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裝生活在唐朝:長安生活指南
- 張東海
- 2680字
- 2024-11-20 11:27:53
四、暴雨時節,長安城里能不能看海?——長安城排水系統
每當進入雨季,暴雨降臨,往往會導致城市排水系統不堪重負。在雨季,許多城市飽受內澇之苦,紛紛進入“看海模式”。大唐長安城,早在公元7—9世紀就已經擁有百萬人口。城市人口這么密集,總看海可受不了。為此,唐長安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以此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1.唐長安城排水系統——層級分明,多管齊下
唐長安城的排水系統按照區域可以分為道路、城里和城外三類。
我們現在的馬路往往是中間略高,兩邊略低,這樣便于雨季將雨水排到道路兩側的下水道中。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長安城就有類似的排水系統了。唐長安城的道路,往往都會在路面上鋪設找坡層,使得路面自中間到街道兩側形成一定坡度。
在長安城西市遺址的南大街東側的考古發掘中就發現了距離地表1.3米左右的唐朝路面,該道路通過填石子夯打的方式鋪設而成,這層路面很有可能是路面表面的找坡層。找坡層既能加強道路的抗壓能力,又能夠便于排除雨水。

唐長安城朱雀大街路面結構示意圖
從路面找坡層流下來的雨水,進入道路兩邊的排水溝。在長安城主要街道的兩邊,都挖有開闊的排水溝,即楊溝,也叫御溝。據唐人的《中華古今注》記載:“長安御溝謂之楊溝,植高楊于其上也。”
以發掘的朱雀大街西側水溝形制為例,溝的上口寬3.3米,下底寬2.34米,呈上寬下窄的梯形截面。溝的兩壁很光滑,溝底很平,底部有沙子和淤土。找坡層和楊溝的設計,保證了城區路面的排水順暢。
隋朝規劃大興城時,為了保證城市供水,在城中開鑿了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三條水渠,水源分別引自城外的浐水、洨水和潏水。后來唐朝又開鑿了黃渠和漕渠。這五條水渠構成了長安城的主要水源。

長安城水系圖
一般來說,永安渠和清明渠主要供應長安城西半邊和皇城宮城用水,龍首渠主要供應長安城東北部和大明宮用水,黃渠主要負責滿足長安城東南部用水,漕渠則主要滿足城市運輸需要。這些水渠,平時主要作為城市飲用水源,同時也具有著防洪排澇作用。當洪水來臨時,洪水就可以沿著五條水渠,流入各大園林的池沼或者直接匯入渭水。這就大大減少了城市中的積水量,避免了洪水災難。
城壕也就是護城河,古代城市外面都有護城河。護城河的作用主要是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軍事上的,護城河可以人為地將敵軍隔離開來。有了護城河,敵軍很難靠近城墻,攻打城市。第二,是消防上的,如果城門或城墻上面著火,可以從護城河里汲水滅火。第三,就是防洪,當洪水來臨時,護城河就能夠起到分流洪水的作用。
總體來看,唐長安城的排水系統先是由街道兩邊的排水溝將雨水和積水排到水渠中,再經由水渠排到天然河流、池沼或者護城河等。這套完善的排水系統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智慧。
那么,有了這么龐大而復雜的排水系統,在暴雨來臨時真的有效嗎?長安城里到底能不能“看海”呢?
2.長安城里“看海”
唐長安城有一套層級分明、十分完善的排水系統。可是當暴雨來臨時,這些系統能夠有效地起到排水作用嗎?——答案是:用處有限。
唐朝史書中曾經多次出現長安城內澇的記載。比如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夏天,一場暴雨,長安城中興道坊一帶,一夜之間就成了池塘,整個坊五百多家人大多數沒跑出來。據《舊唐書·五行志》記載:“京城興道坊一夜陷為池,一坊五百余家俱失。”
再比如,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夏天,連日大雨,“長安城內平地水深四尺以上,國中大饑”。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京師大雨,街市水深三尺,壞廬舍二千家,含元殿一柱陷”。連宮殿的柱子都被洪水泡壞了,可見內澇有多嚴重。這絕對是可以“看海”了。
為什么長安城有一套這么完整的排水系統,還能“看海”呢?難道是“豆腐渣”工程?其實并不是。唐代長安城內澇的原因大概有天、地、人三個方面。
氣象學家竺可楨在1973年發表的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得出結論:唐朝所處的公元7世紀是我國氣候溫暖并且十分濕潤的歷史時期。竺可楨在《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一文中對中國歷代的旱災和水災做了一個統計,表明唐朝處于旱災相對較少,水災多發的歷史時期。水災多發當然與降水多有很大關系。
我們再來看一下長安城內澇的記錄,內澇起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而在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以后內澇就比較少見了。這一段時間段恰好是我國氣候較為溫暖的歷史時期,雨量也較大。所以暴雨多發,城里內澇,以至于“看海”,也就不奇怪了。
長安城的地勢是什么情況呢?前文提到當年長安城是按照六爻的卦象來修建的,龍首原有六條高崗,從低到高依次是初九(海拔390米)、九二(海拔400米)、九三(海拔410米)、九四(海拔415米)、九五(海拔420米)、九六(海拔450米以上)。
從這個海拔數據上看,長安城的地形很像一個簸箕。九六和九五高坡落差在30米,九五和九四高坡、九四和九三高坡落差只有5米。比如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夏天長安城的那場暴雨,把興道坊給淹了。興道坊位于皇城外面朱雀門下東側第一坊,從地形上看正好是九三和九四高坡之間的洼地,一下雨就很容易被淹。
另外,人為因素也是導致長安城內澇的主要原因。雖然長安城里有水渠、壕溝,應該足以應對內澇,可是遇到內澇,這些設施的防洪作用非常有限。以長安城的五渠為例,有這么多水渠,按說應該能夠把多余的積水排走,起到一定的緩解內澇作用。但是,事實上,這五條水渠是入城的多,出城少。五渠之中出城的渠道僅有永安渠和漕渠兩條,對緩解內澇的作用微乎其微。
再比如,長安城的地形是東南高,西北低,按道理應該從東南到西北直接修幾條水渠,可以非常順暢地導出積水。問題是,長安城的西北邊是皇家禁苑,總不能把皇家禁苑刨開修水渠吧,所以最終還是沒法徹底解決內澇問題。
因此,雖然長安城的排水系統非常完善,但是仍然可以“看海”。史籍中也多次記載了長安城內澇的慘狀。
但是,長安城“看海”確實有著種種客觀原因,我們也不能草率地說長安城的排水系統沒有起到應有的防洪作用。
據史籍記載,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修建隋大興城,到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的321年間,這座城市有記載的嚴重內澇只有十幾次,平均大概三十多年一次。這說明,在應對三四十年一遇的暴雨和洪水方面,長安城的排水系統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只是在應對更大規模的強降雨時,長安城的排水系統確實有點兒捉襟見肘。對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城市,我們也確實不能要求太高,只能說長安作為當時世界經濟文化的中心,在當時條件下,在遏制內澇方面已經做得比較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