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清醒3:底層邏輯和頂層認知(心悅讀叢書)
- 水木然
- 1683字
- 2024-11-14 14:39:53
無形的枷鎖
為什么社會越發達,我們反而越迷茫?
為什么絕大部分人都是被裹挾著前行?
因為很多人正在失去自我。社會就像一臺機器。這臺機器要想運轉效率高,就必須實現批量化的生產和機械化的操作。每個人就好比一個零件,每個零件都只有一種功能。
我們需要培養能夠滿足社會化生產需求的人才,這就是通識教育。所以在考試中,大部分題目都有標準答案。你只要熟記知識點就可以了,能做到這一點你就合格了。
所以,我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往往是知識,但不能稱為智慧,因為智慧不可傳。智慧是需要獨立思考能力的,而知識只需要背誦下來就可以了。因此,成績好并不代表優秀,只能代表你很本分,很符合社會的需求。
那些選擇創業的人,往往在通識的基礎上,學會了獨立思考,還能發現自我,這叫找到了“真我”。
小時候總以為球打得好、歌唱得好是才華,長大后才發現,找到“真我”才是真正的才華。
外界并不負責幫我們找到“真我”,找到“真我”這件事只有靠自己。這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能力,也只有少數人才能實現。
還有一點也非常值得深思,那就是每個人都在高喊自由,其實并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渴望自由,因為自由同樣意味著責任,自由的背后是自律。只有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才能享受自由,否則對社會和他人來說就是災難。
尋找“真我”絕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在能盡到社會義務,并且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盡可能活出自己。如果還能創造社會價值,那就是一個優秀的生命。
只有心性成熟的人,才有資格追求自由,而大多數人想要的僅僅是不勞而獲、自私自利、各種“短平快”的享受。
盡管這些人整天也在高喊自由,其實他們最想要的不是自由,而是被奴役,他們最終的結局要么是被資本奴役,要么是被道德奴役。
比如,資本主義倡導的消費主義,是為了瓦解自我。消費主義讓我們陷入物質的追求里,所謂豪車、豪宅、奢侈品等都是為了讓我們向外求。自我意識需要往內看才能看見,就是要求我們往內審視自己。當我們都不再往內看了,外在的物質雖然讓我們一時得到了滿足,長期的幸福感卻消失了。
有的人居無定所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宅里一輩子逃亡。
什么叫被道德奴役?道德是資本的對立面,但它的任務也是為了瓦解我們的“自我意識”。《道德經》里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一個社會只有失去大道了,才會強調道德,才會強調仁、義、禮。
現在社會面臨的困境在于:傳統的機械化大生產模式走向盡頭,與此同時,信息的發達讓很多人萌發了自我意識。兩者的沖突越來越大,而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要想繼續前行,必須喚醒人們的自我意識。
人一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因為受到了真正的教育,從而喚醒了自我意識。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
真正的教育,就是幫人建立更加健全的心智模型,從而內生出智慧。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比方法更厲害的,是獲取方法的方法。
一個心智模式優秀的人,可以隨時隨地內生出方法和技巧,而不是被外界強加的方法所限制。
當一個人的心智模型迭代升級了,生命會自動進入更高的維度,有豁然開朗和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這時的人能抓住事物的底層邏輯,一眼看透本質。
而接受“偽教育”的人,每天只研究方法和知識本身,只能越學越多,越多越亂,無法從量變到質變,最后的結果就是大腦被填滿了,再也塞不進其他知識。
這個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從未接受過真正的教育,充其量在學校里被填充過知識,或者在培訓機構里被塞進各種方法和技巧,以及各種新鮮概念。
他們看似在忙忙碌碌地學習,其實思維從沒有被打開過,一直執著于眼前的蠅頭小利,或者一直在現學現用。他們無論多么辛勤,都是在自我封閉和禁錮。
當一個人找到“真我”之后,就無法和思維封閉的人同頻了,只會去向下兼容他們。
很多人不睜眼看世界,不看清真實的自己,也不愿接受新事物。他們每天過著模板式的生活,習慣于重復,對環境嚴重依賴。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即使貧窮、被家暴、被欺壓,也依然不想擺脫自己的現狀。
面對生活的枷鎖,他們沒有勇氣去撬開它,寧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茍且偷生。
其實,人生所有的厭倦和焦慮,皆源于那個一成不變的自己。
讓我們認真思考一下:究竟是有形的枷鎖可怕,還是無形的枷鎖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