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故宮
一
2017年2月18日,農歷正月二十二,是節氣中的“雨水”。那一天,北京城真的下了一場中雨,讓我驚異于節氣與氣象的精準吻合。我以為在早春二月(陽歷的二月),北方不會下雨,但雨在我以為不會下的時候下了,而且下得很果斷,很理直氣壯,這讓我深感詫異,心想這節氣的變換里,也深藏著奇跡。
雨落時,我剛好走到了弘義閣(太和殿西廡正中之閣),站立在廊檐下,看雨點實實在在地敲打在冰冷的臺基上,又通過臺基四周和螭首,變成無數條弧度相等的水線,帶著森然的回響,涌進臺基下的排水渠。那是一次陣容龐大的合唱,演員是宮殿里的一千多只螭首,平時它們守在臺基邊緣的望柱下,一言不發,一到雨時,就都活躍起來,眾聲喧嘩,讓人相信,龍(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這一物種,真的遇水而活。
據說光緒皇帝就喜歡欣賞龍頭噴水。下雨時,他常冒雨走到御花園東北角的一個亭子里[1],“下面池子里有個石龍頭,高懸著,后宮的雨水從這個龍頭噴瀉出來,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似的,轟轟作響,長時不斷,流入御河。”[2]這話,是曾跟隨慈禧太后八年的宮女榮子說的。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故宮(紫禁城)[3],就是一個發聲體、一個巨大的樂器。在不同的季節,故宮不僅色調不同,而且,聲音也不同。這樂器,與季節、氣象相合,風聲雨聲、簾卷樹聲,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樂,而且,從不凝固。因此,營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師,也是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