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源利用與可持續投資:評估環境、經濟與社會治理
- 周葵 (巴基斯坦)加邁
- 3847字
- 2025-01-02 10:23:34
1 緒論
1.1 概述
21世紀,世界在社會、環境和經濟等各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盡管如此,以一個更有利于后代的方式保護地球仍然是最為重大的難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持續性的概念被提出,且可持續社會的整體發展也得到強調。在此,我們將概述“可持續性”和“可持續發展”這兩個概念的歷史發展進程。“可持續性”一詞源自拉丁文sustenere(sus,“向上”;tenere,“握住”)。“持續”可表示為“維持”、“支持”或“忍受”(Stivers,1976)。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可以解釋人類主導的生態友好系統從早期文明到現代的發展歷程(Barbier,1987)。據報道,“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性”的概念在過去(12—13世紀)在森林管理中被稱為“可持續產量”,這是德語術語Nachhaltiger Ertrag的解釋形式(Ehnert,2009)。然而,在過去的五十年中,這一概念得到了極大的擴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也稱為“布朗特蘭報告”。在該報告中,可持續性被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一部分,在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前提下,保證了當前的需求”(Brundtland,1987)。這個想法在本質上包含了在健康的生態和社會制度下保持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的概念。
目前,自然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退化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人口的增長和不斷擴展的人類需求,給自然資源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并威脅到未來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資源利用和可持續投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MAB)計劃提出的一個概念,該概念的提出旨在探索自然資源的利用和資源利用投資中所包含的因素。公共或私營部門對資源使用的投資應考慮加強對有限資源的保護和形成具有更好前景的戰略。可持續投資的一個方向是保持經濟和政治的穩定性(Young,1992)。可持續投資是協調環境、社會、經濟和治理方面,以產生長期的積極社會影響和經濟收益的一門投資學科(Sultana et al.,2018)。可持續投資在制定投資決策時會借助財務指標以及環境、社會和治理標準來影響可持續發展(Ortas et al.,2013)。可持續投資是使用環境、社會和治理(Envirom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投資標準的綠色能源行業投資過程。
通常,可持續投資會影響環境、社會和大公司的經濟績效。這說明各種公共和私人投資者并未遵循和接受已知的社會責任投資的特定標準(Martí-Ballester,2015)。投資者需要通過考慮一個國家的環境、社會、經濟和治理條件等各個方面來評估和選擇投資目標(Ortas et al.,2012)。以往的研究探究了常規投資和可持續投資在風險和回報之間的關系(Ortas et al.,2013;Mollet et al.,2014),結論表明環境、社會、經濟和治理指標對投資者的決策存在積極影響。最近,進行投資決策的投資者已經意識到,正如有關行為金融的現有文獻所介紹的那樣,ESG標準和現有決策能力的不足正擺在投資者面前。因此,在投資決策中采用環境、社會、經濟和治理標準將克服決策過程中的不足,引入環境、社會和治理準則也將促進公司整體行為的發展。部分研究強調了金融界人士對可持續責任投資(Sustainable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領域的認識和認可,因為幾位分析師表明了在主流投資過程中將環境、社會、經濟和治理標準整合的堅定承諾(Bourghelle,2009;Nofsinger et al.,2014)。
2013年,中國啟動了影響深遠的外交政策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對世界貿易的未來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該倡議將涉及數萬億美元的投資,主要用于能源、工業、交通、電信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建設(Chin et al.,2016)。這一倡議旨在通過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以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六條經濟走廊創建成員國之間的連接,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一體化,并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資源分配的有效性。此外,該倡議也刺激了亞洲、非洲以及歐洲和非洲的互聯互通,發展和支持成員國內部的合作,形成所有多維綜合互聯網絡,以實現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發改委,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境外企業超過1.1萬家,2020年當年實現直接投資225.4億美元,同比增長20.6%,占同期總額的14.7%。2021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57個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 309.7億元,同比增長6.7%(折合203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占同期總額的17.9%,較上年同期上升1.7個百分點。2022年1到5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527.1億元,同比增長9.4%(折合81.9億美元,同比增長10.2%),占同期總額的18.4%,較上年同期上升1.2個百分點(商務部,2021;商務部,2022)。
這些項目包括通往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緬甸的天然氣和石油管道項目,荷蘭的鐵路網絡項目和新加坡的高速公路項目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將中國與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系起來。其他的基礎設施項目例如蒙巴薩和內羅畢之間的鐵路,白沙瓦至卡拉奇之間的高速公路以及將亞的斯亞貝巴與吉布提連接在一起的設備齊全的鐵路,則被計劃用于加強中國境外地區之間的連接(國家發改委,2015)。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被認為將帶來經濟轉型、發展、雙贏的結果,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支持。盡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的中國企業可以從國外投資中獲益,但在政治、經濟和環境方面,也存在切實的威脅。然而,少有研究涉及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的中國企業的自然資源潛力和外國投資風險。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各種投資風險因素尚未得到外國投資者的充分考慮。缺乏對投資風險因素的認識是我們進行本書研究和提出未來準則的動機。為此,本書的第3章將研究6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風險及自然資源潛力。
此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綠色能源投資方面也存在一些基本問題。第一,《中國全球能源金融》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額占能源總投資額的比例增長了20%~55%(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2019)。第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中國在使用清潔能源和先進技術方面的持續戰略轉變。正如國際能源署(IEA)闡明的那樣,中國在世界風能能源的開發中貢獻了三分之一,在制造風力渦輪機方面,中國公司在世界前十名中占據了7個席位。第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貢獻了全球GDP的三分之一,其人口數占世界上無法獲得充足電力的總人口數的60%(Palit et al.,2016)。第四,共建“一帶一路”的許多國家由于缺乏必要的能源供應而依賴進口的常規能源。第五,石油價格在全球市場上表現出高度不確定性,這可能會導致未來的化石燃料供應無法預測(Shah et al.,2019)。第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身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充分關注,并為綠色能源的發展提供了客觀的機會。吸引綠色能源領域的企業投資者有助于為一個國家的整體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在過去的十年中,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投資標準在多家公司的可持續投資策略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這些新的投資策略也變得非常受歡迎(Hoepner et al.,2013)。出于這些原因,企業在綠色能源可持續投資領域中越來越需要更細微、更有用的投資標準。要對不同國家進行比較分析,就需要對多種來源的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因此,使用復合指標是一種簡單而可靠的工具(Gibari et al.,2019)。本書的第4章將開發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能源領域的可持續投資綜合指標。
同時,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歷了令人興奮的經濟增長。但是,如此迅速的增長帶來了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也引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以下是本書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區域并對其進行調查的理由。第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源儲量在世界自然資源總量中占有重要份額,分別占原油探明儲量(十億桶)的58.54%、天然氣產量(十億立方英尺/天)的53.82%、全球煤炭產量(千短噸)的74.69%和石油總供應量(每天千桶)的55.17%(BP Statistical Review,2019)。第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54.63%,家庭消費占全球家庭消費的24%,土地面積占世界土地面積的38.5%(世界銀行,2019)。第三,這些國家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1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高達96.61億噸,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9.28%(世界銀行,2022)。
鑒于上述事實,對自然資源耗竭、能源使用、貿易開放度、經濟增長、城市化、工業化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探究顯得至關重要,此類調查將可能使決策者制定長期和短期政策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維持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盡管一些文獻在地區和單個國家層面上對自然資源、能源、經濟增長、環境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廣泛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將視角集中于“一帶一路”倡議國家。此外,不容忽視的是,自然資源耗竭、能源使用、經濟增長、城市化、工業化、貿易開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也存在著顯著的不同(Raupach et al.,2007)。從既有文獻來看,大多數關于自然資源、能源、經濟增長、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專題研究都忽略了國家之間的異質性。
此外,在對跨國樣本尤其是“一帶一路”經濟體樣本的自然資源、能源、經濟增長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時,研究者通常會忽略各國之間可能存在的橫截面相關性。這可能會產生有偏的估計和誤導性的結論(Breitung,2005)。為了填補先前文獻中的空白,本書的第5章詳細研究了1990—2014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56個經濟體的自然資源枯竭、經濟增長、能源使用、貿易開放、城市化、工業化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通過綜合考慮環境、社會、經濟和治理方面的因素,本書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上述資源利用和可持續投資問題,貢獻三個相互關聯的研究方向。下文將對本書的研究動機、研究思路、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意義和研究框架進行介紹。本書研究框架見圖1-1。

圖1-1 本書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