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月黑風高,正是謀劃的好時機。臉隱在暗處的魯王靜靜的聽著心腹侍衛的匯報,等到侍衛匯報完之后,揮手就讓侍衛退了下去,沉默了一下,突然笑了,屋子里雖然點著燈,一溜的楠木雕花靠椅也坐了不少人,但這笑聲在顯得空曠寂寥的屋子里格外的突出,震的在場坐著的幾位親信大臣,后背發涼、汗毛豎起,魯王邊笑著邊拍著扶手,“老九倒是個厲害的,能讓陽平公主對他另眼相看,”思索般的摸了摸下巴,“不過老九容色出眾是天下皆知的,有個愛好漂亮事物的樂安郡主在身邊,難怪陽平公主能看重幾分。”
刑部尚書低頭思索了番,打開了場面,“王爺,微臣覺得陛下將陽平公主許配給顧二爺,肯定是在為康王鋪路,如今康王在軍營,據說是很得那些將士的心,而且前段時間又立了不少的功,只可惜,微臣想盡了法子,安插進去的人也接近不了康王殿下,而康王殿下身邊的那些人也是十分的機謹,是不是要想個法子呢,陛下可是召喚了康王殿下回朝,可是唯一能傍在殿下身邊南游的。”
魯王掃了一眼兵部尚書,他說的話雖然都是些廢話,可是說的也極在情在理的。敬宗帝醒過來之后,不顧身邊的人反對,執意要下江南,說是答應皇后的,要在臨死前滿足了皇后的心愿。如今南游的事情是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只待天氣暖和下來之后就出發。隨行的人員,除了宮里的太后、皇后之外,唯一能隨著的妃子就只有洛王生母、康王養母的李淑妃;皇子中,也只有康王隨扈,除了敬宗帝最為信任的幾個股肱大臣之外,還有就是同昌長公主、廣平候了,臉廣平候世子這次都沒有隨駕。
自從旨意下來之后,他也曾想過法子,也想隨行。要知道,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要是敬宗帝在途中出了什么事情的話,康王可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想到這里,他又極度的不甘心起來,以前有皇后嫡出的皇長子、皇三子在頭上壓著,雖然機會渺茫,他并沒有放棄過。同樣是皇帝的兒子,身上流著同樣的血液,也有機會擺在眼前,要他放棄,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甘心的。好不容易,嫡出的皇子出了意外,自己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又大大的加強了不少,他更加是無法放棄。成王雖然比自己年長幾個月,外祖家勢力不若,可那又如何?成王這個人志大才疏在朝中是出了名的,要不是有個好外家、岳家在旁邊幫襯著,他能跟自己相提并論嗎?他的聰慧才智,從小就是被太傅夸大的,就連父皇也曾經對自己點頭期許過。要是他的外家不敗落的話,他絕對能把成王踩的死死的。
至于其他的皇子,最開始的時候,他擔心過洛王,也擔心過康王,洛王、康王外祖家的勢力著實的不若,跟自己比起來,那是無法相比的。相對于康王,他更加看重的是洛王,洛王雖然從小是悶不吭聲,刻意保持平淡低調,可他始終覺得,洛王是個不簡單的角色,等到他后來自己辦事開始,他做的一樁樁事情,更讓他無法小瞧了去。可是,就算洛王再怎么天資卓絕、才華橫溢,可他不為父皇所喜,就算李淑妃能在皇后面前說上話,也管不了用。而為了防止洛王盤結勢力,父皇總是讓他做些復雜難弄的事情,做的不好,理所當然的是被批評,就算做的好,功勞也會落到其他人頭上,與自己沒有什么相干。
就算如此,還是有不少權貴想要結交洛王,洛王的外貌在大齊是出了名的,而且,父皇久久不給洛王指婚,說明其中還有關竅在里面。就在忐忑不安的時候,洛王正妃最終落到名不見經傳的區區五品的中書省左司郎中嫡女身上,隨之指定的側妃又是新任戶部尚書的嫡女。側妃的出身比正妃高,而且又是政見不同的兩個派系,這說明什么?父皇是從根本上斷絕他繼位的可能性。隨后康王正妃塵埃落定,他才知道,父皇心中中意的人選是康王。
康王,他從前是不看在眼里的,他的母親受寵,可是死得早,養母淑妃娘家勢力不弱,可是淑妃卻是個軟弱無能的,洛王又是個不受寵的。曾經他也一直以為成王才是自己最大的勢頭,畢竟皇后嫡出子沒了,在剩余的皇子中,成王是占了長,古話都說,“立嫡立長”,嫡出的不在了,理所當然的要里長子。不管是在民間還是在皇室中,成王繼承大位,也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可就是這樣,他才不甘心,自己不過小了他幾個月,論謀略、才干、手段、心機,成王又有哪一點能高過自己?
看著魯王明顯的沉思中,在場坐在的也都不好開口說話。等到收回思緒,看了看歸順公世子,也是他的大舅子,“舅兄,可有何對策?”
南疆國雖然不在了,原本的南疆皇室在南疆國原來的國王開門投降時,被敬宗帝封為世襲歸順公,盡管有京城派過去的人管理,但歸順公在南疆的勢力卻依然是無人能對抗的。如同政治常有的,歸順公世子也是早早的被邀請到了京城,學習大齊的文化禮儀,待日后再會南疆宣傳大齊的文化民俗。當然,這上面的話都是些客套話,至于實情,看著也明白其中的關竅。
歸順公世子好歹也做過太子,又是在**中長大的,計謀手段時不缺的,何況南疆國并沒有如同大齊這般重視禮儀之類的,他們更在乎的是能力,素來都是能者居之。做上太子之位,他也是經過一番血腥拼殺才登上的。
魯王一問,思索了一番,“在陛下南游之前,我們就要先做好準備,不管陛下在南游途中會發生些什么,在陛下回京之前,必須要將該做好的事情給解決了。如今正是個好機會,成王那邊是絕對不會放過著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的。”
“那康王?”刑部尚書沉吟了一下,帶了細微的不確定,“要是他手上有陛下親筆所寫的遺詔,那可是個大麻煩啊,康王殿下身后的勢力著實的不若,鎮國公手上的勢力,能與之抗衡的并沒有幾個。”
“鎮國公的勢力再大又如何?”歸順公世子對此一點的都不在意的說道,“只要王爺趁此將京城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將其他的幾股勢力收攏在一起,就算陛下回到了京城,那也是無事于補的,這九五之尊之位,就信手拈來了。想想當初的太宗皇帝,最終能得以成就大事,還不是因為手中的勢力支持嗎?太子又如何?最后還不是太宗皇帝的手下敗將!”
歸順公世子口中的太宗皇帝,正是開祖皇帝的嫡長子,還是原配所出,可他并不是太祖皇帝最寵愛的兒子,太祖皇帝寵愛繼后,連帶著繼后所出的嫡二子也是極得太祖皇帝的歡心,不顧朝中大臣反對,在建立大齊之后,執意的立了嫡二子為太子,并刻意的打壓可以說是打下半邊大齊江山的嫡長子。就算如此,嫡長子在朝中的威信仍舊是大大的勝過太子,太子在小人的挑唆之下,想要謀害太宗帝,最后反被太宗帝算計,因為太子算計太宗帝的手段太過毒辣,連繼后都不能為此求情,最后在所有人的聲討聲中,太子被廢,立了太宗。在太宗立為太子后不久,太祖就禪位了。
歸順公世子這話一出,讓魯王不由得振奮了起來,在歷代先主帝王中,他最為佩服的就是太宗帝了,如果不是他的話,就不會有大齊。太祖雖然是前朝勛貴,眼界謀略不一般,可是比起太宗皇帝來,要遜色的多,原因在于太祖帝太過癡情,終身都在癡戀著一位女子,這位女子就是后來的繼后。而太宗帝呢,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治國之上,大齊能有今日的繁榮,那都是太宗帝辛辛苦苦二十多年心血的累積。
魯王摸了摸精心打理的胡子,贊揚的點頭,“舅兄說的極是,這一次肯定是要做足萬全的準備才是,上次要不是父皇暈倒得太突然了,本王是肯定成事了。”
歸順公世子淡淡一笑,這些都是他所熟悉的,他也并沒有什么可得意,何況現在頭疼的是接下來的一些準備工作,這可無比要做到萬無一失才是,要是其中一個環節稍稍的露了差次,隨時都會影響到他們的大計。
這些話就算歸順公世子不說,在場的都是些人精,也知道自己該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紛紛的開口商討起來,務必要將計劃做到萬無一失才是。
這廂魯王在商議,那邊的成王也是不甘示弱,比起魯王的淡定,成王要顯得焦躁的多,他從小養尊處優,因為生母位份高、出手大方,手段又厲害,習慣了捧高踩低的宮里的人也不敢小瞧他去。后來嫡出的兄長沒了,他這個四皇子就是理所當然的長子,巴結的人也不少。娶了個能干的妻子,王府里的大小事物,從來都不用他去操心,自會有王妃打理好一切。他這個人雖然沒有什么主見,但又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能聽得見別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