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資源概論
- 趙易 沈概 楊爍主編
- 13字
- 2024-12-02 15:56:28
第一節 文化資源的概念和特點
一、文化的界定
什么是文化?這是文化資源研究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關于文化的研究由來已久,但由于不同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各有差異。
(一)西方的界定
文化的英文為“culture”,含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或注意、留神等多種含義。最早把文化作為具有現代含義的專用術語使用的是英國的“人類學之父”愛德華·泰勒,他在1871年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將文化界定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指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的一員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合總體。”
1952年,美國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克洛依伯(Alfred Kroeber)和克萊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義批判分析》一書中,對164種文化的定義進行了分析,并將定義歸納為六類:①文化包含的內容;②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社會遺傳性;③文化專指有特色的生活方式;④文化主要是人的一種活動,包括人類為適應社會所做的種種努力;⑤文化作為抽象的價值體系,為特定的社會成員所共有;⑥文化的起源、存在和延續。
1959年,美國學者萊斯利·懷特從符號角度對文化做出了界定。1965年,法國社會心理學家A·莫爾在其《文化的社會進程》中指出,截至20世紀60年代,全世界文獻中存在的文化定義已達到250種。之后,俄羅斯學者克爾特曼在對文化定義做比較研究時宣布,已搜集到400多種文化定義。
(二)我國的界定
“文化”一詞,我國古已有之。從西漢開始,“文化”便作為一個正式詞匯出現在古籍中。如西漢《說苑·指武》中寫道,“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這里的“文化”與“武”并行提出,更多地被認為是一種社會治理的政治手段,其本義主張發揮文化的文治教化作用。在過去的數千年中,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它的主要功能是教化和娛樂。文化活動被認為是服務性、非生產性的,不直接創造經濟價值。
到了近現代,文化的內涵日趨復雜,對文化的理解也更加豐富。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們的技術)、社會的(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
2021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韓東屏在《文化究竟是什么?》一文中,將數以百計的文化定義經過歸類,最終劃出十類不同的文化定義,其中有九類都是將文化限定在人類的范圍之內,認為文化屬于人的某種東西,只有一類認為文化不是僅為人有的東西。這十類分別為:①將文化歸為人的欲望;②將文化歸為人的能力;③將文化歸結為人際關系;④將文化歸結為人的生活方式;⑤將文化歸結為人的活動;⑥將文化歸結為人的行為方式;⑦將文化歸為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因素;⑧將文化歸為人類活動的結果或曰人為之物;⑨將文化歸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水平;⑩將文化歸為所有物種都有的某種東西。韓東屏認為,恰當的文化定義應表述為:文化是人類創造力的果實。這個定義將文化限定在“人類創造力”的范圍內,由此可知文化僅為人類所有,只有人創造產出的東西,才是文化的體現,才是文化之物。
綜上所述,不同學科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國家的人對文化的定義都不盡相同。這些定義大致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含了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即“大文化”。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文化則是指除物質生產外的人類精神生產活動及其結果,主要表現為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準則、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內容,即“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