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閑話汪曾祺
  • 孫郁
  • 4032字
  • 2024-11-20 11:32:04

一 一個儒者

《邂逅集》,一九四九年十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汪曾祺,攝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

我認識汪曾祺先生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那時候做記者,有一年春節(jié)的時候,文藝部搞聯(lián)歡,把汪先生與陳建功、劉恒等人請來。我與汪先生是鄰居,那次上他家送請柬才開始與之交往。其后,偶有信件和電話聯(lián)系,直到他去世,時間不長,只有五年。

他去世的消息是我在報社連夜發(fā)出去的。那次經(jīng)歷給我深深的刺激,因為此前不久我們還見過面,談了些趣事。他還幫助一個退休的女作者,為其文約來幾篇評論文字,發(fā)在我編的版上。我很感動于他的悲憫之情,以及他對人的愛憐態(tài)度。只能用“真”來形容這個人,老一代的溫暖感,在他那里都有一些,可謂古風吧。那時候經(jīng)常接觸一些傲氣十足的作家,我得到的只是一些失望感??墒峭粝壬耆莿e樣的,在我看來,他是灰蒙蒙天底下一灣清泉,走到哪里,哪里的晦氣就消失了。

當時文壇吸引我的人只有張中行、孫犁和汪曾祺三人。孫先生無緣見面,汪先生和張先生給我的印象之深,則是永難忘記的。那時候人們說汪曾祺是個士大夫式的人物,我卻在他那里感到了一絲孤獨,是從他內(nèi)心流露的孤獨。我們談天的時候隨意而快慰,我感覺自己在這個老人面前很放松。他身上有迷人的東西在流溢著,聲音、神態(tài)都像林風眠的繪畫一樣透著東方的靜謐;對時弊的不時譏諷,都自然無偽,很有趣的。

他的住所在晚年變動了兩次。第一次是搬到蒲黃榆,我那時就住在附近;后來搬到虎坊橋,與邵燕祥先生很近,我也多次去過。他家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沒有奢華的裝裱,也見不到大量的藏書,可是很有味道。汪先生對來客很熱情,從沒有拒人千里的感覺。我見到他,像面對自己的父輩一樣隨意,覺得這是個很值得信任的人。直到我為他逝世十周年舉辦展覽的時候,內(nèi)心依然保留著對他的那份眷戀和敬意。我覺得他對漢語的貢獻,是我們這些后來者難以達到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壇如果沒有汪曾祺的存在,將大為遜色。我在他那里讀出了廢名、沈從文以來的文學傳統(tǒng)。漢語的個體感覺在他那里精妙地呈現(xiàn)著。那時候的青年喜歡創(chuàng)新,可是他們的文體都有些生硬,讓人覺得不那么自在。汪先生的作品不是這樣,一讀就覺出很中國的樣子;而且那么成熟,簡直是我們軀體的一部分。我也正是通過他的小說,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以來文化遺失部分的復蘇。

汪曾祺的人緣好,像他的文字一樣被許多人喜愛。他好像沒有等級觀念,與人相處很隨和。他的身上有種溫潤的東西,我們從中能呼吸到南國的柔風。沈從文的清秀,廢名的古樸,在他那里都有些。重要的是他的文字后有著歐美文學的悲涼的況味,這是一般作家所沒有的。較之于他的文學前輩,他似乎更好地處理了文學個人化問題。當人們還在討論人道主義與異化的問題時,他已無聲地回答了諸多的難題。而且,就精神的色彩而言,他總要比別人多一些什么。

關(guān)于汪曾祺的生平,已經(jīng)有多部作品介紹,研究者日見其多。我一直喜歡他的自述。在《自報家門》中,他寫道:

我是一九二〇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陰歷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是一個吉祥的日子。中國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日。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到了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這個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會忘記。

我的家庭是一個舊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習俗,都很舊。整所住宅,只有一處叫做“花廳”的三大間是明亮的,因為朝南的一溜大窗戶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紙。一直到我讀高中時,晚上有的屋里點的還是豆油燈。這在全城(除了鄉(xiāng)下)大概找不出幾家。[1]

汪曾祺談到自己的家譜多少還是有些自豪的。他的爺爺是清末的“拔貢”,自然有文墨;而父親則是地方的文人,琴棋書畫都會一些,士大夫的喜好也帶在身上。他很有感情地說:

我父親是我所知道的一個最聰明的人。多才多藝。他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他還練過中國的武術(shù)。他有一間畫室,為了用色準確,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畫,以“懶”出名。他的畫室里堆積了很多求畫人送來的宣紙,上面都貼了一個紅簽:“敬求法繪,賜呼××?!蔽业睦^母有時提醒:“這幾張紙,你該給人家畫畫了”,父親看看紅簽,說:“這人已經(jīng)死了?!泵糠甏呵锛讶眨鞖馇绾?,他就打開畫室作畫。我非常喜歡站在旁邊看他畫,對著宣紙端詳半天。先用筆桿的一頭或大拇指指甲在紙上劃幾道,決定布局,然后畫花頭、枝干、布葉、勾筋。畫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題字,蓋章,用摁釘釘在板壁上,再反復看看。他年輕時曾畫過工筆的菊花。能辨別、表現(xiàn)很多菊花品種。因為他是陰歷九月生的,在中國,習慣把九月叫做菊月,所以對菊花特別有感情。后來就放筆作寫意花卉了。他的畫,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處在一個小縣城里,未能浪游萬里,多睹大家真跡。又未曾學詩,題識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聲名傳得不遠。很可惜!他學過很多樂器,笙簫管笛、琵琶、古琴都會。[2]

應當說,他小時候的環(huán)境和古中國沒有什么區(qū)別,鄉(xiāng)村世界的禮俗、古風依舊。他晚年對民俗學的喜好,無疑和早期的記憶有關(guān)。在民間土生土長的東西,恰是中國文化不衰的因子。那些遺存一旦和現(xiàn)代的人文理念交融,就會產(chǎn)生不凡的氣象。汪曾祺在藝術(shù)上的成績,是受惠于鄉(xiāng)土社會的各類遺傳的。

汪曾祺的故鄉(xiāng)江蘇高郵,是個有古風的地方。他在為《高郵風物》寫序時,說家鄉(xiāng)的文化有兩個特點:一是多半和水有關(guān);二是許多景點都有浪漫主義特征。[3]那些神異的傳說和建筑、古老的詩文攪動在一起,成了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底色。他屬于典型的江南才子式的人物,故土的歷史遺跡,那么強地刻在軀體里。我們說鄉(xiāng)土文學在復蘇的過程中借鑒了舊時的記憶,是對的。

香港的舒非有一篇文章《汪曾祺側(cè)寫》,其中說:

(汪老)外表看來比實際年齡小。雖然雙鬢凝霜,但他那神采奕奕的眼睛和與眼睛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兩道濃眉,時時顯現(xiàn)出活力和睿智。正如詩人顧城所說:“北京作協(xié)開會,整個會場有一雙眼睛最聰明,那就是汪曾祺?!睋?jù)說這次赴美,頗有幾位中外女士贊汪老眼睛很亮,這是后來汪老得意地悄悄告訴在香港的好朋友董秀玉。

汪老中等身材,背微微有點兒駝。皮膚是健康的褐色,連手指也是,使人感覺不像長期伏案燈下,倒反而像經(jīng)常在戶外活動似的。

他說有次和友人在北京一家小茶館對飲,鄰桌有一老者默默注視他,末了對旁人說:“別看此人相貌平平,筆下功夫可不同凡響?!蓖粼饔X得奇怪,問何以得見?老頭兒答曰:“單憑執(zhí)盞的三根指頭就可看出!”

……

接觸之中,我覺得最有趣莫過于見到汪老“笑”:他把頭歪過一邊去,縮起脖子,一只手半掩著嘴,就這樣“偷偷地”笑。那模樣,直叫人想起京劇《西游記》里的美猴王,當捉弄整治豬八戒得逞之后,閃在一邊得意洋洋,樂不可支,愈想愈開心。[4]

見過汪曾祺的人,多少都有類似的感覺,但這是外在的。其實他是個很灑脫的人,有一點名士氣和狂者風范,比如喜歡獨處,愿意喝酒,又是美食家。酒后口吐狂言,天真得像個孩子。眾多友人中,談到他都故事多多,倒愿意描寫酒后的汪氏的可愛。高曉聲寫過《杯酒告別》,醉意繚繞的影子煞是可愛。陸文夫的《酒仙汪曾祺》里有多個醉酒的場景,寫得傳神。其中有一段說:

汪曾祺不僅嗜酒,而且懂菜,他是一個真正的美食家,因為他除了會吃之外還會做,據(jù)說很能做幾樣拿手的菜。我沒有吃過,鄧友梅幾次想吃也沒有吃到。約好某日他請鄧友梅吃飯,到時又電話通知,說是不行,今天什么原料沒有買到。改日。到時又電話通知,還是某種菜或是什么輔料沒有買到。鄧友梅要求馬虎點算了。汪曾祺卻說不行,在烹飪學中原料是第一。終于有一天,約好了時間沒有變,鄧友梅早早地趕到。汪曾祺不在家,說是到菜場買菜去了??墒堑鹊娇斐燥垥r卻不見他回來,家里的人也急了,便到菜市場去找。一看,他老人家正在一個小酒店里喝得起勁,說是該買的菜還是沒有買到,不如先喝點吧,一喝倒又把請客的事兒忘了。鄧友梅空歡喜了一場,還是沒有吃到??磥?,要想吃酒仙的菜是不容易的。[5]

上面的記錄都有點《世說新語》的味道,那些平凡而有趣的故事,倒透露了其性情中可愛的一面。

汪曾祺在理論上沒有什么天賦,但在審美的感覺里,提供了諸多文化人類學的談資。許多人類學家感興趣的存在,從他的文章里都能夠找到。而且,莊子和孔子的傳統(tǒng),在那些有趣的文字里也有,只是詩文里的韻致是現(xiàn)代的,受過西洋文明的沐浴。這個交錯的現(xiàn)象,在五四前后存在過,汪曾祺把它們單純化了。而我相信,故土的那些經(jīng)驗,也是他無法切割與士大夫傳統(tǒng)聯(lián)系的根由。

高郵的水色,給了他柔軟、溫和的性格。自然,那些浪漫的遺產(chǎn)地,也暗示著生命的情趣。凡人苦樂,草木蟲魚,都有存在的理由,那些一閃即逝的靈光,總該留念吧?

汪曾祺總體來說是個儒者,馬克思主義懂得不多,要說懂,也是皮毛,不足深論。而儒家的不偏不倚、君子憂道不憂貧、敬鬼神而遠之等理念,在他的骨髓深處存著,使其在最革命的年代,依然未能忘情其間,真真是處亂世而不改其顏的中行之人。馬克思的思想要進入體內(nèi),似乎不及孔老夫子那么容易。這也是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脫穎而出的原因。復古的熱情拯救了小說,他身邊的人,很難意識到此點的。

最難忘的是他談天時的笑。神情頗有趣味,沙啞的聲音似銅鐘般回響。那是穿透歷史的聲音,在舊書與新書間形成一股勁風,吹著身邊的人們。我喜歡聽他談天,慢條斯理,有時是輕描淡寫的流盼,沒有什么顧忌。對歷史人物的短長并不回避,有的看法直入核心,落地有聲。那些趣事在他的傾訴里獲得了一種神異的力量,接觸過他的人,都從中獲取了些什么。

現(xiàn)在,回望那些熟悉的場景,許多片段已散失到歷史的空洞里。但瞭望汪先生的時候,也是我對自己生命的一次自省。和他對話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缺少許多精神的準備,有的東西是從來就沒有的,是先天的貧血。有時候私下想想,也許,我的喜歡他,是自己未曾有過那樣的生命體驗吧,是他把我們這些俗人從喧嚷里隔離開來,讓我們稍微體味到靜穆的味道。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是沒有過靜觀的快樂的。也恰恰是他,在粗糙的時代,貢獻了精巧的珍品。漢語寫作的魅力,無法抵擋地在我們的身體里蠕活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安县| 霍邱县| 陈巴尔虎旗| 哈尔滨市| 定南县| 威海市| 南通市| 北宁市| 且末县| 昂仁县| 克什克腾旗| 阜新市| 高安市| 乐清市| 海口市| 晋宁县| 普陀区| 宁夏| 咸丰县| 集安市| 兴安盟| 尼勒克县| 东港市| 隆化县| 孟津县| 阿图什市| 南雄市| 宜章县| 荆州市| 长乐市| 汉沽区| 汉源县| 嘉荫县| 东方市| 太白县| 梧州市| 永嘉县| 大同县| 车险| 军事|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