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古建序論[3]——在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講演記錄

梁思成(林徽因整理)

古建序論主要的內容是“為什么和如何為廣大的勞動人民保護祖國偉大燦爛的建筑遺產”。

我們人民的中國三年來的偉大成就,使資本主義國家已驚異不已,我們建設的力量是他們所不能想象的。有一次印度文化訪問團的一位考古學家曾問我:“目前中國的考古人員大概沒有什么事情可做吧?”我回答他說:“恰恰相反,現在我們正在各處建設,進行龐大的工程,如修鐵路和興水利工程,發現古墳古物的報告不斷地來到,正急待政府派專人去保管與整理,考古人員供不應求。從前的考古工作者孤獨地在象牙塔里鉆牛角尖,無人過問,也無人關心,現在的考古人員的工作是配合著全國人民文化的需要而推進著,并且迅速發展著。”這樣事實的回答,使他恍然有所覺悟。毛主席早曾說過:“隨同經濟建設的高潮,必將同時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文化建設是緊追著經濟建設而來的,如影隨形。整理民族古代文化遺產是發展新文化的必要條件,在文化建設的前夕而急需考古人員,正說明這一點。考古工作本身就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經濟建設正在蓬勃發展的時候,文化建設不可能不也欣欣向榮,有了新生命。今天我們這樣迫切地需要這方面的大量技術人員,已開始舉辦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就證明我們文化的新生命的到來,這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有一次,來北京的英國訪問團中有一位建筑師,他就告訴我:他一到了北京,就看到天安門、端門、午門等文物建筑正在大事修理,這就使他具體地了解到中國人民政權的方向和力量。在英國他所聽到的都是說中國共產黨要摒棄本國的一切舊文化,到了中國他才知道事實正和這種宣傳相反;在中國一切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中國人民珍視他們祖先的豐富的遺產。你們看!我們的初步的文化工作就在國際上起極大的作用,使全世界知道我們是愛好和平,并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就能證明我們新制度不但是符合于本國人民的利益,并且是符合全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利益的;因為給人類帶來幸福的就是和平與文化。

在講為什么我們要保存過去時代里所創造的一些建筑物之前,先要明了:建筑是什么?

最簡單地說,建筑就是人類蓋的房子,為了解決他們生活上“住”的問題。那就是:解決他們安全食宿的地方,生產工作的地方和娛樂休息的地方。“衣、食、住”自古是相提并論的,因為它們都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為了這需要,人類才不斷和自然做斗爭。自古以來,為了安定的起居,為了便利的生產,在勞動創造中人們就也創造了房子。在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要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或加強國防,我們仍然都要先建筑很多為那些建設使用的房屋,然后才能進行其他工作。我們今天稱它為“基本建設”,這個名稱就恰當的表示房屋的性質是一切建設的最基本的部分。

人類在勞動中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成果,由文明曙光時代開始在建筑方面的努力和其他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總是平行并進的,和互相影響的。人們積累了數千年建造的經驗,不斷地在實踐中,把建筑的技能和藝術提高,例如:了解木材的性能,泥土沙石在化學方面的變化,在思想方面的豐富,和對造形藝術方面的熟練,因而形成一種最高度綜合性的創造。古文獻記載:“上古穴居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從穴居到木構的建筑就是經過長期的努力,增加了經驗,豐富了知識而來。所以:

(1)建筑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克服自然,改變自然的斗爭的記錄。這個建筑活動就必定包括人類掌握自然規律,發展自然科學的過程。在建造各種類型的房屋的實踐中,人類認識了各種木材、石頭、泥沙的性能,那就是這些材料在一定的結構情形下的物理規律,這樣就掌握了最原始的材料力學。知道在什么位置上使用多大或多小的材料,怎樣去處理它們間的互相聯系,就掌握了最簡單的土木工程學。其次,人們又發現了某一些天然材料——特別是泥土與石沙等——在一定的條件下的化學規律,如經過水攪、火燒等,因此很早就發明了最基本的人工的建筑材料,如磚,如石灰,如灰漿等。發展到了近代,便包括了今天的玻璃、五金、洋灰、鋼筋和人造木等等,發展了化工的建筑材料工業。所以建筑工程學也就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門。

(2)建筑又是藝術創造。人類對他們所使用的生產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從石器時代的遺物中我們就可看出,在這些實用器物的實用要求之外,總要有某種加工,以滿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樣。從古至今,人類在住屋上總是或多或少地下過功夫,以求造形上的美觀。例如:自有史以來無數的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同時在建筑藝術上,是繼續不斷地各自努力,從沒有停止過的。

(3)建筑活動也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如宮殿、廟宇、民居、倉庫、城墻、堡壘、作坊、農舍,有的是直接為生產服務,有的是被統治階級利用以鞏固政權,有的被他們獨占享受。如古代的奴隸主可以奴役數萬人為他建筑高大的建筑物,以顯示他的威權,堅固的防御建筑,以保護他的財產,古代的高壇、大臺、陵墓都屬于這種性質。在早期封建社會時代,如:吳王夫差“高其臺榭以鳴得意”,或晉平公“銅鞮之宮數里”,漢初劉邦做了皇帝,蕭何營未央宮,就明明白白地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從這些例子就可以反映出當時的封建霸主剝削人民的財富,奴役人民的勞力,以增加他的威風的情形。在封建時代建筑的精華是集中在宮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等上,它是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以作為壓迫人民的工具的:而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民政權時代,建筑就是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美好的生活而服務了。

(4)不同的民族的衣食、工具、器物、家具,都有不同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數千年來,每一民族,每一時代,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積累了世代的經驗,都創造出自己的形式,各有其特征,建筑也是一樣的。在器物等等方面,人們在科學方面采用了他們當時當地認為最方便最合用的材料,根據他們所能掌握的方法加以合理的處理成為習慣的手法,同時又在藝術方面加工做出他們認為最美觀的紋樣、體形和顏色,因而形成了普遍于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典型的范例,就成了那民族在工藝上的特征,成為那民族的民族形式。建筑也是一樣。每個民族雖然在各個不同的時代里,所創造出的器物和建筑都不一樣,但在同一個民族里,每個時代的特征總是一部分繼續著前個時代的特征,另一部分發展著新生的方向,雖有變化而總是繼承許多傳統的特質,所以無論是哪一種工藝,包括建筑,不論屬于什么時代,總是有它的一貫的民族精神的。

(5)建筑是人類一切造形創造中最龐大、最復雜、也最耐久的一類,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從體積上看,人類創造的東西沒有比建筑在體積上更大的了。古代的大工程如秦始皇時所建的阿房宮,“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記載數字雖不完全可靠,體積的龐大必無可疑。又如埃及金字塔高四百八十九英尺,屹立沙漠中遙遠可見。我們祖國的萬里長城綿亙二千三百余公里,在地球上大約是一件最顯著的東西。

從數量上說,有人的地方就必會有建筑物。人類聚居密度愈大的地方,建筑就愈多,它的類型也愈多變化,合起來就成為城市。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改變自然的面貌如建筑這么厲害。在這大數量的建筑物上所表現的歷史藝術意義方面最多也就最為豐富。

從耐久性上說,建筑因是建造在土地上的,體積大,要承托很大的重量,建造起來不是易事,能將它建造起來總是付出很大的勞動力和物資財力的。所以一且建筑成功,人們就不愿輕易移動或拆除它,因此被使用的期限總是盡可能地延長。能抵御自然侵蝕,又不受人為破壞的建筑物,便能長久地被保存下來,成為罕貴的歷史文物,成為各時代勞動人民創造力量、創造技術的真實證據。

(6)從建筑上可以反映建造它的時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狀況,政治和經濟制度,在文化方面,建筑也有最高度的代表性,例如封建時期各國的巍峨的宮殿,堅強的堡壘,不同程度的資本主義社會里的擁擠的工業區和紊亂的商業街市。中國過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的通商口岸,充滿西式的租界街市,和半西不中的中國買辦勢力地區內的各種建筑,都反映著當時的經濟政治情況,也是顯示帝國主義文化入侵中國的最真切的證據。

以上六點,不但說明建筑是什么,同時也說明了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的代表。從考古方面考慮各時代建筑這問題時,實物得到保存,就是各時代所產生過的文化證據之得到保存。

可是我們的考古工作者不能不認識各種建筑的特征,尤其是中國建筑的特征。因為我們今天的考古還是為創造服務的,蘇聯建筑專家說:沒有歷史就沒有理論,沒有理論我們無法指導我們的新創造。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中國建筑體系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世代經驗的累積所創造的,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區域在內。這些地區內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內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稍有差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至遲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左右,中國建筑體系就已經肯定地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那就是:

(1)每一座個別的中國房屋都有三個主要部分:底下的磚造石造的臺基,中間木構為主的房身,和兩坡或四坡很舒展的屋頂,由多座這種的房屋圍繞起來成一庭院,由很簡單的農民住宅到極大的皇宮寺廟,都是如此。

(2)這個體系始終是以木材結構為主。房身這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成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兩立柱和兩層以上的橫梁,每兩副梁架之間用所謂“枋”和“桁”(或稱檁子)的橫木把它們互相牽連就成了一“間”房子的主要構架。

兩柱間如用墻壁并不負重,也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分劃內部空間而已。所留門窗位置極為自由,由全部用墻壁,至全部用門窗都不妨礙負重問題;而房頂的重量總是全由立柱承擔。

(3)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橫梁的交叉處,在柱頭上,加上一層層逐漸挑出稱作“栱”的短木料,中間用稱作“斗”的小木塊墊著,柱頭上這樣的一種結構稱作“斗栱”,它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減輕梁折斷的可能。同時這種斗栱可以由柱頭虛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的結構,最顯著的如屋子外面的前檐,上層樓外的廊子,屋子內部的樓井欄桿等。

(4)梁架上的梁是多層的,上一層總比下一層短,兩層中間小立柱總是逐層加高的,這稱作“舉架”。外面屋瓦的坡度就隨著這舉架由下部的平舒到近屋脊處的陡斜,成了和緩的曲線面。

(5)大膽地用朱紅作為大建筑物立柱的主要顏色,并用彩色繪畫圖案來裝飾木構架的上部結構,如額枋、柱頭和斗栱,不限內外都如此。

(6)所有結構部分的交接之處,大半露出,在它外表的形狀上稍稍加工,成為建筑本身的裝飾部分。如:梁頭之成為螞蚱頭、麻葉頭等和雀替之種種式樣,或如屋脊、脊吻,或整組斗栱本身和窗門上的刻花圖案都屬于這一類,它們都是結構部分,而有極高的裝飾效果的。

(7)建筑材料中的有色琉璃的磚瓦,除木上刻花和石面作浮雕之外,還在清水磚上加雕刻,也都是中國體系建筑的特征。

這一切特點我們可以叫它作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創造出他們所沿用的慣例成了法則。中國建筑如何組織木材成了梁架,成了斗栱,成了一個“開間”,成了一座獨立建筑物的構架,如何用舉架的比例求得屋頂的曲線輪廓,如何結束瓦頂,如何切削生硬的部分使成柔和的、曲面的、圖案型的裝飾物,都是我們建筑上一千幾百年沿用下來的慣例原則,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那種法則的范疇,有一定的方法和相互的關系,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建筑上的文法。至于梁、柱、枋、檁、門、窗、墻、瓦、檻、階、欄桿、槅扇、斗栱、瓦飾、正房、廂廊、庭院、夾道,那就都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是構成一組中國建筑的不可少的細部和因素。這種文法是從累積的實踐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提煉出來的,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在其范圍中又有極大的運用的自由。也如同做文章可有許多體裁,如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等。建筑上也可有“小品”,如亭榭、小園,也可以有大文章,如宮殿、廟宇。但只要它們是中國的建筑,它們就必是遵守著一定的中國建筑文法的。運用這方法的規則,為了極不相同的需要表現絕不相同的體形和情感,也解決不相同的問題。這種文法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經驗中產生出來而普遍遵守的法則和慣例,它是智慧的結晶和勝利果實的總結。它不是一時一人的創造,它是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其次,我們要了解中國建筑有哪一些類型。

(1)民居和象征政權的大建筑群,如衙署、府邸、宮殿,這些,基本上是同一類型,只有大小繁簡之分。應該注意的是它們歷史和藝術的價值,絕不在其大小繁簡,而是在它們的年代,材料和做法上。

(2)宗教建筑。本來佛教初來的時候,隋、唐都有“舍宅為寺”的風氣,各種寺院和衙署、府第沒有大分別,但積漸有了宗教上的需要,和僧侶生活上的需要,而產生各種佛教寺院內的部署和體形,內中以佛塔為最突出。其他如道觀,回教的清真寺,和基督教的禮拜堂等,都各有它們的典型特征,和個別變化,不但反映歷史上種種事實應予以注意,且有高度藝術上成就,有永久保存的價值。例如:各處充滿雕刻和壁畫的石窟寺,就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又如前據報告,中國僅存的一個景教的景堂,就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此外中國無數的寶塔都是我們藝術的珍物。

(3)園林及其中附屬建筑。園林的布局曲折上下,有山有水,襯以適當的怡神養性,感召精神的美麗建筑,是中國勞動人民所創造的輝煌藝術之一。北京城內的北海,城郊的頤和園、玉泉山、香山等原來的宮苑,和長江以南蘇州、無錫、杭州各地過去的私家園林,都是藝術杰作,有無比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4)橋梁和水利工程。我國過去的勞動人民有極豐富的造橋經驗,著名的趙州大石橋和盧溝橋等是人人都知道的偉大工程,而且也是藝術杰作。西南諸省有許多鐵索橋,還有竹索橋,此外全國各地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木橋和石橋,建造方法各各不同。在水利工程方面,如四川灌縣的都江堰,云南昆明的松花壩,都是令人嘆服的古代工程。在橋和壩兩方面,國內的實物就有很多是表現出我國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的。

(5)陵墓。歷代封建帝王和貴族所建造的墳墓都是規模宏大,內中用很堅固的工程和很豐富的裝飾的。它們也反映出那時代的工藝美術,和工程技術的種種方面,所以也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特征的參考資料。墓外前面大多有附屬的點綴如華表、祭堂、小祠、石闕等。著名的如山東嘉祥的武梁石祠,四川渠縣和綿陽,河南嵩山,西康雅安等地方都有不少石闕,尋常稱“漢闕”,是在建筑上有高度藝術性的石造建筑物。并且上面還包含一些浮雕石刻,是當時的重要藝術表現。四川有許多地方有漢代遺留下來的崖墓,立在崖邊,墓口如石窟寺的洞口,內部有些石刻的建筑部分,如有斗栱的石柱等,也是研究古代建筑的難得資料。

(6)防御工程。防御工程的目的在于防御,所以工程非常碩大堅固,自成一種類型,有它的特殊的雄勁的風格。如我們的萬里長城,高低起伏地延伸到二千三百余公里,它絕不是一堆無意義的磚石,而是過去人類一種偉大的創作,有高度的工程造詣,有它的特殊嚴肅的藝術性的,無論近代的什么人見到它,都不可能不肅然起敬,就證明這一點了。如北京、西安的城,都有重大歷史意義,也都是偉大的藝術創作。在它們淳樸雄厚的城墻之上,巍然高峙的宏大城樓,它們是全城風光所系的突出點,在它們近處望它能引起無限美感,使人們發生對過去勞動人民的熱愛和景仰,產生極大的精神作用。

(7)市街點綴。中國的城市的街道上有許多美化那個地區的裝飾性的建筑物,如鐘樓、鼓樓、各種牌坊、街樓,大建筑物前面的轅門和影壁等。這些建筑物本來都是樸實的有用的類型,但卻被封建時代的意識所采用:為迷信的因素服務,也為反動的道德標準如貞節觀念、光榮門第等觀念服務,但在原來用途上,如牌坊就本是各民坊人口的標識,轅門也是一個區域的界限,鐘樓,鼓樓雖為了警告時間,但常常是市中心標識,所以都是需要藝術的塑型的。在中國各城市中這些建筑物多半發展出高度藝術性的形象,成了街市中美麗的點綴,為了它們的藝術價值,這些建筑物是應保存與慎重處理的。

(8)建筑的附屬藝術,如壁畫、彩畫、雕刻、華表、獅子、石碑、宗教道具等等,往往是和建筑分不開的。在紀錄或保管某個建筑物時,都要適當地注意到它的周圍這些附屬藝術品的地位和價值。有時它們只是歷史資料,但很多例子它們本身都是藝術精品。

(9)城市的總體形和總布局。中國城市常是極有計劃的城市,按照地形和歷史的條件靈活地處理。街道的分布,大建筑物的聳立與襯托,市樓、公共場所、橋頭、市中心和湖沼、堤岸等等,常常是雄偉壯麗富于藝術性的安排,所做成的景物氣氛給人以難忘的印象。與注意建筑文物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有計劃的或有意識的,城市布局的方面,攝影、測繪以示它的特點的。尤其是今天中國的城市都在發展中,原有的優良秩序基礎做成某一城某一市的特殊風格的,都應特別重視,以配合新的發展方向。

單單認識祖國各種建筑的類型,每種或每個地去欣賞它的藝術,估計它的歷史價值,是不夠的。考古工作者既有保管和研究文物建筑的任務,他們就必須先有一個建筑發展史的最低限度的知識。中國體系的建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它是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它是以各時代的一定的社會經濟作基礎的,既和當時的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分不開,也和當時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觀,也就是當時的人所接受所承認的思想意識分不開的。

試就中國歷史的幾個主要階段和它當時的建筑提出來講講。例如:(一)商殷周到春秋戰國;(二)秦漢到三國;(三)晉魏六朝;(四)隋唐到五代;(五)遼宋到金元;(六)明清兩朝。

第一階段:商殷周春秋戰國。商殷是奴隸社會時代,周初到春秋戰國雖然已經有封建社會制度的特征,但基本上奴隸制度仍然存在,農奴和俘虜仍然是封建主的奴隸。奴隸主和封建初期的王侯,都擁有一切財富:他們的財產包括為他們勞動的人民——奴隸和俘虜。什么帝,什么王都迫使這些人民為他們建造他們所需要的建筑物。他們所需要的建筑是怎樣的呢?多半是利用很多奴隸的勞動力筑起有龐大體積的建筑物。例如:因為他們要利用鬼神來迷惑為他們服勞役的人民,所以就要筑起祭祀用的神壇;因為他們時常出去狩獵,就要建造登高遠望的高臺。他們生前要給自己特別尊貴高大的房子,所謂“治宮室”以顯示他們的統治地位,死后一定要極為奢侈堅固的地窖,所謂“造陵墓”,好保存他們的尸體,并且把生前的許多財物也陪葬在里面,滿足他們死后仍能占有財產的觀念。他們需要防御和他們敵對的民族或部落,他們就需要防御的堡壘、城垣和烽火臺。雖然在殷的時代宮殿的結構還是很簡單的,但比起更簡單而原始的穴居時代,和初有木構的時代當然已有了極大的進步。到了周初,建筑工程的技術又進了一步。詩經上描寫周初召來“司空”“司徒”,證明也有了管工程的人,有了某種工程上的組織來進行建筑活動。所謂“營國筑室”也就是有計劃地來建造一種城市。所謂“作廟翼翼”,立“皋門”“應門”等等,顯然是對建筑物的結構、形狀、類型和位置,都做了藝術性的處理。

到春秋和戰國時期,不但生產力提高,同時生產關系又有了若干轉變。那時已有小農商賈,從事工藝的匠人也不全是以奴隸身份來工作的,一部分人民都從事各種手工業生產,墨子就是一個。如記載上說“公輸子之巧”,傳說魯班是木工中最巧的匠人,還可以證明當時個別熟練匠人雖仍是被剝削的勞動人民,但卻因為他的“巧”而被一般人民重視的。在建筑上七國的燕、趙、楚、秦的封建主都是很奢侈的。所謂“高臺榭”“美宮室”的作風都很盛。依據記載,有人看見秦的宮室之后說:“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斷當時建筑技術必是比以前更進步的,同時仍然是要用許多人工的。

第二階段:秦漢到三國。秦統一中國,秦始皇的建筑活動常見于記載,是很突出的,并且規模都極大,如:筑長城,鋪馳道等。他還摹仿各處不同的宮殿,造在咸陽北陂上,先有宮室一百多處,還嫌不足,又建有名的阿房宮。宮的前殿據說是“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立五丈旗”,當然規模宏大。秦始皇還使工匠們造他的龐大而復雜的墳墓。在工程和建筑藝術方面,人民為了這些建筑物發揮智慧,必定又創造了許多新的經驗。但統治者的剝削享樂和豪強兼并,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引起農民大反抗。秦末漢初,農民紛紛起義,項羽打到咸陽時,就放火燒掉秦宮殿,火三月不滅。在建筑上,人民的財富和技術的精華常常被認為是代表統治者的貪心和殘酷的東西,在斗爭中被毀滅了去,項羽燒秦宮室便是個最早、最典型的例子。

漢初,劉邦取得勝利又統一了中國之后,仍然用封建制度,自居于統治地位。他的子孫一代代由西漢到東漢又都是很奢侈的帝王,不斷為自己建造宮殿和離宮別館。據漢史記載:漢都長安城中的大宮,就有有名的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北宮、桂宮和明光宮等,都是龐大無比的建造。在兩漢文學作品中更有許多關于建筑的描寫,歌頌當時的建筑上的藝術和它們華麗豐富的形象的。例如:有名的魯靈光殿賦、兩都賦、兩京賦等等。在實物上,今天還存在著漢墓前面的所謂“石闕”“石祠”,在祠壇上有石刻壁畫(在四川、山東和河南省都有),還有在懸立的石崖上鑿出的“崖墓”。此外還有殉葬用的“明器”(它們中很多是陶制的各種房屋模型),和墓中有花紋圖案的大空心磚塊和磚柱。所以對于漢代建筑的真實形象和細部手法,我們在今天還可以看出一個梗概來。漢代的工商業興盛,人口增加,又開拓疆土,向外貿易,發展了燦爛的早期封建文化;大都市布滿全國,只是因為皇帝、貴族、官僚、地主、商人和豪強都一齊向農民和手工業工人進行剝削和超經濟的暴力壓榨。漢末,經過長時期的破壞,饑民起義和軍閥割據的互相殘殺到了可怕的程度,最富庶的地方,都遭到劇烈的破壞,兩京周圍幾百里徹底地被毀滅了,黃河人口集中的地區竟是“千里無人煙”或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漢建筑的精華和全面的形象所達到的水平,絕不是今天這一點剩余的實物所能夠代表的。我們所了解的漢代建筑,仍然是極少的。

由三國或晉初的遺物上看來,漢末已成熟的文化藝術,雖經浩劫,一些主要傳統和特征仍然延續留傳下來。所謂三國,在地區上除卻魏在華北外,中國文化中心已分布在東南沿長江的吳,和在西南四川山岳地帶盆地中的蜀,漢代建筑和各種工藝是在很不同的情形下得到保存或發展的。長安、洛陽兩都的原有精華,卻是被破壞無遺。但在戰爭中人民雖已窮困,統治者匆匆忙忙地卻還不時興工建造一些臺榭取樂,曹操的銅雀臺,就是有名的例子。在藝術上,三國時代基本上還是漢風的尾聲。

第三階段:晉魏六朝。漢的文化藝術經過大劫延續到了晉初,因為逐漸有由西域進入的外來影響,藝術作風上產生了很多新的因素。在成熟的漢的手法上,發展了比較和緩而極豐富的變化。但是到了北魏,經過中間五胡亂華的一個大混亂時期,北方外來民族侵入中原,占據統治地位,并且帶來大量的和中國文化不同體系的藝術影響,中國的工藝和建筑活動,便突然起了更大的變化。石虎和赫連勃勃兩個北方民族的統治者進入中國之后,都大建宮殿,這些建筑,只見于文獻記載,沒有實物作證,形式手法到底如何,不得而知。我們可以推想木構的建筑,變化很小,當時的技術工人基本是漢族人民,但用石料刻蓮花建浴室等,有很多是外來影響。北魏的統治者是鮮卑族,建都在大同時鑿了云岡的大石窟寺,最初式樣曾倚賴西域僧人,所以由刻像到花紋都帶著濃重的西域和印度的手法情調。遷都到了洛陽之后,又造龍門石窟。時中國匠人對于雕刻佛像和佛教故事已很熟練,藝術風格就是在中國的原有藝術上吸取了外來影響,嘗試了自己的創造。雖然題材仍然是外來的佛教,而在表現手法上卻有強烈的中國傳統藝術的氣息和作風。建筑活動到了這時期,除卻帝王的宮殿之外,最主要的主題是宗教建筑物。如:寺院、廟宇、石窟寺或摩崖造像、木塔、磚塔、石塔等等,都有許多杰出的新創造。希臘、波斯藝術在印度所產生的影響,又由佛教傳到中國來。在木構建筑物方面,外國影響始終不大,只在原有結構上或平面布局上加以某些變革來解決佛教所需要的內容。最顯明的例子就是塔。當時的塔基本上是漢代的“重屋”,也就是多層的小樓閣,上面加了佛教的象征物,如塔頂上的“覆缽”和“相輪”(這個部分在塔尖上稱作“剎”,就是個縮小的印度的墓塔,中國譯音的名稱是“窣堵坡”或“塔婆”)。除了塔之外,當時的寺院根本和其他非宗教的中國院落和殿堂建筑沒有分別,只是內部的作用改變了性質,因是為佛教服務的,所以凡是藝術、裝飾和壁畫等,主要都是傳達宗教思想的題材。那時勞動人民滲入自己虔誠的宗教熱情,創造了活躍而輝煌的藝術。這時期里,比木構耐久的石造和磚造的建筑和雕刻,保存到今天的還很多,都是今天國內最可貴的文物,它們主要代表雕刻,但附帶也有表現當時建筑的。如敦煌、云岡、龍門、南北響堂山、天龍山等著名的石窟,和與它們同時的個別小型的“造像石”。還有獨立的建筑物,如:嵩山嵩岳寺磚塔,和山東濟南郊外的四門塔。當時的木構建筑,因種種不利的條件,沒有保存到現在的。南朝佛教的精華,大多數是木構的,但現時也沒有一個存在的實物,現時所見只有陵墓前的石刻華表和獅子等。南北朝時期中木構建筑只有一座木塔,在文獻中描寫得極為仔細,那就是著名的北魏洛陽“胡太后木塔”。這篇寫實的記載給了我們很多可貴的很具體的資料,供我們參考,且可以和隋唐以后的木構及塔型做比較的。

第四階段:隋唐五代遼。在南北朝割據的局勢不斷的戰爭之后,隋又統一中國,土地的重新分配,提高了生產力,所以在唐中葉之前,稱為太平盛世。當時統治階級充分利用宗教力量來幫助他們統治人民,所以極力提倡佛教,而人民在痛苦之中,依賴佛教超度來生的幻想來排除痛苦,也極需要宗教的安慰,所以佛教愈盛行,則建寺造塔,到處是宗教建筑的活動。同時,為統治階級所喜歡的道教的勢力,也因為得到封建主的支持,而活躍起來。金碧輝煌的佛堂和道觀布滿了中國,當時的工匠都將熱情和力量投入許多藝術創造中,如:繪畫、雕刻、絲織品、金銀器物等等。建筑藝術在那時是達到高度的完美。由于文化的興盛,又由于宗教建筑物普遍于各地,熟練工匠的數目增加,傳播給徒弟的機會也多起來。建筑上各部做法和所累積和修正的經驗,積漸總結,成為制度,凝固下來。唐代建筑物在塑型上,在細部的處理上,在裝飾紋樣上,在木刻石刻的手法上,在取得外輪線的柔和或穩定的效果上,都已有極謹嚴、極美妙的方法,成為那時代的特征。五代和遼的實物基本上是承繼唐代所凝固的風格及做法,就是宋初的大建筑和唐末的作風也仍然非常接近。毫無疑問的,唐中葉以前,中國建筑藝術達到了一個藝術高峰,在以后的宋、元、明、清幾次的封建文化高潮時期,都沒有能再和它相比的。追究起來,最大原因是當時來自人民的宗教藝術多樣性的創造,正發揚到燦爛的頂點,封建統治階級只是奪取這些藝術活力為他們的政權和宮廷享樂生活服務,用龐大的政治經濟實力支持它,龐大宮殿、苑、離宮、別館都是勞動人民所創造。一直到了人民又被壓榨得饑寒交迫,窮困不堪,而統治者腐化昏庸,貪欲無窮,經濟軍事實力,已不能維持自己政權。邊區的其他政權和外族侵略威脅愈來愈厲害的時期,農民的起義和反抗愈劇烈,勞動人民對于建筑藝術才絕無創造的興趣。這樣時期,對統治者的建造都只是被迫著供驅役、賴著熟練技術工人維持著傳統手法而已。政權中心的都城長安城中,繁榮和破壞力量,恰是兩個極端。但一直到唐末,全國各處對于宗教建筑的態度,卻始終不同。人民被宗教的幻想幸福所欺騙,仍然不失掉自己的熱心,藝術的精心作品,仍時常在寺院、佛塔、佛像、雕刻上表現出來。

第五階段:宋、金、元。宋初的建筑也是五代唐末的格式,同遼的建筑也無大區別。但到了公元一〇〇〇年(宋真宗)前后,因為在運河經疏浚后和江南通航,工商業大大發展,宋都汴梁(今開封),公私建造都極旺盛,建筑匠人的創造力又發揮起來,手法開始傾向細致柔美,對于建筑物每單位的塑型,更敏感、更注意了。各種的閣,各種的樓都極窈窕多姿,作為北宋首都和文化中心的汴梁,是介于南北兩種不同的建筑傾向的中間,同時受到南方的秀麗和北方的壯碩風格的影響。這時期宋都的建筑式樣,可以說:或多或少的是南北作風的結合,并且也起了為南北兩系做媒介的作用。汴京當時多用重樓飛閣一類的組合,如:《東京夢華錄》中所描寫的樊樓等。宮中游宴的后苑中,藏書樓閣每代都有建造,寺觀中華美的樓閣也占極重要的位置,它們大略的風格和姿態,我們還能從許多宋畫中見到,最寫實的,有:黃鶴樓圖、滕王閣圖、金明池圖等等。日本的鐮倉時期的建筑,也很受我們宋代這時期建筑的影響。有一主要特征,就是歇山山花間前的抱廈,這格式宋以后除了金、元有幾個例子外,幾乎不見了。當時卻是普遍的作風。今天北京故宮紫禁城的角樓,就是這種式樣的遺風。北宋之后,文化中心南移,南京的建筑,一方面受到北宋官式制度的影響,一方面又有南方自然環境材料的因素和手法與傳統的一定條件,所發展出的建筑,又另有它的特征,和北宋的建筑不很相同了。在氣魄方面失去唐全盛時的雄偉,但在綺麗和美好的加工方面,宋代有極大貢獻。

金元都是外族入侵而在中國統治中國人民的時代,因為金的女貞族,和元的蒙古族當時都是比中國文化落后許多的游牧民族,對于中國人民是以俘虜和奴隸來對待的。就是對于技術匠人的重視,也是以掠奪來的戰利品看待他們,驅役他們給統治者工作。并且金元的建設都是在經過一個破壞時期之后,在那情形下,工藝水平降低很多,始終不能恢復到宋全盛時期的水平。金的建筑在外表形式上或仿汴梁宮殿,或仿南宋纖細作風,不一定尊重傳統,常常竄改結構上的組合,反而放棄宋代原來較簡單合理和優美的做法,而增加煩瑣無用的部分。我們可以由金代的殿堂實物上看出它們許多不如宋代的地方。據南人記錄,金中都的宮殿是“窮極工巧”,但“制度不經”,意思就是說金的統治者在建造上是盡量浪費奢侈,但制度形式不遵循傳統,相當混亂。但金人自己沒有高度文化傳統,一切接受漢族制度,當時金的“中都”的規模就是摹仿北宋汴梁,因此保存了宋的宮城布局的許多特點。這種格式可由元代承繼下來傳到明清,一直保存到今天。

元的統治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跨著歐亞兩洲,大陸上的交通,使中國和歐洲有若干文化上的交流。但是蒙古的統治者剝削人民財富,征稅極為苛刻,對漢族又特別壓迫和奴役,經濟力是衰疲的,只有江浙的工商業情形稍好。人民雖然困苦不堪,宮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當時以喇嘛教為主)仍然很侈大。當時陸路和海路常有外族的人才來到中國,在建筑上也曾有一些阿拉伯、波斯或西藏等族的影響,如在忽必烈的宮中引水作噴泉,又在磚造的建筑上用彩色的琉璃磚瓦等。在元代的遺物中,最輝煌的實例,就是北京內城有計劃的布局規模,它是總結了歷代都城的優良傳統,參考了中國古代帝都規模,又按照北京的特殊地形、水利的實際情況而設計的。今天它已是祖國最可驕傲的一個美麗壯偉的城市格局。元的木構建筑,經過明清兩代建設之后,實物保存到今天的,國內還有若干處,但北京城內只有可懷疑的與已毀壞而無條件重修的一兩處,所以元代原物已是很可貴的研究資料。從我們所見到的幾座實物看來,它們在手法上還有許多是宋代遺制,經過金朝的變革的具體例子。如工字殿,和山花向前的作風等。

第六階段:明、清。明代推翻元的統治政權,是民族復興的強烈力量。最初朱元璋首都設在南京,派人將北京元故宮毀去,元代建筑的精華因此損失殆盡。在南京征發全國工匠二十余萬人建造宮殿,規模很宏壯,并且特別強調中國原有的宗教禮節,如天子的郊祀(祭天地和五谷的神),所以對壇廟制度很認真。四十年后,朱棣(明永樂)遷回北京建都,又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重新建設。今天北京的故宮大體是明初的建設。雖然絕大部分的個別殿堂,都由清代重建了,明原物還剩了幾個完整的組群和個別的大殿幾座。社稷壇、大廟(即現在的中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和天壇,都是明代首創的宏麗的大建筑組群,尤其是天壇的規模和體形是個杰作。明初民氣旺盛,是封建經濟復興的時期,漢族匠工由半奴隸的情況下改善了,成為手工業技術匠師,工人的創造力大大提高,工商業的進步超越過去任何時期。在建筑上,表現在氣魄莊嚴的大建筑組群上。應用壯碩的好木料,和認真的工程手藝。工藝的精確端整是明的特征。明代墻垣都用臨清磚,重要建筑都用楠木柱子,木工石刻都精確不茍,結構都交代得完整妥帖,外表造形樸實壯大而較清代的柔和。梁架用料比宋式規定大得多,瓦坡比宋斜陡,但宋代以來,緩和弧線有一些仍被采用在個別建筑上,如角柱的升高一點使瓦檐四角微微翹起,或如柱頭的“卷殺”,使柱子輪廓柔和許多等等的造法和處理。但在金以后,最顯著的一個轉變就是除在結構方面有承托負重的作用外,還強調斗栱在裝飾方面的作用,在前檐兩柱之間把它們增多,每個斗栱同建筑物的比例也縮小了,成為前檐一橫列的裝飾物。明、清的斗栱都是密集的小型,不像遼金宋的那樣疏朗而碩大的。

明初洪武和永樂的建設規模都宏大。永樂以后太監當權,政治腐敗,封建主昏庸無力,知識分子的宰臣都是沒有氣魄遠見、只爭小事的。明代文人所領導的藝術的表現,都遠不如唐宋的精神。但明代的工業非常發達,建筑一方面由老匠師掌握,一方面由政府官僚監督,按官式規制建造,沒有蓬勃的創造性,只是在工藝上非常工整。明中葉以后,寺廟很多是為貪污的宦官祝福而建的,如魏忠賢的生祠等。像這種的建筑,匠師多墨守成規,推敲細節,沒有氣魄的表現。而在全國各地的手工業作坊和城市的民房倒有很多是達到高度水平的老實工程。全部磚造的建筑和以高度技巧使用琉璃瓦的建筑物也逐漸發展。技術方面有很多的進展。明代的建筑實物到今天已是三五百年的結構,大部分都是很可寶貴的,有一部分尤其是極值得研究的藝術。

明清兩代的建筑形制非常近似。清初入關以后,在玄燁(康熙)、胤禎(雍正)的年代里由統治階級指定修造的建筑物都是體形健壯、氣魄宏大的,小部留有明代一些手法上的特征,如北京鄭王府之類;但大半都較明代建筑生硬笨重,尤其是柁梁用料過于侈大,在比例上不合理,在結構上是浪費的。到了弘歷(乾隆),他聚斂了大量人民的財富,盡情享受,并且因宮廷趣味處在領導地位,自從他到了江南以后,喜愛南方的風景和建筑,故意要工匠仿南式風格和手法,采用許多曲折布置和纖巧圖案,產生所謂“蘇式”的彩畫等等。因為工匠迎合統治階級的趣味,所以在這時期以后的許多建筑造法和清初的區別,正和北宋末崇寧間刊行“營造法式”時期和北宋初期建筑一樣,多半是細節加工,在著重巧制花紋的方面用功夫,因而產生了許多玲瓏小巧、萎靡煩瑣的作風。這種偏向多出現在小型建筑或庭園建筑上。由圓明園的亭臺樓閣開始,普遍地發展到府第店樓,影響了清末一切建筑。但清宮苑中的許多庭園建筑,卻又有很多恰好是莊嚴平穩的宮廷建筑物,采取了江南建筑和自然風景配合的靈活布局的優良例子,如頤和園的諧趣園的整個組群和北海瓊華島北面游廊和靜心齋等。

在這時期,中國建筑忽然來了一種摹仿西洋的趨勢,這也是開始于宮廷獵取新奇的心理,由圓明園建造的“西洋樓”開端。當時所謂西洋影響,主要是摹仿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古典樓面,圓頭發券窗子,柱頭雕花的羅馬柱子,彩色的玻璃,蚌殼卷草的雕刻和西式石柱、欄桿、花盆、墩子、獅子、圓球等各種綴飾。這些東西,最初在圓明園所用的,雖曾用琉璃瓦特別燒制,由意大利人郎世寧監造;但一般的這種格式花紋多用磚刻出,如恭王府花園和三海中的一些建筑物。北京西郊公園的大門也是一個典型例子,其他則在各城市的店樓門面上最易見到。頤和園中的石舫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中國建筑在體形上到此已開始呈現龐雜混亂的現象,且已是崇外思想在建筑上表現出來的先聲。當時宮廷是由獵奇而愛慕西方商品貨物,對西方文化并無認識。到了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武力侵略各口岸城市,產生買辦階級的媚外崇洋思想,和民族自卑心理的時期,英美各國是以蠻橫的態度,在我們祖國土地上建造適于他們的生活習慣的和殖民地化我們的房屋的。由廣州城外的“十三行”和澳門葡萄牙商人所建造的房屋開始,形形色色的洋房洋樓便大量建造起來。祖國的建筑傳統、藝術傳統,城市的和諧一致的面貌,從此才大量被破壞了。近三年來中國的建筑設計轉到知識分子手里,他們都是或留學歐美,或間接學歐美的建筑的。他們將各國的各時代建筑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國城市中來,并且竟鄙視自己的文化,自己固有的建筑和藝術傳統,又在思想上做了西洋資本主義國家近代各流派建筑理論的俘虜。解放后經過愛國主義的學習才逐漸認識到祖國傳統的偉大。祖國的建筑是祖國過去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中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一份極可驕傲的、輝煌的藝術遺產。這個認識及時地糾正了前一些年代里許多人對祖國建筑遺物的輕視和破壞,但是保護建筑文物的工作不過剛剛開始,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很多很艱巨的。

最后讓我再嚴重地指出愛護古建筑的意義,千萬不要忘記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說的:“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因此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這是毛主席交給我們考古工作者的任務。這個任務之完成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們要為發展新建筑創造條件。毛主席告訴我們:“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的,因此,中國現時的新建筑也必是從古代的舊建筑發展而來的。因此,建筑師們必須認識和掌握舊建筑的特征和規律,然后才能進行自由創造。所以他們需要考古人員的幫助。因此我們要搜集古建筑實物,研究它們,把我們研究的結果供給建筑師們。這是為創造新中國建筑的設計建筑師們服務的。

其次是在今后所有城市的發展改建中,我們必然要遭遇到舊的和新的之間,現在和將來之間的矛盾的問題。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的文物必須保存,但是有些價值較差的,或是可能妨礙發展的舊建筑是可能被拆除的,因此這也是一種“清理、剔除、吸收”的工作,必須慎重從事。在這工作中,我們要注重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富有代表性和說明性的文物就是富有歷史價值的。有許多建筑曾為封建帝王或官僚地主所有,但它的本身卻是勞動人民勞動的果實。我們也要重視文物本身的藝術價值。例如北京的天安門、故宮、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它們的藝術價值是全世界公認的;它們過去是封建主所有的,今天已都是人民自己的珍寶了。對于建筑的評價,在改建城市的工作中是極重要的,評價的任務往往須由我們考古工作者擔負起來。因此我們必須認清造成某一建筑物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認識它的藝術價值,不能憑主觀出發。近代的高大的建筑不一定比某些古代的小建筑有價值;石頭的不一定就比磚木的好。我們不應該以現代的尺度去衡量古代建筑的價值,正如李四光先生所說:“難道我們要以建造愛菲爾鐵塔的方式來研究萬里長城嗎?”一座文物建筑一旦被盲自拆毀,我們是永遠不能把它償還給我們的子孫的。但是我們絕不應將一切古建筑“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也“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而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主要的不是要引導他們——(人民群眾)——向后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在一座城市的發展和改建的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對于過去要負責,對于將來更要負責。

這個任務的另一方面是文物建筑的修繕問題。我們要避免不知道古建筑的結構而修理古建筑。我希望同志們多做歷史研究工作,從形式上、結構上、材料上、雕飾上、總的部署上去認識時代的和地方的特征,做各種各樣多方面的比較研究。千萬不要一番好意去修古文物建筑,因為這方面知識不夠,反而損害了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江县| 凉山| 玉溪市| 彭山县| 成武县| 库伦旗| 江门市| 长武县| 黎城县| 涡阳县| 八宿县| 玉田县| 和顺县| 岐山县| 德令哈市| 泸西县| 察隅县| 甘泉县| 湖口县| 定兴县| 独山县| 紫金县| 襄汾县| 大石桥市| 成安县| 福建省| 时尚| 南城县| 崇左市| 镇远县| 福安市| 安岳县| 东兴市| 焉耆| 昭觉县| 彰武县| 芦山县| 临夏县| 霞浦县| 探索|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