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科技創新指數報告(2023)
- 重慶生產力促進中心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編著
- 6613字
- 2024-11-28 09:26:52
二、二級指標評價
(一)基礎條件
2022年,全市基礎條件指數為79.73%,比上年提高9.59個百分點,28個區縣基礎條件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高,15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16、圖2-17、圖2-18)。
根據全市基礎條件指數排名,38個區縣基礎條件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基礎條件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9.73%的區縣,共有渝北區、北碚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涪陵區5個。
第二梯隊:基礎條件指數位于30%~79.73%的區縣,共有榮昌區、巴南區、南岸區、渝中區、璧山區、江北區、大渡口區、萬州區、江津區、永川區、銅梁區等19個。
第三梯隊:基礎條件指數低于30%的區縣,共有合川區、奉節縣、巫溪縣、城口縣、石柱縣、墊江縣等14個。
與上年相比,渝北區、北碚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涪陵區5個區基礎條件水平仍位列第一梯隊。渝中區、榮昌區、南岸區、江北區由第一梯隊下降至第二梯隊,其中渝中區下降2位,江北區下降5位。渝中區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研發平臺數和每名R&D人員研發儀器和設備支出排名下降。江北區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研發平臺數和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每家企業貸款規模排名不同程度下降。與上年相比,在第二梯隊區縣中,大渡口區位次提升較多,上升6位,現為第12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萬人累計孵化企業數和研發平臺數排名上升。在第三梯隊區縣中,城口縣位次上升較多,上升7位,現為第28位,主要原因在于其每名R&D人員研發儀器和設備支出排名上升。與上年相比,秀山縣下降7位,現為第35位,主要原因在于其每名R&D人員研發儀器和設備支出排名大幅下降。


圖2-16 各區縣2021年、2022年基礎條件指數排序

圖2-17 各區縣基礎條件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18 各區縣基礎條件指數排名情況變化
(二)科技意識
2022年,全市科技意識指數為42.11%,比上年下降3.68個百分點,6個區縣科技意識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升,14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19、圖2-20、圖2-21)。
根據全市科技意識指數排名,38個區縣科技意識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科技意識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2.11%的區縣,共有潼南區、南川區、璧山區、九龍坡區、銅梁區等17個。
第二梯隊:科技意識指數位于30%~42.11%的區縣,共有奉節縣、巴南區、江津區、渝中區、江北區、梁平區等14個。
第三梯隊:科技意識指數低于30%的區縣,共有黔江區、沙坪壩區、武隆區、酉陽縣、云陽縣、城口縣、彭水縣7個。
與上年相比,潼南區、南川區、巫溪縣由第二梯隊躍升至第一梯隊,位次分別上升21位、16位、9位。其中,潼南區由第22位上升至第1位,主要原因在于其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排名大幅上升。巴南區、梁平區由第一梯隊下降至第二梯隊,主要原因均在于其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排名大幅下降。在第一梯隊區縣中,大足區比上年下降6位,現為第17位,主要原因在于其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占比排名下降。黔江區、沙坪壩區和彭水縣由第二梯隊下降至第三梯隊。在第二梯隊區縣中,秀山縣比上年上升9位,現為第26位;江北區上升8位,現為第22位,主要原因均在于其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排名大幅上升。在第三梯隊區縣中,彭水縣位次下降較多,下降6位,現為第38位,主要原因在于其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排名下降較大。


圖2-19 各區縣2021年、2022年科技意識指數排序

圖2-20 各區縣科技意識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21 各區縣科技意識指數排名情況變化
(三)人力投入
2022年,全市人力投入指數為55.26%,比上年下降23.64個百分點,15個區縣人力投入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高,19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22、圖2-23、圖2-24)。
根據全市人力投入指數排名,38個區縣人力投入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人力投入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5.26%的區縣,共有江北區、長壽區、大渡口區、璧山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等16個。
第二梯隊:人力投入指數位于30%~55.26%的區縣,共有綦江區、梁平區、墊江縣、南川區、開州區、忠縣、秀山縣等14個。
第三梯隊:人力投入指數低于30%的區縣,共有萬州區、武隆區、豐都縣、黔江區、云陽縣、巫山縣、城口縣、酉陽縣8個。
與上年相比,江北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涪陵區5個區人力投入水平仍位列第一梯隊。潼南區、北碚區、大渡口區、璧山區等由第二梯隊上升至第一梯隊。其中,大渡口區位次提升最多,上升14位,現為第3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萬人R&D研究人員數排名大幅上升。永川區由第一梯隊下降至第二梯隊。在第二梯隊區縣中,忠縣位次上升較多,上升6位,現為第22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研究人員占比排名上升。潼南區位次上升13位,現為第16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研究人員占比排名大幅上升。永川區、渝中區、合川區、綦江區分別下降20位、12位、10位、6位,主要原因均在于其萬人R&D研究人員數排名下降較多。黔江區、豐都縣、萬州區由第二梯隊下降至第三梯隊。在第三梯隊區縣中,萬州區下降8位,現為第31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萬人R&D研究人員數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排名位次不變。黔江區下降2位,現為第34位,主要原因是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研究人員占比排名下降較多。


圖2-22 各區縣2021年、2022年人力投入指數排序

圖2-23 各區縣人力投入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24 各區縣人力投入指數排名情況變化
(四)財力投入
2022年,全市財力投入指數為65.86%,比上年提高9.86個百分點,30個區縣財力投入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高,14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25、圖2-26、圖2-27)。
根據全市財力投入指數排名,38個區縣財力投入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財力投入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5.86%的區縣,共有江北區、九龍坡區、巴南區、大渡口區、渝北區、璧山區、北碚區、大足區、榮昌區、長壽區、銅梁區11個。
第二梯隊:財力投入指數位于30%~65.86%的區縣,共有潼南區、綦江區、南岸區、涪陵區、南川區、萬州區等17個。
第三梯隊:財力投入指數低于30%的區縣,共有云陽縣、秀山縣、開州區、彭水縣、武隆區等10個。
與上年相比,大渡口區、江北區、九龍坡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和璧山區8個區財力投入水平仍位列第一梯隊。大足區、榮昌區和銅梁區由第二梯隊上升至第一梯隊,大足區和榮昌區分別上升7位、8位,主要原因均在于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費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的排名都大幅上升。忠縣、石柱縣、合川區、墊江縣和巫溪縣由第三梯隊上升到第二梯隊。在第二梯隊區縣中,潼南區比上年上升8位,現為第12位,主要原因是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費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的排名都大幅上升。巫溪縣上升12位,現為第25位,主要原因是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費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排名大幅上升。永川區下降11位,現為第22位,主要原因是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費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排名大幅下降。在第三梯隊區縣中,開州區排名降幅最大,下降5位,現為第31位,主要原因是其R&D經費支出與GDP比值排名下降較多。


圖2-25 各區縣2021年、2022年財力投入指數排序

圖2-26 各區縣財力投入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27 各區縣財力投入指數排名情況變化
(五)知識產出
2022年,全市知識產出指數達到72.25%,比上年提高8.65個百分點,30個區縣知識產出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高,17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28、圖2-29、圖2-30)。
根據全市知識產出指數排名,38個區縣知識產出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知識產出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2.25%的區縣,共有沙坪壩區、南岸區、北碚區、渝中區、渝北區、江北區、九龍坡區7個。
第二梯隊:知識產出指數位于30%~72.25%的區縣,共有江津區、巴南區、大渡口區、長壽區、璧山區、永川區、合川區、萬州區、榮昌區9個。
第三梯隊:知識產出指數低于30%的區縣,共有涪陵區、銅梁區、黔江區、潼南區、石柱縣、大足區、奉節縣、南川區等22個。
與上年相比,沙坪壩區、南岸區、北碚區、渝中區、渝北區、江北區和九龍坡區7個區知識產出水平仍位列第一梯隊。涪陵區由第二梯隊下降至第三梯隊。在第二梯隊區縣中,大渡口區比上年下降2位,現為第10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萬名R&D人員發表科技論文數排名下降。在第三梯隊區縣中,忠縣位次上升較多,上升4位,現為第30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萬名R&D人員發表科技論文數、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和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均有所上升。酉陽縣、云陽縣與上年相比分別下降14位、6位,排名第34位、38位,主要原因均在于其萬名R&D人員發表科技論文數排名大幅下降。


圖2-28 各區縣2021年、2022年知識產出指數排序

圖2-29 各區縣知識產出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30 各區縣知識產出指數排名情況變化
(六)效益產出
2022年,全市效益產出指數達到79.89%,比上年提高9.44個百分點,29個區縣效益產出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高,13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31、圖2-32、圖2-33)。
根據全市效益產出指數排名,38個區縣效益產出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效益產出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9.89%的區縣,共有大渡口區、沙坪壩區、渝北區、九龍坡區、北碚區、江北區、南岸區7個。
第二梯隊:效益產出指數位于30%~79.89%的區縣,共有巴南區、璧山區、綦江區、榮昌區、永川區、涪陵區等16個。
第三梯隊:效益產出指數低于30%的區縣,共有萬州區、黔江區、秀山縣、墊江縣、合川區、渝中區等15個。
與上年相比,大渡口區、沙坪壩區、渝北區、九龍坡區、北碚區、江北區、南岸區7個區效益產出水平仍位列第一梯隊。巴南區、璧山區由第一梯隊下降至第二梯隊。巴南區比上年下降2位,現為第8位,主要原因在于其技術合同成交額與GDP比值排名下降較多。璧山區比上年下降1位,現為第9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排名大幅下降。梁平區、石柱縣由第三梯隊躍升至第二梯隊。在第二梯隊區縣中,潼南區位次上升較多,上升4位,現為第17位,主要原因是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排名上升較多。在第三梯隊區縣中,豐都縣比上年下降8位,現為第36位,主要原因在于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名大幅下降。黔江區比上年上升7位,現為第25位,主要原因在于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名大幅上升。


圖2-31 各區縣2021年、2022年效益產出指數排序

圖2-32 各區縣效益產出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33 各區縣效益產出指數排名情況變化
(七)產業化水平
2022年,全市產業化水平指數為78.40%,比上年提高2.50個百分點,32個區縣產業化水平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高,17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34、圖2-35、圖2-36)。
根據全市產業化水平指數排名,38個區縣產業化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產業化水平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8.40%的區縣,共有銅梁區、榮昌區、璧山區、長壽區、北碚區、渝北區、永川區、巴南區、涪陵區、江津區、合川區、渝中區、大足區、南岸區、綦江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17個。
第二梯隊:產業化水平指數位于30%~78.40%的區縣,共有江北區、潼南區、黔江區、梁平區、萬州區等12個。
第三梯隊:產業化水平指數低于30%的區縣,共有巫溪縣、石柱縣、武隆區、奉節縣、城口縣等9個。
與上年相比,璧山區、北碚區、渝北區、銅梁區、榮昌區、永川區等12個區產業化水平排名仍位列第一梯隊。江北區由第一梯隊下降至第二梯隊,渝中區、大足區、綦江區、大渡口區、合川區由第二梯隊上升至第一梯隊。武隆區由第二梯隊下降至第三梯隊。在第二梯隊區縣中,江北區下降7位,現為第18位,主要原因在于其每萬家企業法人中高新技術企業數排名下降較多。在第三梯隊區縣中,城口縣上升4位,現為第34位,主要原因是其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排名上升幅度較大。武隆區下降7位,現為第32位,主要原因是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排名大幅下降。


圖2-34 各區縣2021年、2022年產業化水平指數排序

圖2-35 各區縣產業化水平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36 各區縣產業化水平指數排名情況變化
(八)產業化效益
2022年,全市產業化效益指數為69.18%,與上年相比下降2.07個百分點,19個區縣產業化效益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高,21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37、圖2-38、圖2-39)。
根據全市產業化效益指數排名,38個區縣產業化效益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產業化效益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9.18%的區縣,共有秀山縣、大渡口區、榮昌區、忠縣、墊江縣、涪陵區、永川區、長壽區、北碚區、沙坪壩區、潼南區、南岸區12個。
第二梯隊:產業化效益指數位于30%~69.18%的區縣,共有璧山區、江津區、九龍坡區、黔江區、江北區、大足區、渝中區、渝北區、萬州區、合川區、巴南區、銅梁區等22個。
第三梯隊:產業化效益指數低于30%的區縣,共有酉陽縣、彭水縣、城口縣、巫山縣4個。
與上年相比,北碚區、涪陵區、永川區、榮昌區、忠縣、大渡口區、長壽區、沙坪壩區、墊江縣9個區縣產業化效益水平仍位列第一梯隊。秀山縣、潼南區、南岸區由第二梯隊上升至第一梯隊。秀山縣上升26位,現為第1位,主要原因在于其高新技術企業勞動生產率和高新技術企業利潤率排名大幅提升。豐都縣由第三梯隊上升至第二梯隊。彭水縣和巫山縣由第二梯隊下降至第三梯隊。在第二梯隊區縣中,萬州區上升8位,現為第21位,主要原因在于其高新技術企業利潤率排名大幅上升。黔江區上升8位,現為第16位,主要原因在于其高新技術企業勞動生產率排名大幅上升。巴南區下降16位,現為第23位,主要原因在于其高新技術企業利潤率排名大幅下降。在第三梯隊區縣中,彭水縣和巫山縣均下降21位,分別排名第36位、38位,主要原因均在于其高新技術企業利潤率排名下降較多。


圖2-37 各區縣2021年、2022年產業化效益指數排序

圖2-38 各區縣產業化效益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39 各區縣產業化效益指數排名情況變化
(九)發展方式轉變
2022年,全市發展方式轉變指數為61.84%,比上年提高3.50個百分點,30個區縣發展方式轉變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高,21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40、圖2-41、圖2-42)。
根據全市發展方式轉變指數排名,38個區縣發展方式轉變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發展方式轉變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1.84%的區縣,共有涪陵區、長壽區、渝中區、江北區、九龍坡區、榮昌區、黔江區、梁平區、永川區、忠縣、璧山區等15個。
第二梯隊:發展方式轉變指數位于30%~61.84%的區縣,共有武隆區、大足區、墊江縣、巴南區、彭水縣、南川區、北碚區等22個。
第三梯隊:發展方式轉變指數低于30%的區縣,僅有巫溪縣1個。
與上年相比,涪陵區、九龍坡區、渝中區、長壽區、榮昌區、忠縣、江北區、黔江區、永川區、璧山區、梁平區和江津區等14個區縣發展方式轉變水平仍位列第一梯隊。潼南區由第二梯隊躍升至第一梯隊。武隆區、大足區、豐都縣、沙坪壩區、綦江區由第一梯隊下降至第二梯隊。潼南區上升7位,現為第14位,主要原因在于其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排名大幅上升。在第二梯隊區縣中,南川區、墊江縣分別上升6位、7位,分別排名第21位、18位,主要原因均在于其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排名大幅上升。沙坪壩區下降27位,現為第32位,綦江區下降15位,現為第27位,主要原因均在于其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排名下降較多。


圖2-40 各區縣2021年、2022年發展方式轉變指數排序

圖2-41 各區縣發展方式轉變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42 各區縣發展方式轉變指數排名情況變化
(十)環境改善
2022年,全市環境改善指數達到82.32%,比上年提高0.99個百分點,24個區縣環境改善指數有不同幅度的提高,10個區縣位次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見圖2-43、圖2-44、圖2-45)。
根據全市環境改善指數排名,38個區縣環境改善水平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環境改善指數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2.32%的區縣,共有大足區、永川區、云陽縣、渝北區、九龍坡區、銅梁區、巴南區、沙坪壩區等18個。
第二梯隊:環境改善指數位于30%~82.32%的區縣,共有巫溪縣、墊江縣、涪陵區、武隆區、彭水縣、忠縣、秀山縣等20個。
第三梯隊:暫無環境改善指數低于30%的區縣。
與上年相比,大足區、永川區、云陽縣、渝北區、九龍坡區、銅梁區、巴南區、沙坪壩區、江北區、南岸區等17個區縣環境改善水平仍位列第一梯隊。城口縣由第二梯隊躍升至第一梯隊。潼南區由第一梯隊下降至第二梯隊。在第一梯隊區縣中,城口縣位次上升較多,上升19位,現為第18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萬元主營業務收入能耗排名大幅上升。北碚區下降14位,現為第16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萬元主營業務收入能耗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排名下降較多。在第二梯隊區縣中,秀山縣上升3位,現為第25位,主要原因在于其萬元主營業務收入能耗排名上升。潼南區和開州區與上年相比,分別下降8位和5位,分別排名第26位、29位,主要原因均在于其萬元主營業務收入能耗排名下降。


圖2-43 各區縣2021年、2022年環境改善指數排序

圖2-44 各區縣環境改善指數提高百分點排序

圖2-45 各區縣環境改善指數排名情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