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西方對康養的主要認識
一、中西方對健康的主要認識
“健康”是一個合成的雙音節詞組,這兩個字有不同的起源,含義也有較大的差別。“健”字,主要指形體健壯、強盛。“康”字,主要指內心坦蕩、寧靜。中西方對健康的認識可以從中西醫對健康的不同理解上加以闡釋。
(一)中西醫對健康狀態的評判標準不同
中醫與西醫在健康問題上的評判標準是不同的。中醫的健康標準主要是個人的判斷,是“精、氣、神”的充足。所謂“生之本,本于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中醫認為健康的第一標準是人體的精氣旺盛,精神健旺,而不依賴于“客觀指標”。現今,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高,定期檢查身體情況的意識逐漸加強,這對重大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各項檢查指標正常”的人突然病倒在其工作崗位上,或偶發“癌癥晚期”等情況。中醫學不重視檢查數值是否正常,并不意味著不重視預防疾病;相反,中醫學的健康觀念是要人們時時刻刻關注健康狀況,是“全天候”的“動態自我觀測”。中醫認為“六淫[19]、七情[20]”皆可致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因此,人體必須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心安不懼,不妄作勞,使形與神俱,正氣存內。一旦六淫七情為患,“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將失去健康,并且是“邪氣[21]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時就需要調理治療,以便重新恢復“以平為期”“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西醫認為,人體的健康狀況需要通過具體的數據來加以說明和衡量,即各項身體檢查指標正常,或者大致在正常范圍內。
(二)中西醫對健康監測的認識重點不同
中醫對健康監測的側重點在長期的動態監測之中,注重狀態轉換的“狀態健康觀”,而不是依賴不出現病理和病灶的“形態健康觀”。中醫的“狀態健康觀”強調,主動權掌握在每一個人手里,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我檢測”,時刻提醒自己注意保持健康狀態,把“精、氣、神”養好。一旦出現“精、氣、神”不足,或者“升降出入”失常的情況,就需要自我調整;自我調整無效的時候,就需要找中醫幫忙,以便恢復自己的健康狀態。因此,中醫對健康監測的關鍵在于“扶正祛邪”。西醫對健康監測強調對病灶和病理的監測,瞄準病灶即瞄準射擊靶點,即可進行手術治療,或者進行拮抗(一種物質被另一種物質所阻抑的現象)作用,阻斷受體,或者補充缺乏的物質元素,大多是“拯救與被拯救”的預防與急救措施。
(三)中西醫對健康理解的底層邏輯不同
中西醫對健康有不同的理解,根本原因在于兩者對健康理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各有不同,認知上的不同導致行為、處理方式的不同。具體而言,中醫主張生成論,西醫依靠構成論。一方面,主張生成論的中醫認為,生命的生理狀況、病理變化,一刻也離不開周圍環境,強調把人體放在天地之間,認為人和萬物是一個整體,并且特別注重精神與形體的統一。中醫診治疾病格外重視人的生存狀態和周圍環境,認為“精、氣、神”是健康的標志。另一方面,依靠構成論的西醫是從人體現有結構出發,來認識人的生理功能和疾病改變,認為各個系統、器官、組織、細胞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生理變化和病理過程。治療疾病、維護健康,離不開維護結構、改造結構,借用的主要是手術和化學合成的藥物。
中醫擅長“內病外治”,主張“內外相關”,外邪可以傷內,外病可以內傳,內病可以外顯,內病可以在體表診斷,也可以在體表治療,外治可以內效。因為生成論認為內外相關,表里如一。人體內在的臟腑,可以通過經絡氣血陰陽[22],與體表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緊密聯系在一起,治其外,而應于內。西醫用藥多是單靶點,各類化學藥品分別被研制出來,有著單一的代謝途徑,需要定性、定量地表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