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網絡研究
- 成肖
- 5字
- 2024-12-10 09:13:16
2 文獻綜述
2.1 協同創新研究
2.1.1 協同創新內涵
Gloor(2006)將協同創新視為一個具有集體愿景、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借助網絡來分享信息、思路,從而實現共同目標。Serrano和Fischer(2007)從網絡視角來解讀協同創新,認為協同創新是涉及信息、技術、知識等資源互相交換和融合的復雜網絡系統,是一個從溝通、協調、合作及協同的過程。Persaud(2005)則指出,協同創新是科研工作者為了提升創新績效而加強在研發過程中的協調與合作,從微觀個體視角對協同創新進行內涵界定。另有學者從中觀組織視角來考察協同創新。例如,Ketchen等(2007)認為,協同創新是創新組織為了維持創新而推動專門技術、思想和知識等資源實現跨組織轉移與共享的過程。Soeparman等(2009)強調,協同創新是指組織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來提升組織創新績效的過程。
在國內研究中,胡恩華和劉洪(2007)強調外部環境的影響,認為協同創新是集群創新企業與集群外環境之間既相互競爭、制約,又相互協同、受益,通過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企業自身所無法實現的整體協同效應的過程。陳勁和陽銀娟(2012)從協同創新的過程視角來分析,認為協同創新是企業、政府、中介機構等組織為了實現科技創新而開展的組織互動模式,并指出協同創新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侯二秀和石晶(2015)將協同創新界定為:企業與中介機構及金融機構等組織相互合作,實現資源互補和效率的提升,創造價值的過程。范群林等(2014)從社會網絡角度指出,協同創新是在創新網絡化過程中,政、產、學、研四方基于彼此之間的信任,為實現共同目標而進行的合作。陳芳和眭紀剛(2015)指出,協同創新的實質是一個演化過程,是一個以某創新主體為主導、其他創新主體為輔的主要要素一體化的深度協作互動的價值創造和能力提升過程,具有系統性、開放性、動態性和主導性等特點。張藝等(2018)則從微觀、中觀及宏觀三個層次對協同創新的內涵進行界定與理解。微觀層面的協同創新是構筑協同創新系統的基礎和基本單元,它指的是創新組織科研團隊內部及相互之間形成的知識共享機制,通過多方位交流與多樣化協作來應對大科學時代的挑戰;中觀層面的協同創新指的是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等基本創新主體發揮各自資源優勢與創新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中介主體支持下,實現“1+1+1>3”的協同效應過程,是協同創新效應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宏觀層面的協同創新指的是知識創新體系與經濟體系之間緊密結合,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促使科技、教育與經濟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