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
- 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以重慶市長壽區為例
- 張呂
- 8758字
- 2024-11-26 16:31:27
第一節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概念
本節將深入探討高質量發展及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其中,高質量發展注重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而農業高質量發展則在此基礎上,專注于提升農業生產力、優化農產品結構,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繁榮。
一、高質量發展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新表述,同時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此時我國的相關研究還停留在探索階段和豐富階段。早前,國外學者已對高質量發展提出定義。Montfort(2013)和Alberto等(2010)將“高質量發展”定義為強勁、穩定、可持續、提高生產率并帶來社會滿意的結果,如提高生活水平,特別是在減少貧困方面。之后,我國學者也提出了對“高質量發展”概念的看法。立足于發展的狀態和結果,王鋒等(2023)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基于減少生產要素的投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強調社會效益。余泳澤等(2021)認為,高質量發展是要打造一個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率的產業體系,集實體經濟、科技等各種資源于一體,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節奏。金碚(2018)認為,高質量發展應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需求為核心,通過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結構和狀態來實現。這一理念以新發展觀為指導,注重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旨在全面提升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質量。趙劍波等(2019)從產業角度對高質量發展下定義,提出高質量發展是指壯大產業的發展規模、優化產業的內外部結構、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的質量效益。從理論出發,部分學者認為,高質量發展源于馬克思主義。呂守軍等(2019)認為,高質量發展應圍繞“使用價值”這一核心,通過持續改進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體的整體價值,為人民構建更優質、更美好的生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這種發展應確保社會中的每個群體都能獲得全面的發展機會,從而與新發展理念達成統一。高培勇等(2019)認為,高質量發展是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要求,是產業發展周期的一種狀態,由人力資源、社會制度提供發展動力,目的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實現經濟發展的規模報酬。雖然學者們沒有對高質量發展形成統一的定義,但也基本形成了統一的認識。學者們普遍認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這不僅需要在宏觀層面上協調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方面的發展,還需要在微觀層面上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人們不斷升級和多樣化的需求。
二、農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學術界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挑戰及優化策略從不同視角進行了深入分析,對該主題的理論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者們結合新發展理念來闡釋高質量發展的含義,更加突出了新發展理念下的新要求,也進一步揭示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具體而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容特點可以依據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來理解。其中,創新是推動其發展的核心動力,協調是其穩健發展的內在需求,綠色是其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開放是其全面進步的重要趨勢,而共享則體現了全體成員共同發展的本質。
創新是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農業科技進步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致力于實現從農業生產到技術的根本轉變,提升農業創新基礎、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率,通過對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促進農業增值,進而助推農業實現高質量、快速發展。協調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內在協調體現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程度,既要求產業結構的協調優化,也要求改進糧食結構、鞏固農業功能,以助力農業實現高質量、快速發展。綠色是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過程的必然要求。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強調綠色發展,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強化農業環境保護。因此,要將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以促進農業實現高質量、快速發展。開放是農業高質量發展順應時代趨勢的必然選擇。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應對全球資源流通和升級的挑戰,要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更加優化農業的外貿水平和投資結構。共享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農業高質量發展以農民為中心,致力于提高農民收入和支持農民維護權益及基本保障,通過信息技術共享、利益共享等機制,鞏固提升農業發展能力和水平,確保農民共享農業發展成果。
農業不僅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需且有價值的產品,還支撐著其他部門的生產活動,它貫穿著農業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并與社會人文緊密相連。作為一個由資源、環境等多個要素相互耦合和協調發展的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在長期作用下推動了農業的顯著進步。隨著農業發展到一定水平,農業高質量發展成了新的追求。在這一階段,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持續提高,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為滿足這些需求,農業生產必須經歷效率與動力的深刻變革,持續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以提高生產效率、確保生態穩定、維護良好環境、保障產品質量,并實現產能的持續增長。同時,農業高質量發展還意味著三產(農業、工業、服務業)融合將達到新的高度,形成更加緊密和高效的產業鏈條。這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提升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加豐富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綜上所述,本書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定義概括為秉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的新發展理念,強調質量的首要地位,并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線。這一理念要求有效統一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結構協調、農業環境綠色化、農業發展開放化、農業成果共享化等多個方面。在此過程中,注重質量提升、效率改進和動力變革,旨在提高農民的生活滿意度,并不斷滿足人們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這種發展方式將推動農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第二節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
本節分析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五個:①較高的市場化、品牌化水平;②較高的特產化、融合化水平;③較高的精確化、智能化水平;④較高的生態化、綠色化水平;⑤較高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
一、較高的市場化、品牌化水平
農業的首要任務是供應農產品,因此高質量發展必須優先保證所產出的農產品具有高品質。為了響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不斷增長的需要,尤其是農產品消費日益小型化、特產化、精致化和功能化的趨勢,我們必須緊密跟隨市場需求的變化來組織并規劃生產。在確保完成國家糧食安全和口糧自給等核心任務的基礎上,農業高質量發展應進一步聚焦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打造知名品牌。這需要我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全面引入市場化軌道,并著重利用市場需求來推動農業產業的轉型和升級產品功能,不斷提高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包裝水準、產品形象、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營銷能力。這樣的策略,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能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
二、較高的特產化、融合化水平
農業高質量發展應當順應產業發展規律及產業之間相互融合滲透的趨勢,采取“以特取勝”“以特增值”的策略來推動產業實現高效益發展。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應避免盲目追求規模或千篇一律的做法,而是要充分考慮并利用各地農村的資源優勢和區位特點;結合當地的自然風貌、田園景觀、傳統工藝和鄉土文化等獨特元素,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發展具有差異化的特色產品和特色產業,從而培育出競爭優勢。為了全面提升農業的特產化水平,相關部門需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促進農業與生態、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這將有助于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擴大與農業相關的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農村的新興產業和新業態。通過這些舉措,農業的多功能性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從而為農民提供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總的來說,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動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全面發展和繁榮。
三、較高的精確化、智能化水平
高水平的物質裝備條件以及科技賦能與知識增效已經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科技的迅猛發展,農業數字技術、智能生產管理以及精準質量溯源等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21世紀以來,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級,智慧農業等創新技術已經成功運用到我國農業機械(以下簡稱“農機”)裝備,遙感、遙測、遙控等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也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我國需要研發更好的物質裝備和創新更先進的技術,大力發展精確農業、智慧農業,將打造未來農場和未來鄉村作為未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通過上述努力,農業生產差異化、產品多元化與機械作業精確化的有機統一將成為現實,將構建起立體式、科學化的數字農業與數字鄉村發展格局。這不僅會對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帶來積極影響,農民的生活也將更加美好,鄉村也會更加繁榮,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較高的生態化、綠色化水平
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綠色轉型的大背景下,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僅是農業農村的寶貴財富,更是其持續發展的核心優勢。因此,農業高質量發展應以綠色發展為基礎,更加注重低碳循環發展的實踐,以確保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為此,我國需要嚴格執行環境準入標準,加大生產過程的監管力度,并明確落實相關主體責任。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我國必須統籌規劃并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小流域綜合治理、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秸稈的綜合利用與還田、深松整地、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的試點示范以及保護性耕作等。通過這些措施的有效整合與實施,我國能夠確保資源的集中利用和力量匯聚,從而持續增加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農產品的生態化轉型和鄉村生態資源的產品化進程。此外,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為此,我國需要顯著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并通過集成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綠色農業技術和產品,不斷優化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和品質,這將有助于提升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同時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這些努力將共同提升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未來的繁榮奠定堅實基礎。
五、較高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
農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依賴于具備高素質的農民。鑒于當前農業從業者普遍呈現的高齡化與女性化趨勢,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提升其文化素養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進而構建一支既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農業經營者隊伍。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規模化、法人化的經營模式將逐漸成為主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又稱“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發揮重要的組織作用,引領農業生產向現代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小農戶也將通過接受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與現代農業體系實現更加緊密的結合。隨著土地、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的集約化投入,農業的專業化水平將得到持續提升。這不僅有助于我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還將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和保障。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大力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還為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主要矛盾。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對發展形成了新的認識和判斷,即物質文化產品的供給應更加注重質量,而不只是數量。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不僅局限于經濟領域,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正堅定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為了深入理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并總結其發展內涵,我們需要系統地梳理關于高質量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認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并為未來的政策制定及實踐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一、國內研究現狀
(一)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
柯炳生(2018)認為,農業發展質量主要包含產品質量、生態質量、結構質量等方面,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目標就是要實現產品好(產品品質好、產品安全性好)、生態好(解決過度墾殖問題、過度投入問題、農業廢棄物處理問題)、結構好(產品結構好、區域結構好、要素結構好、組織結構好、貿易結構好),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就是實現農業的全面現代化和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辛嶺等(2019)分析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并從發展狀態(綠色)、產品供給(提質增效)、生產模式(規模化)、發展布局(多元化)四個層面構建了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武甲斐(2019)在明晰太原市農業區位條件的基礎上構建了農業投入與產出指標來評價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許世衛(2019)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目標選擇,它體現了新階段各地區在推動農業生產高效化、施策管理科學化以及服務拓展精準化方面的重要本質和要求。夏青(2019)認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也絕不是對現有發展路徑的小修小補,應該是推動農業來一場質量革命。許世衛(2019)指出,農業高質量發展應以綠色、低碳為內涵,是當代農業的本質體現。程士國、普友少和朱冬青(2020)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技術進步、制度變遷和經濟績效三者良性互動。汪曉文、李明和胡云龍(2020)認為,新時代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須以產業融合為引領,以綠色發展為底色,以市場導向為方向,以開放合作為推力,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多措并舉整體推進。由此可見,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因素綜合發力。
(二)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困境的研究
盡管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這一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現實困境,這些困境主要涉及農業本身、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對于農業本身而言,其長期受到傳統發展觀念和發展歷史的制約。薛紅(2018)指出,農業產業化存在小規模經營、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以及市場質量監管力度不夠大等問題。李春頂(2019)也認為,我國農業生產一直存在“小而散”的落后現象,導致中低端農產品過剩,而中高端農產品供給不足。此外,杜國明(2020)等人還指出農業經營方式存在粗放且單一、農業生產模式老舊以及農業生產效率偏低等問題。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潘建成(2018)認為,我國農村產業發展面臨著產業融合問題,這制約了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他指出,面對中高檔農產品、綠色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傳統的經營管理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市場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鐘鈺(2018)指出,我國的農業資源要素被過度開發以及對農業投資增長不明顯等問題都會對農業高質量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礙。王忠海(2018)則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要解決好“量”和“質”的均衡問題。在生態環境方面,翟正國(2021)認為,農業經濟發展的穩定與否不僅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民生活質量的高低,還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能否得以解決。劉文靜和付傳雄(2022)認為,我國農村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因素,特別集中在科技、勞動力、土地、生態等方面;若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我國農村地區就應當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這也是緩解資源壓力,實現環境友好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樊祖洪等(2022)以典型的喀斯特生態脆弱區貴州省為例,基于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發展數據,構建了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表明,我國農業地區應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優化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高水平協調發展。韓曉佳等(2021)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視角,嘗試測度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潛力,發現生態脆弱區抗干擾能力較弱,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潛力受服務價值與資源開發過程影響。綜上所述,在新發展階段,農業經濟發展要向生態經濟方向轉型升級,科學、有效地滿足農村區域內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需求,通過經濟的高水平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則更加注重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模式,能夠有效增強區域生態化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推動農村地區三次產業深度融合。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保障我國農業的安全與穩定,推動我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提質增效。
(三)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的研究
寇建平(2018)提出,要嚴控生產地的環境質量、將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的標準化、加強農業生產后廢棄物的回收以及綜合化利用,著力在生產、經營、監督和服務指導等方面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高質量快速發展。姜松和喻卓(2019)指出,農業價值鏈是信息、技術、產品、資金等要素相互協同提升的綜合體,實現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重塑農業價值鏈,農業生產要素、優勢資源、先進技術的介入可以顯著提升高附加值和農業發展效益,形成品牌效應并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劉明月和汪三貴(2020)認為,脫貧攻堅中的產業扶貧重在發展特色產業,而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重在高質量、高品質發展,關注長期高質量發展;產業興旺是產業扶貧的升級版,相關部門要借助現代農業的發展來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產業鏈來實現產業升級,豐富農戶增收渠道,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蘆千文(2020)指出,“十四五”時期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關注關鍵性、基礎性、引領性領域的發展,要切實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突出重點產業聚焦、產業集群成鏈,培育新業態、發展新模式、拓展新功能,發展以“互聯網+農業”為代表的智慧農業、以“文化+農業”為代表的農業文創產業、以“旅游+農業”為代表的農業觀光休閑產業、以“健康+農業”為代表的康養農業。王興國和曲海燕(2020)指出,區別于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加要素投入的傳統農業發展路徑,科技創新將信息、技術、知識等要素應用于農業生產全產業鏈,通過質量、效益、綠色導向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想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其關鍵就在于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總的來看,由于農業高質量發展于黨的十九大被首次提出后,與其相關的研究才逐漸展開,相關文獻不是太多。現有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特點、發展困境、實施路徑等方面,研究視角豐富多樣,但是也存在整體研究相對薄弱、研究視角有待拓展、理論深度有待深化等不足。“農業高質量發展”這一概念尚未有明確的界定,學者們僅從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對其進行了初步的定義。這表明,未來對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我們仍需要深入探討其內涵,以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這一概念。此外,農業高質量發展與具體某地相結合來進行研究的文獻也不多,這也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可能。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在研究相關問題時,通常不直接使用“農業高質量發展”這一表述,而是主要圍繞“agricultural theory”(農業理論)、“farmers angle”(農民視角)以及“agri-food safety”(農產品安全)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盡管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其研究的目的和內涵大體上是一致的。總體來看,國外學者對這些議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基礎相關理論研究方面,卡馬耶夫(1977)在《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一書中對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他指出,經濟增長不僅關乎各種資源和因素在創造產品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不只是產量的增加,其質量方面也同樣重要。因此,在經濟增長的內涵中,除了包括生產資源的增加和產出量的提升外,還應包括生產資料利用率的提高、產品質量的改善以及消費品消費效應的提升等方面。關于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卡馬耶夫認為,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經濟發展則是經濟增長的結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完全分開的關系狀況已經發生了改變。在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中,兩者逐漸趨于融合,相互依存,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
從生產力和標準化的角度來看,技術因素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越來越顯著。21世紀以來,國外在農業技術和農業相關領域的理論和成果不斷涌現。Mwangi和Kariuki(2015)強調,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顯著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從而保障糧食安全并促進農業的整體發展。Mwalupaso(2019)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利用可持續農業技術可以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其以撒哈拉南部非洲的稻米為例,新技術的引入使得生產效率提高了17%,同時降低了4.8%的農業廢料,從而顯著改善了農業的可持續生產率。這些研究成果表明,技術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國外眾多學者深入探討了提高農業生產率、產業結構升級與提升農民素質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就此進行了重要性及方法的探索。舒爾茨(1990)強調,通過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資本的投入力度,可以有效提升農民的素質、技能和技術水平,進而推動農業增產、增效,并助力農業從傳統型向現代化的順利轉型。Paltasingh和Goyari(2018)以印度稻米栽培為例,運用內生轉換回歸模型進行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現象:農民的知識水平受限不僅會對稻米的品種選擇產生不利影響,還會對最終產量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應。這一發現與舒爾茨的假設不謀而合,進一步印證了提升農民素質在農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在生產力提升、農民素質提高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農業實踐中不斷完善應用。這些研究顯著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狀況和農業生態環境,進而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增強了農業的競爭力。為了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我們可以從國外先進的農產品生產標準中汲取經驗。總體而言,國外學者在質量興農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并在某些領域形成了較為成熟和細化的理論體系。例如,有關農產品質量管理、農產品質量追溯以及農業生產力的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國外學者對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認識仍局限于質量興農的狹小范疇內,缺乏系統性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需要更加全面地探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