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甌居海中

山海交融的一座城

《甌居海中》雕塑 徐志通作

打開溫州地圖,只見一只桀驁的“雄獅”依山而臥。綿延起伏的山峰,猶如背靠的屏障,而蜿蜒的海岸線匍匐在腳邊,海浪拍打著數千年歲月砌成的堤岸,潮漲潮落,風起云涌。

溫州,這個山與海共同孕育的孩子,生長在浙江省最南端,西、北與浙江的麗水、臺州相連,常常謙卑地自稱“偏居東南一隅”。其奇崛復雜的樣貌和浙北的兄弟姐妹全不類同,儼然是浙江這個大家族中的異數,反倒和相鄰的福建看起來更加性情相投、習俗接近。

她曾經是汪洋大海中一個孤獨的身影吧?中國最古老的地理書、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寥寥幾筆,透露了她的前世歲月——“海內東南陬以西者,甌居海中”。晉代堪輿大家郭璞注解說:“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在岐海中也。”

東甌,溫州的古稱。

甌,是一個不太常用的字眼,《說文》釋義為:“甌,小盆也?!边@個本義僅為容器的“甌”,在溫州卻有很高的使用頻率。

穿城而過的母親河,溫州人稱為“甌江”;本地特有的柑橘品種,名為“甌柑”;水袖飛舞間咿咿呀呀唱響的本土戲劇,被命名為“甌劇”;百工技藝中還有風格獨特的“甌窯”“甌塑”“甌繡”,甚至方言口語中都帶著“甌”,如“手掌甌兒”“玉甌花”“甌兜相”……

20世紀初傳教士拍攝的溫州東門碼頭 選自黃瑞庚主編《溫州老照片》

近代經學大家劉師培在《古代南方建國考》中,對“甌”曾有這樣的詳解:“甌以區聲,區,為崎嶇藏匿之所。從區之字,均以曲義。故凡山林險阻之地,均謂之甌。南方多林木,故古人均謂之甌,因名其人為甌人。甌是因地多山林險阻而得名?!痹谒拿枋鲋?,位于南方的甌地呈現出林木茂密、山水阻隔的地理風貌。而在晉代郭璞關于“甌居海中”的注解中,身處“岐?!敝械臏刂?,天然和海洋關系密切。

山的骨架、海的基因鑄就了這座“山珍海味”齊全的城市。

海退成陸

背山面海的溫州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的態勢。

西部是層巒疊嶂的浙閩山地,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山地和丘陵幾乎覆蓋了溫州的中西部,占陸地總面積超過五分之四。東部則面朝浩瀚的東海,狹長的沿海平原不足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縱貫西部和東部的是無數條枝杈縱橫的河流。

“七山二水一分田”,溫州人對這片土地的概述,滿懷著復雜的情感。山高林密,形成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交通極度不便;平原面積少,因而耕地稀缺,糧食不足。然而,不管你感恩也好,怨恨也罷,這就是大自然賜予的一方水土,億萬年造山填海的結果。

遠古時期的溫州,猶如浮在東海上的一葉孤舟,直至五千年前,今天富庶、溫潤的沿海平原還是一片汪洋。據學者吳松弟考證,五千年前,海水一直到達今天與溫州相鄰的麗水青田縣城、溫州下轄的平陽縣城、水頭一帶。位于溫州市甌海區和龍灣區之間的大羅山,古稱泉山,滿眼青蔥,遍植楊梅,是今人休閑旅游的好去處,然而數千年前它還曾是這片海域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孤島,在寂寞的歲月長河中時起時浮。

“滄海變桑田,乾坤自今古”,這是文學家的語言,地理學家們為我們描述的則是這樣一幅場景:漫長的大規模的地殼運動,不斷改變著地表的形態。當大量覆蓋于地球表面的海水漸漸退去時,陸地持續隆起,露出海面,并在相互連接、碰撞、隆起、斷裂的過程中,完成驚心動魄的地質演化——溫州西部淺海抬升為陸地,成為山區;東部則經歷了一次次海侵、海退的循環往復,在最后一次即第四紀大海侵結束之后,隨著全球性海面的不斷下降,岸線后退,許多淺海區直至三四千年前才逐漸成陸。

在甌江、飛云江河口兩岸,至今仍有上百處以“嶼”命名的地方,如鹿城雙嶼、龍灣嶼田、瑞安馬嶼等,這些名字暴露了它們前世都曾孤立于海上的秘密,它們是滄海桑田的親歷者。

海退成陸的演變一直持續著。很多古詩文的字里行間也透露了這些肉眼可見的巨大變化。

距今1600余年的南朝宋初,永嘉郡太守謝靈運曾經乘著小船游覽帆海,并寫下《游赤石進帆?!吩?,其中有“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的詩句。石華、海月都是海中的貝類生物,帆海則位于大羅山西脈帆游山與吹臺山脈頭陀山之間,當時仍是一片淺海。而這片“帆?!钡搅宋辶旰筻嵕冎墓P下,已聳立成山。鄭緝之所撰《永嘉郡記》載:“帆游山,地嘗為海,多過舟,故山以帆名?!?/p>

謝靈運還曾登上今城區華蓋山,賦《郡東山望溟海詩》,抒發了“蕩志將愉樂,瞰海庶忘憂”的心情——在華蓋山上可俯瞰東海,顯見離海不遠。相隔四百年后的唐代詩人張又新也登臨華蓋山,看到的卻是“見盡江城數百家”(《華蓋山》),潮漲潮落間,海岸線已不斷向東退去。

山脈屏障

風月同天,山水相親,溫州和南邊的福建有著天然割不斷的關聯。

起自閩北的洞宮山,綿延進入浙江,呈西南—東北走向延伸,其主脈沿著麗水及溫州泰順、文成二縣逶迤起伏,形成了浙江地勢最高的主體山脈,大部分海拔都在千米以上,拿下了浙江境內第一高峰——麗水龍泉黃茅尖(海拔1929米)和溫州境內第一高峰——白云尖(海拔1611米)兩塊金牌。

洞宮山脈向東和西北延伸后擴展成南雁蕩山脈,過甌江后又分成北雁蕩山脈和括蒼山脈,至此形成了綿亙溫州境內的三大山脈——洞宮、括蒼、雁蕩山脈。

溫州第一高峰白云尖屬洞宮山脈南段,位于泰順縣西北部的烏巖嶺。烏巖嶺舊稱“萬里林”,山林茂密的程度可想而知,據泰順人林鶚、林用霖父子著述的《分疆錄》記載:“前山極高,猶在其下,聚首峨峨,去天無多,中多靈草,倒壁掛松……”這些山勢險峻、交通閉塞的地方,幾乎與外界隔絕,成了逃難者隱居之所。

人跡罕至的烏巖嶺,是上蒼賜給萬物生靈的一塊福地。高大挺拔的銀杏樹、葉形古雅的鵝掌楸、花白葉大的凹葉厚樸、花開如漏斗的香果樹,還有烏巖嶺特有的浙江雪膽、泰順杜鵑、泰順皿果草以及黃楊、深山含笑、云錦杜鵑等各種奇花異卉點染其間。不論高矮胖瘦,姿態美丑,它們都在這片海拔數百米至上千米的山嶺上尋到了棲身之所,落地生根。

和姿態萬千的植物相伴相生的還有一大批形態各異的動物:金錢豹在山林間跳躍出沒,黑麂在溪澗邊低頭飲水,金雕高踞枝頭眼神凌厲,金斑喙鳳蝶在花叢間盤旋流連,懶洋洋的黿趴在溪灘上曬著太陽,明艷的黃腹角雉又炫耀地亮出了胸前的五彩綬帶……

烏巖嶺是中國瀕臨東海最近的森林生態與野生動物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近190平方千米,被生物學界譽為“生物種源天然基因庫”和“綠色生態博物館”。

由于地處亞熱帶中部—中亞熱帶南北亞地帶分界線上,烏巖嶺是南北植物交匯地,加上西北面山崗阻隔,地形復雜,氣候優越,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2.8%。擁有植物2000余種,其中九成為種子植物,占浙江省種子植物的半數以上,是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庫”。動物中單是陸棲脊椎動物就有300余種,占浙江省半數以上。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達50多種,其中以國際瀕危物種黃腹角雉最負盛名,烏巖嶺因是目前我國已知野生黃腹角雉種群密度最高的區域,被稱為“中國黃腹角雉之鄉”。

與洞宮山脈并駕齊驅的雁蕩山脈,雄峙于東海之濱,巍峨壯美,身世不凡。在距今一億多年前,華夏大地發生了被地質學家稱為“燕山運動”的劇烈地殼運動,溫州全境因此發生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和巖漿侵入——熾熱的巖漿噴涌而出,直沖云霄,伴隨著巨大的聲響,燃燒著的熔巖如千萬道火光又從天而降……真難以想象,這樣的場景竟持續了四千五百萬年之久,憤怒的火山才漸漸冷靜下來,巖石冷卻、凝結,形成一座座山脈。

雁蕩山就是這次火山噴發的產物,以獨特的奇峰怪石、飛瀑流泉、溪澗幽谷聞名遐邇。它先后經歷了四期噴發,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帶中白堊紀火山的典型代表,也是流紋巖漿噴發的大型破火山,堪稱研究流紋巖的天然博物館。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河流入海

中西部雄偉陡峭的山巒不僅孕育了無限風光,庇佑了無數生靈,而且成為眾多河流的發源地。這些河流從不同的山脈汩汩流出,一路轉折迂回,翻山越嶺,沿途不斷與其他趕來的河流匯合同行,最終浩浩蕩蕩匯入大海。浙江的八大水系中,溫州有其三。

甌江,古名慎江,曾以地取名為永寧江、永嘉江、溫江。發源于麗水下轄慶元、龍泉兩縣交界處百山祖鍋帽尖,流經麗水龍泉、慶元、云和、蓮都、青田,以及溫州永嘉、甌海、鹿城、龍灣等18個縣(市、區),最后出溫州灣注入東海。這是溫州第一大河、浙江第二大河,干流全長388千米,故稱八百里甌江,其下游橫貫溫州,孕育、滋養了兩岸兒女。雖然甌江在溫州境內的長度僅為干流三分之一,但溫州人依然深情地稱她為母親河。

飛云江,三國時名羅陽江,后有安固江、安陽江、瑞安江、飛云渡之名。自宋末詩人林景熙寫下《飛云渡》詩后,始有飛云江之名。發源于溫州第一高峰白云尖,流經泰順、文成,至瑞安注入東海。干流全長203千米,是溫州第二大河、浙江第四大河。

鰲江,西晉時稱始陽江,后名橫陽江、錢倉江,俗名青龍江。據民國《平陽縣志》稱,因海水漲潮時,江口波濤狀如巨鰲覆山,故名鰲江,隱含著巨鰲震浪壓邪,保境安民之意。發源于文成縣境,于平陽縣鰲江鎮和今龍港市之間注入東海,全長81千米,是溫州第三大河。

甌江、飛云江、鰲江三條河流入海攜帶的泥沙不斷堆積,終于形成沿海平原。但直到西晉時期,大部分區域還未連成整體。元末明初宋濂在溫州橫山仁濟廟碑文中描述西晉初年溫州“地皆瀕海,海水沸騰,蛇龍雜居之,民罹其毒”,可見生存環境惡劣。直至宋代以后才基本形成今天的地理樣貌。

溫州沿海平原包括樂清灣西側平原、溫瑞平原、瑞平平原、鰲江南岸平原,不僅是泥沙淤積的結果,也有歷代圍海造田的功勞。這片面積不足1500平方千米的平原,是歷代先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是溫州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地區。

海島明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依山瀕海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美麗奇幻的海洋景觀,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據最新統計,溫州共有大小島嶼711.5個,之所以還有半個,是因為其中的橫仔嶼是與臺州市共有。溫州島嶼分為海洋島和河口沖積島兩類,其中絕大多數為海洋島。由302個大小島嶼組成的洞頭列島是規模最大的海洋島。

洞頭古稱中界,地處甌江口外39海里的洋面上,全國十二個海島縣(區)之一,素有“百島縣”之稱。漁、港、景、涂資源齊備,是浙江第二大漁場、溫州深水港區,同時也是全國唯一以縣(區)域冠名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生態縣(區)。

“海外桃源別有天,此間小住亦神仙”,清朝詩人王步霄對洞頭如此贊美;“洞天福地,從此開頭”,現代詩人余光中則對洞頭之名做了全新的詮釋。

仙疊巖、半屏山、大瞿島、大門島、海上西湖、竹嶼島、東沙,被稱為洞頭的七大景區。媽祖祭典、洞頭海洋動物故事、貝雕、漁民畫等帶著濃濃海味的文化遺產,更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光彩和魅力。

有則民謠講述了半屏山的故事:“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大陸半屏即洞頭的半屏山,直立千仞,面向東海的山體猶如刀削斧劈,號稱“神州海上第一屏”。相傳很久以前,玉帝派雷公降服興風作浪的黑龍怪,打斗中原本完整的山體被掀飛了一半,飛到臺灣,成為臺南的半屏山。今人常以此為喻,抒發海峽兩岸隔海相親的情感。

洞頭百島中還有一座頗具神秘色彩的鳥島,從鹿西島乘舢板需一個多小時方能到達。島上棲息著海鷗、白鸛、海燕、赤嘴鷺等鳥類,一般五至十月間生活在島上,特別是端午節前后為高峰期,上萬只水鳥在此匯聚,鷗鷺翔集,映襯著碧海藍天,蔚為壯觀。

曾經的洞頭孤懸海上,如今的洞頭五島相連,14.5千米長的靈霓海堤接通了島嶼與陸地。七座跨海大橋連接了洞頭本島、大三盤島、花崗島、狀元島、霓嶼島五個大島。作為國家級海洋公園、浙江省十大海島公園之一,洞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花園、避暑勝地。

同為海洋島的南麂列島屬溫州平陽轄境,正好處于我國南北海上的交通要津。南麂列島52個島嶼中最大的南麂島,別名海山,古時又稱“南己山”,位于鰲江口外30海里的東海海面上。因從高處俯瞰形似昂首飛奔的麂(一種小型鹿類動物)而得名。

南麂島上至今有多座燈塔遺址。自古以來,凡經過此處的航船無不以南麂為重要導航地標。明代鄭和率萬噸船隊七下西洋,每次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南下,都要經過南麂列島?!多嵑秃胶D》中有“南己山”的記載。明末清初,南麂島還是鄭成功駐軍北伐的練兵場。

因處于浙閩沿岸流與臺灣暖流交匯和交替消長的區域,南麂島以海蝕地貌為主,現有大沙岙、國姓岙、三盤尾、大擂山、竹嶼五大景區,其中大沙岙海灘寬800米,長600米,是國內罕見的貝殼沙質海灘。

作為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南麂列島海域還以海洋生物物種繁多而著稱,特別是貝藻品種齊全,居各海域之冠,占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多,是我國近海貝藻類的重要基因庫。已鑒定的海洋貝類中有19種為國內首次記錄,22種藻類被列為稀有種類,其中黑葉馬尾藻為世界海洋藻類的新種。1999年南麂列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位于溫州市最南端的七星列島,南望福建省的臺山列島,由七個島嶼組成,因狀如北斗七星而得名。最大島嶼星仔島屬無人島,1985年10月,蒼南縣政府在島南端海拔30米處豎碑,顯示地理位置為東經120°51′、北緯27°06′,這也是浙江省疆域最南端的標識。

位于溫州市北端的西門島是樂清最大的島嶼,面積6平方千米多,主峰海拔近400米,是溫州海島的第一高峰。島上沿海岸種植紅樹林,營造了一道獨特的海洋生物岸線,對調節氣候和防止海岸侵蝕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片早年從福建移種過來的“海上林地”,硬是把紅樹林適宜生長的區域北移了3.2個緯度,成為我國紅樹分布的最北地界。

溫潤之州

溫州,是名副其實的溫潤之州。清代乾隆年間的山東濟寧人孫擴圖在溫州東山書院教了半年書,離開時已依依不舍,在甌江船上寫下十闋情真意切的《溫州好·調寄憶江南》,其中一闋贊嘆溫州的氣候:

“溫州好,別是一乾坤!宜晴宜雨天較遠,不寒不燠氣恒溫,風色異朝昏?!?/p>

“雖隆冬而恒燠”(嘉靖《溫州府志》),確實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溫州”得名的緣由。地質學家們告訴我們:位于北緯27°03′—28°36′、東經119°37′—121°18′之間的溫州,處于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夏季海洋暖濕氣流暢行無阻,深入內地,帶來豐沛降水,冬季西北季風則被群山阻擋,寒潮無法南下入侵,溫州因此成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水充沛的溫潤之州。

孫擴圖還寫了一闋關于溫州山水地理的詞:

“溫州好,地勢舊稱雄;山接天臺來雁蕩,地連甬上控閩中,勝據浙西東?!?/p>

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之下,溫州集山、江、海、湖、島、瀑等各種山水類型于一身,形成了水網縱橫、綠原星布,名山點綴其中、碧海環繞其外的瑰麗景象,有“永嘉山水窟”之譽,吸引了眾多官員、文人、學者流連忘返。“不為永嘉山水好,斷無輕奉板輿來”,在溫州任職的官員,深感山水清佳,還將父母迎來養老,成就一段段孝親佳話,如宋代溫州通判趙?、清代溫州知府梁恭辰、民國甌海關監督冒廣生等。

從東甌到永寧,從永嘉到溫州,千年的時光倏忽而過。

就在這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環境中,在尋求生存發展之路的跋涉中,溫州人塑造了山一般堅韌、海一般包容的群體性格,孕育了別具一格、務實創新的文化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太谷县| 金秀| 甘德县| 福州市| 宁都县| 大新县| 美姑县| 镇康县| 盘锦市| 光山县| 兴义市| 东安县| 东台市| 尉犁县| 孙吴县| 黄浦区| 永康市| 山西省| 定西市| 吉首市| 密山市| 元谋县| 于都县| 哈巴河县| 龙州县| 板桥市| 新泰市| 阿拉尔市| 沅江市| 泰宁县| 呼图壁县| 安达市| 临清市| 志丹县| 鸡西市| 饶平县| 盐池县| 五寨县| 聊城市|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