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作用

1.1 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1.1.1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闡釋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強調:“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由此可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形成新安全格局的必然要求張培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和歷史任務[N].光明日報,2023-10-31(11).。深刻理解和充分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一方面是從學理上對習近平經濟思想中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思想的再探討;另一方面則有助于從經濟規律角度,充分運用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指導各個產業樹立自身的科學發展觀與建設路徑,使各行各業始終能將“高質量”作為經濟活動目標的具體要求,能從“高質量”視角判斷經濟活動是否維護了我國經濟發展循環的暢通,從市場供求關系中明確是否符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規律要求。由此,本書認為,只有充分闡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才能站在數字中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視角,透徹理解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所提出的“一個目標”“一個主題”“三個著力”“五個文章”“六個體系”以及“八個堅持”的具體內容與本質,才能厘清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①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種經濟高效創新的發展模式。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特征是創新性。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創新高效節能環保高附加值的增長方式,是以智慧經濟為主導、以高附加值為核心、質量主導數量、GDP無水分、使經濟總量成為有效經濟總量、推動產業不斷升級的發展模式。為了進一步深入解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本書根據經濟發展機制中的不同要素,將社會經濟發展劃分為經濟發展推動力、經濟發展過程以及經濟發展結果三個層次,而創新始終貫穿、體現、實踐于這三個層次,并以不同的理論機制作用于整個經濟發展過程。從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來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具有顯著的創新本質。經濟高質量發展強調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來提升生產效率和競爭力,與依賴資源投入的傳統發展模式相比,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方式不僅注重技術進步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還通過推動產業升級實現高附加值增長,使經濟發展更高效。由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發生了跨越式升級,是以創新為引領的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其具體的實踐,一方面體現在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持續加速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還體現為自主創新與原始創新的研發能力顯著增強,包括科研平臺數量持續增加、依附性創新與模仿性創新的比例逐步減少、技術依賴慣性對自主創新的干擾逐漸減小等方面。前者強調客觀社會生產條件的進步,后者側重于人為主觀能動性的提升。社會生產條件的進步,具體來看,主要表現為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的發展方式。技術創新聚焦于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算法、傳感器等關鍵領域,云計算系統和軟件核心技術一體化研發能力強,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應用服務及硬件設計等。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推動產業升級,實現高效發展。人為主觀能動性的提升,具體來看,主要表現為創新創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通過突破原有的以規模取勝策略,轉變為對人才的培養和吸引能力的加強。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大特征,高質量發展模式下通過創新把人口紅利的總量優勢轉變為質量優勢,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增長與發展的統一、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的統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特征,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標。從經濟發展過程來看,受到創新引領下經濟發展動力躍遷的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表現為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人才資源豐富,創新型企業迅猛發展,而最終結果就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落實以及目標的實現。綜上所述,只有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產業升級,才能實現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②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種經濟結構優化與質效提高的發展模式。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具體來說,經濟結構優化與質效提高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包括結構優化、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健全完善。首先,經濟高質量發展強調結構優化。這意味著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型升級。具體而言,就是要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對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的支持力度,助力新興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從而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其次,經濟高質量發展從縱向上關注新興產業和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本質來講,其發展與建設必然需要與其發展需求相匹配的現代產業來實現發展目標。新興產業具有技術密集度高、創新能力強、市場潛力大等特點,屬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本質的范疇,因此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由此,也可以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興產業壯大,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的發展模式。最后,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橫向上強調現代產業體系的健全完善、協同發展與戰略共贏。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強調信息化和工業化有效結合,具備高效率、低碳環保、智能化等特點,能夠適應當今經濟發展的需求和趨勢。與傳統發展模式相比,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在經濟結構調整和質效提升方面具有明顯差異。傳統發展模式往往只關注經濟總量的增長,忽視了各經濟部門自身利益最大化與全局性最優目標之間的矛盾,導致高增長是以高成本為代價的一種經濟增長方式。基于此,經濟高質量發展重新定義了經濟增長的內涵和路徑,強調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和質量效益的提升,注重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機制轉型,關注信息、技術、生產、人力等各經濟部門的內在協同關系,強調宏觀經濟系統的全局協調有效性,最終實現更長遠科學的經濟發展。

③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種信用體系完善有效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體現出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完備、資源配置效率高的發展特征。在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的社會中,由于市場主體之間形成高強度互信機制,從而大大減少信任摩擦,有效提高商貿活動和投資活動的效率。完善的信用體系對經濟發展具有廣泛且深遠的意義:第一,有助于市場主體規避風險。只有在互信的前提下,投資者和消費者才能更加積極地開展投資和消費行為,這對于把握行業發展態勢、做好統籌規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風向標意義。第二,有助于市場主體降低風險。在完善的信用體系下,各類市場主體的行動能得到明確的指南和約束機制,從而在經濟活動中減少不確定性和風險。特別是在金融領域,信用信息的完善對于發展普惠金融、解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難題具有關鍵作用。第三,有助于市場主體識別處置風險。信用體系的完善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識別、監測、管理和處置金融風險,從而以堅實的信用基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3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公布第四批68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名單,至此全國已有130個示范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第四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名單的通知[EB/OL].(2023-08-07)[2024-06-12].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308/t20230807_1359222_ext.html.。示范區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能力和水平較高,為國家層面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提供了實踐基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傳統模式中,社會信用水平不高,信用體系發展不完善,導致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而在高質量發展模式中,信用體系的完善大幅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使經濟活動更加規范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④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強調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注重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這里的“可持續性”就是強調了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既注重經濟增長,又注重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通過對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升級和轉型,保證經濟發展在不損害未來發展的前提下,為人民帶來更多的福利和財富的綠色發展方式。因此,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提出之后,我國在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恢復和建設生態系統等方面做出了長足的努力。只有在確保自然環境不持續惡化的基本前提下所實現的經濟發展才是一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才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才是實現人民全面幸福和國家全面強盛的必要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安全得到保障,從根本上解決污染排放量大等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開局階段面臨的一項新挑戰是在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的雙重約束下使十四億多人口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結合,創造綠色發展奇跡,蘊含可持續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制度建設層面來看,建立了科學的環境保護制度體制,形成一系列可實踐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二是從實施層面來看,企業能夠切實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推廣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術,能源消耗和排放減少,尤其對工業企業能夠按照標準深度治理,實施精準科學管控。綜上所述,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綠色發展,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構建了基于綠色制造的供給體系、研發體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高效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用綠色工業替代黑色工業,并建立了綠色低碳的經濟模式,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

⑤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廣義多維度視角下具備高質量特色的發展模式。首先,從經濟學層面來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以及微觀層面實現穿透式實踐的一種概念,是一種由下至上支撐、由上至下引導的發展理念。從微觀層面出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現在實現要素的高質量發展,要素投入質量逐漸成為支撐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迭代升級,實現創新鏈、創新網乃至整個經濟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從中觀層面出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現在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其主要通過產業創新化和創新產業化兩個路徑實現;從宏觀層面出發,高質量發展體現在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是通過創新合作、產業融合、協同發展,實現區域由要素稟賦到協同創新的轉變,使得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實現區域間均衡高效發展的過程。其次,從實踐過程來看,經濟高質量發展涵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增長方式,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可持續發展。雖然經濟建設在高質量發展中依舊是核心,但其內涵已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建設不再是單純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長,而是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升級,實現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經濟增長。由此,經濟建設需要政治建設在多維度發展模式中通過加強法治建設、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的有效實施和社會的穩定運行為其提供保障;需要文化作為軟實力,激發社會活力和創新精神,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需要通過社會建設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使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需要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節能減排、發展清潔能源、實施生態修復,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⑥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具有中國式現代化特色的發展模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背景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正是應對這些新矛盾和新挑戰的科學路徑。經濟高質量發展強調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公平性,注重增長質量、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共享,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方面,其核心內容包括了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公共服務的普及等,有效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只有在公平的發展環境中,每個人都有機會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才能讓經濟發展真正惠及每一個人,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種模式符合我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不僅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的現代化進程,也能為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余庆县| 梁山县| 海宁市| 星子县| 夏河县| 阳原县| 宽城| 临海市| 板桥市| 商都县| 历史| 赤城县| 青海省| 清镇市| 九台市| 五河县| 怀远县| 略阳县| 寻乌县| 北流市| 英吉沙县| 南平市| 鹤岗市| 临沧市| 错那县| 凤山市| 台东市| 武鸣县| 越西县| 镇巴县| 辰溪县| 鹤庆县| 永胜县| 铜川市| 靖边县| 嫩江县| 昂仁县| 南城县| 深泽县| 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