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文化資源的特點

從文化資源的概念可以看出,與自然資源相比較,文化資源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所創造的,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

(一)自然性與文化性

文化資源的核心是文化,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忽視文化資源與自然環境的適應性,也就是其自然性。許多具備自然屬性的資源成為了文化資源的載體,人類在其基礎上開發利用,因為有了人類活動創造的痕跡,其最終成為了帶有文化屬性的文化資源。因此,文化性是文化資源的本質屬性,正是由于文化性的存在,文化資源才成為區別于其他資源的特殊資源。

[資料鏈接]

香云紗染整技藝即曬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為絲綢染色的一種工藝,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政府成功為“順德香云紗”申報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香云紗,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手工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于它制作工藝獨特,數量稀少,制作時間長,要求的技藝精湛,具有穿著滑爽、涼快、除菌、驅蟲、對皮膚具有保健作用等特點,過去被稱為軟黃金,只有朱門大戶人家才能享用。其實際上是薯蕷科的薯莨汁液泡過的小提花綢,和廣東順德、南海、三水等地特有的沒有被污染過的河泥(俗稱“過河泥”)發生化學作用的產物。薯莨汁液主要成分為易于氧化變性產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質,和“過河泥”的高價鐵離子發生化學反應后產生黑色沉淀物,凝結在制作綢緞的表面。香云紗正面黑色,反面黃褐色。一匹香云紗從開始制作到投入使用,耗時近一年。漫長的生產周期往往使許多想要生產香云紗制品的品牌與廠家望而卻步。香云紗備受青睞還源于它的稀有,目前全世界只有廣東佛山地區能生產,產能極低,純手工制作,靠天吃飯。用就地取材的野生植物加上陽光、河泥幾十次來來回回折騰才能出布,這樣的染色工藝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資料來源:佚名.《發現非遺之美》:香云紗[EB/OL].(2020-05-22)[2023-05-30].https://www.sohu.com/a/396872941_100302947。

我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明顯依賴于其生存的自然環境,因此,為了保護這類資源,我們也應加大對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保護。文化資源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相輔相成,我們只有同時利用好其兩種屬性,才能實現對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開發。

(二)再生性與不可再生性

準確理解文化資源的再生性與不可再生性,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文化資源的特點,這對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再生性

文化資源的再生性指的是文化資源可以被重新生產出來并反復利用,也就是說文化資源可以再造和創新。不同于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利用一般是消耗性的,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都是不可再生的,這決定了自然資源的稀缺性與消耗性。而文化資源則不同,許多文化資源如民俗等都可以反復被利用。這種再生性使文化資源在文化產業中不斷發揮作用,創造價值。文化價值是文化資源的存在基礎,精神內容是文化價值的來源,物質載體是精神內容得以呈現的中介。隨著文化資源得以呈現的物質載體的損耗,精神內容的物質存在基礎會受到威脅,文化資源也就存在消亡的危險。再生可以原真地復制出精神內容,重新復原精神內容與物質載體。物質文化資源的再生,關鍵在于這種物質載體的重建和復制能否得到認同。而重建的物質載體能否獲得認同,關鍵在于再次將原本的精神內容完好地重新植入物質載體,使得內在的精神內容和外在的物質載體,能夠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再生性是某一文化資源損耗后,可以被再次生產出來的可能性。

[資料鏈接]

華沙這座世界名城,始建于公元13世紀,是維斯瓦河渡口上的一個中世紀建筑風格的市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古城華沙被夷為平地,全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毀,富麗堂皇的古典建筑蕩然無存,到處是殘垣斷壁,一片焦土。有西方人士曾經斷言:“華沙不會重現在人間,至少100年內是沒有希望的。”

戰爭一結束,波蘭人民就著手重建華沙古城。蘇聯政府主張建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模式的新華沙。而許多華沙居民聚集在市政府前議論紛紛,華沙大學的師生們把戰前畫的老城市圖紙拿出來展覽,人們逐漸形成了一致的意見,要恢復華沙原有古城的風貌,并最終迫使政府改變了原來的決定。恢復華沙古城的消息傳開后,流浪在國外的波蘭人一下子歸來了30萬。波蘭政府順應了人民的要求,組織他們投身重建華沙的勞動中。整個波蘭掀起高漲的愛國熱潮,人民的家園得到重建,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著名的“華沙速度”。重建的華沙不僅保持了中世紀古城的風貌,而且興建了新市區,超過了戰前的規模和水平。在重建過程中,保護和修復歷史古跡的工作受到格外重視,戰前市內900多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幾乎都進行了修復和整飾,昔日的宮殿、教堂、城堡等顯得更加巍峨壯觀。1953年7月22日,華沙市舉行了隆重的移交儀式。1963年,整個工程竣工。古城每座建筑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來的建筑風格,而其內部結構和設施則是按照現代化建筑技術進行改建的。華沙古城作為特例于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王晨,王媛.文化資源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2.不可再生性

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指的是一些珍貴、脆弱、不可修復的文化資源,一旦消失或者遭受破壞將不復存在的特性。當今社會,人們由于更關注文化資源帶來的經濟利益,往往會忽視了文化資源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在文化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有些人忽視了對文化資源的保護,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破壞,一些文化資源因此可能會消失,而其中有些資源是永遠無法復原的。還有一些文化資源,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失去了其使用的價值,從而逐漸消亡了。

[資料鏈接]

1260年,忽必烈將創制統一文字的任務交給了國師八思巴,八思巴在西藏苦思冥想了八年,終于帶著八思巴文回到大蒙古國。忽必烈要求用八思巴文“譯寫一切文字”,包括蒙文、漢文、藏文等。八思巴文書寫與蒙文一致,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按音節劃分。蒙古人當時已使用回鶻文多年,不愿學習難以辨認的八思巴文;習慣了使用漢字的漢人更是看不懂也讀不出;藏族人習慣橫寫,讀八思巴文覺得非常別扭,因此八思巴文的推廣遇到了很大困難。八思巴文于1269年開始使用,但兩年過去,還是沒有多少人掌握,于是忽必烈于1271年下詔要求百官百日內學會八思巴文,官小的學會了可以升官,沒官的學會了給官,不識字的學會了可以終身免除烏拉徭役。即使這樣,被尊為“元國字”的八思巴文也始終沒能在民間推廣。

八思巴文最初稱為“蒙古新字”,不久改稱“蒙古字”。現在國內外學術界通用兩種名稱,一種是按創制者命名,稱作“八思巴文(字)”;另一種是按字母形狀特征命名,稱作“方體字”。作為官方文字,八思巴文一共使用了一百多年,元朝滅亡后,中原立即廢止了八思巴文,北元繼續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八思巴文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只在蒙古族房屋的門框上以變形文字的形式偶然可見,主人也并不知道它的含義,只是起到裝飾作用。

資料來源:佚名.八思巴文是怎樣產生,又是怎樣消亡呢?[EB/OL].(2018-11-15)[2023-05-30].https://www.sohu.com/a/275703612_100012543。

(三)整體性和地域性

1.整體性

文化資源作為人類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各類文化的總和,其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文化資源的整體性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建筑風貌的整體性、自然背景的整體性、社會活動的整體性。

例如,城市、街道和居民區的格局都具有整體性,不是單個建筑物可以表達的。歷史文化遺跡也有特定的自然背景作為襯托,通常表現為一種整體的景觀。民俗文化資源,是由民族建筑、民族服飾、民族習俗、民族歌舞等綜合要素構成的,破壞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有損民俗文化資源品相的整體性。因此,人們在開發文化資源時,只有樹立整體性的觀念,才能更好地實現對文化資源內涵的充分表達。

[資料鏈接]

西遞村、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國東部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西遞村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它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

西遞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多年的歷史,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個村落呈船形,四面環山,兩條溪流穿村而過,村中街巷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整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街巷兩旁的古建筑淡雅樸素,錯落有致。西遞村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云軒、膺福堂等,都堪稱徽派古民居建筑藝術之典范。

宏村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原為汪姓人家聚居之地,綿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云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因此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認為,西遞、宏村這兩個傳統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那些在20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筑和裝飾物,以及供水系統完備的民居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

資料來源:佚名.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EB/OL].(2006-03-29)[2023-05-30].http://www.gov.cn/test/2006-03/29/content_239263.htm。

2.地域性

文化資源的形成,離不開創造文化資源的人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不同區域和民族的審美標準和情趣,除了普遍性的一面,通常還表現出巨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文化資源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以城市形象塑造為例,城市文化作為一個城市形象的靈魂,是解決“千城一面”問題,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的根本所在。

(四)傳承性和穩定性

1.傳承性

文化資源不同于自然資源的另一特點是傳承性。文化都具有傳承性,文化的傳承不是指文化傳播,而是指文化的延續和繼承,它是一種文化傳遞活動,它使文化具有了穩定性和連續性。文化經過人類創造后,會以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方式一代代傳遞下去,其中多數文化傳統在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擾下并不會中斷,也不會因為歷史的過程而消失。正因為文化具有傳承性,所以它作為一種資源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產生了積極的意義,可以給社會提供很多有益的東西,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文化傳承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歸納起來講,主要有物質的方式、精神的方式和行為的方式。

文化資源的傳承性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文化的全盤接受,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發生改變。因此,對于文化資源的傳承也應辯證地看待,有些文化資源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和環境,就應該適時地改變,融入一些新的元素或者載體,進行適度的創新。

2.穩定性

文化資源的穩定性是指文化資源在積累傳承的過程中會保持其屬性的一致性。文化作為客觀存在,是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是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發展歷程的觀念形態,深深地刻印在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一旦形成,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吳圣剛.文化資源及其特征[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11-12.比如我國的歲時節日民俗資源,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等節日歷經了上千年的演進,至今依然被我國人民所繼承和發揚。盡管這些民俗文化在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其內在的本質沒有改變,如清明節的主題是掃墓祭奠祖先,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中秋節是團圓的象征,等等。

[資料鏈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于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歷史傳承中。

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后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于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資料來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端午節/10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亳州市| 郑州市| 怀安县| 英德市| 台安县| 且末县| 青冈县| 宜丰县| 定边县| 岳普湖县| 射阳县| 青阳县| 理塘县| 行唐县| 威海市| 明溪县| 罗定市| 正镶白旗| 隆尧县| 昭觉县| 新营市| 镇康县| 广饶县| 连云港市| 特克斯县| 上犹县| 平凉市| 滨州市| 会宁县| 奉贤区| 兰考县| 合山市| 巍山| 芮城县| 湘阴县| 江陵县| 汾西县| 张家川| 镇远县|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