傘。
嗯……這元虛道人很有些油鹽不進的意思。
不過不要緊,可以跟他的弟子們打好關系。
到時候有事了,讓他的弟子來。
弟子要是出了事,師父能不來么?
這是“打了小的,來了老的”的靈活運用。
夏亦想到前世看過的封神榜,誰沒有個親朋好友,商紂那邊后期的很多人,都是靠人際關系拉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