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毛澤東讀先秦史的學問》:老子“搞陰謀,寫在了書上”

我看老子比較老實,他說“將欲取之,必固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來,搞陰謀,寫在了書上。

中國的權謀之術十分發達,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在古代軍事學方面出現了軍事巨著《孫子兵法》等。就是《老子》一書,據說也可當作權謀之書來讀,更不用說其他政治、歷史著作里面融會的一些權謀思想和權謀事例了。毛澤東說:“我看老子比較老實,他說‘將欲取之,必固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來,搞陰謀,寫在了書上。”[1]

《老子》第三十六章寫道:“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將這個道理上升到了“國之利器”的高度。

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就讀過《老子》。據他的同學蕭子升在《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歷》中回憶說,他與毛澤東在“游學”過程中與拜訪劉翰林和山寺方丈時都談及了孔子和老子,可見毛澤東早年對老子著作就有很深的研究。在毛澤東的讀書筆記《講堂錄》中便記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在讀鮑爾生的《倫理學原理》時,毛澤東批注道:“是故老、莊絕圣棄智,老死不相往來之社會,徒為理想之社會而已。”這樣一種主張,和青年毛澤東立志改造社會、學習西方的文明,強調人的主觀意志和積極力量的主張顯然相差較遠。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還常讀《老子》一書,他在外出時,曾指名帶上《老子》。毛澤東最感興趣的是其中的辯證法。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政局經常處于巨大變革之中,老子從“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的現實中,認識到運動與變化是世界的永恒主題。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兩個對立面。

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說:“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日本打到中國,日本人叫勝利。中國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國人叫失敗。但是在中國的失敗里面包含著勝利,在日本的勝利里面包含著失敗。歷史難道不是這樣證明了嗎?”

在這里,毛澤東教導人們要全面地看問題。所謂全面地看問題,就是對一件事情不光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還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以增強危機感,保持頭腦清醒。同樣,既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以增強信心,鼓舞斗志。毛澤東在這里引用老子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話,來證明這一點。毛澤東發表這個講話時,國內曾發生過一部分群眾鬧事,國際上也發生了匈牙利事件。這兩件事都不是好事,但毛澤東卻認為壞事可以變好事。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談到戰略退卻時寫道:“關于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勝敵人,加恢復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是賺錢生意。”

這里,毛澤東就是運用了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策略。喪失是為了取得,退卻是為了前進,毛澤東對老子辯證法的運用已臻于化境。

1945年,毛澤東在為黨的七大作總結時談到面臨的困難和應付的方針時說:“我曾經同國民黨的聯絡參謀講過,我們的原則是三條,第一條不打第一槍,《老子》上講‘不為天下先’,我們不先發制人,而是后發制人。”這里的意思也就是先棄后取、先退后進、先讓后爭,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實踐證明這個戰略決策是非常富有遠見的。

解放戰爭初期著名的“延安保衛戰”也充分運用了這一思想。

當時進攻延安的胡宗南23萬大軍已對延安形成三面夾擊之勢,毛澤東認為,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如果跟處于優勢的敵人硬拼,我們肯定要吃虧,于是果斷決定撤離延安,然后在迂回運動中尋找機會,殲滅敵人,終于取得了保衛戰的全勝。

1964年8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我看老子比較老實,他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來,搞陰謀,寫在了書上。當然,陰謀也是智謀。”

1949年8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針對當時美國企圖對剛誕生的新中國搞封鎖,義正詞嚴地說:“多少一點困難怕什么。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而且實行叫我們死。”過去三年內,“殺死了數百萬中國人。現在這種情況已近尾聲了,他們打了敗仗了,不是他們殺過來而是我們殺過去了,他們快要完蛋了。留給我們多少一點困難……但是比起過去三年來已經松了一口氣了。過去三年的一關也闖過了,難道不能克服現在這點困難嗎?”

說明矛盾著事物的兩端是可以轉化的,不利的一面也可以經過努力,促進它轉化為有利的一面。

毛澤東在1949年3月《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文中,引用老子的話說明互通情報的重要:“互通情報。就是說,黨委各委員之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這對于取得共同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

下面再看看古人是怎樣運用老子的智慧的:

在春秋戰國群雄逐鹿、戰亂頻繁的時期,運用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一思想來獲取成功的例子是非常多的。有些十分隱晦巧妙,有些則十分直露俗淺,著名的“宮之奇諫假道”的故事就屬于后者。

公元前655年,晉獻公為了向北擴展土地,就讓大夫荀息帶上厚禮,去北邊的近鄰虞國去見虞公,送他一匹極其難得的千里馬,還有一只極其名貴的玉璧,條件是借一條行軍的道路。荀息對虞公說:“虢國(又名北虢,在今山西省平陸縣,三門峽附近)總愛跟我們鬧別扭,希望能借貴國一條路,我們開過大軍去教訓教訓他。”這在當時看來是不情之請,對虞國來說是極其危險的,因為讓別國軍隊通過自己的國家無異于開門揖盜、引狼入室,況且虞國又是小國,軍事力量比晉國弱得多,謹慎自保尚應接不暇,哪敢再有絲毫的懈怠疏忽。但虞公實在太愛這兩件寶貝了,一邊玩著玉璧,一邊看著馬說:“可以借,可以借。”虞國的大夫宮之奇是一個很有見識、很有膽略的人,他一聽虞公答應借道,十分驚慌,趕緊跑去對虞公說:“這萬萬不可以,虞國和虢國是近鄰,就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俗語說得好,‘唇亡齒寒’,我們兩個小國原是互相幫助,互相依存,萬一虢國被晉國吞掉了,虞國是無法獨存的。”

誰知虞公財迷心竅,居然能編出一番道理來。他對宮之奇說:“晉國給咱們送來了這兩件無價之寶,那是看得起咱們,想跟咱們結交,難道連借一條道都不肯?況且晉國比虢國強大得多,如果能攀上晉國這么個朋友,失掉虢國又有什么可惜呢?”宮之奇聽后覺得虞公越加糊涂,還想諍諫,但被好友百里奚拉住了。

百里奚是虞國的大夫,出身窮苦,后來撇下妻子兒女出來尋求出路,多年未嘗夙愿,后被蹇叔介紹給宮之奇,又由宮之奇推薦給虞公做大夫。百里奚為人精明,他見虞公正像當年蹇叔說過的一樣,愛占小便宜,不可理喻,就拉住宮之奇不讓他再諫。宮之奇出來后埋怨百里奚說:“你不勸虞公倒也罷了,為什么反要阻止我呢?”百里奚道:“跟糊涂的人說正經道理就好像把明珠扔到路上一樣。虞公既如此,就隨他去吧,我們跟著他也就是了。”宮之奇可沒有百里奚那么忠心,他知道虞國要亡,就帶著家小逃往他方避難去了。

晉獻公派大將里克帶兵滅了虢國,回來的路上,住在虞國的都城里。夜里,虞公還在睡夢當中,就做了晉軍的俘虜。就這樣,晉國不費吹灰之力就順手把虞國滅了。千里馬和玉璧當然完璧歸趙,又回到晉獻公的手中。

晉獻公對虞公說:“我是不能白借你的道的,不過你虞國的道不值這匹千里馬和這塊玉璧,我就另送你一些東西吧!”獻公送了一所房子給虞公居住,又另外送了一部車馬和玉璧給虞公玩。

虞公覺得委屈極了,埋怨百里奚說:“當初你為什么不阻攔我呢?”百里奚直率地說:“您連宮之奇大夫的話都不聽,難道會聽我的話嗎?我當初不說什么,就是為了今天能跟著您,好讓您知道我對您的忠誠。”

這是一個令人悲憫而又令人發笑的故事。晉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而虞公終因貪圖小利而亡國。

不過,春秋戰國時期在這方面也有許多高明而又成功的范例,“燭之武退秦師”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浪避難,曾經受到鄭國的冷遇,這次鄭國又要同楚國結盟,晉文公感到十分生氣。晉文公即位以后,凡是曾經厚待過他的國家,他都有所報答,凡是冷遇或是刁難迫害過他的國家,他也進行了報復,唯有鄭國,尚未來得及。所以,晉文公約定秦穆公一起攻打鄭國。晉國的軍隊到了鄭國,秦穆公也率領百里奚、孟明視等人從西側包圍鄭國,鄭國的軍事力量本敵不上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怎能禁得起兩家合圍。鄭文公驚慌失措,倒是大夫叔詹很鎮定,他推薦燭之武去做說客,想法勸退秦國人,如果秦兵退走,只剩下晉國人就好辦多了,鄭文公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請來了燭之武,沒想到燭之武是個十分衰老的駝背老翁。燭之武說:“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能為國家效力,如今已是風燭殘年,能為國家做什么呢?”鄭文公一聽話里有話,就立即道歉說:“像您這樣有才能的人我都沒有聽說,沒能起用,實在是我的過失。希望您能寬宏大量。在國家危難的關頭出一把力,如能保存鄭國,您就建下了不世之功。”燭之武本就愛國,又見鄭文公態度誠懇,就答應去試一試。

當天夜里,燭之武就讓士兵把他放在筐里,用繩子吊出城外,徑直往秦營走去,但秦人不準他見秦穆公,燭之武就在外面痛哭,哭聲驚動了秦穆公,就派人把他叫進來問一問。燭之武說:“我在這兒既為鄭國哭泣,因為鄭國就要滅亡了;同時也為秦國哭泣,因為秦國不久也要滅亡了。”秦穆公十分驚訝,就請燭之武詳細談一談。

燭之武說:“秦、晉兩個大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當然很快就要滅亡。可是,您想到沒有,鄭國在晉國的東邊,秦國離鄭國差不多有一千里路,秦國怎樣才能占有鄭國呢?毫無疑問,鄭國滅亡后,國土一定全部歸晉國,您這不是做了‘亡鄭倍鄰’的傻事嗎?現在秦國和晉國的國土差不多大小,力量也相差無幾,一旦鄭國被晉國吞并,晉國的勢力可就比秦國強大多了。您如果回顧一下晉國對待秦國的態度,您就會看得更清楚。當初您送晉惠公回國做國君,又在荒年借糧食給他,真是有存亡續生之恩,可晉國每次都是以怨報德。再說,當年晉國滅虞的事您也記得,虞國幫助晉國滅了虢國,晉國不但不圖報答,反順手把虞國也滅了。現在您幫助晉國打鄭國,如果晉國強大了,反過頭來進攻秦國,您又怎么辦呢?像您這么英明的人,我只要提一下就夠了,用不著多費唇舌。”

燭之武的這番話使秦穆公聽出一身冷汗,特別是“亡鄭倍鄰”的說法,更使秦穆公佩服。秦穆公越想越對。燭之武看到秦穆公已被說動,就接著說:“如果秦國能撤兵,鄭國愿投降秦國,將來秦國有什么事要從這里經過,鄭國一定盡力招待幫助,鄭國就算作您在東道上的一個倉庫或是基地,鄭國愿給您當‘東道主’”。

秦穆公聽后便下了決心,答應了燭之武的請求,并留下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副將帶領兩千人馬幫鄭國守城,自己率大軍離開了鄭國。就這樣,通過艱苦的外交,鄭國總算免除了這場災難。秦穆公不貪小利,終于成為春秋時代霸主。

但應該看到的是,權謀只能起一時的作用,并沒有根本的、永久的效果。晉國雖然看準了虞公愛占小便宜的弱點誘其上鉤,不費吹灰之力滅了虞國,但這并不能挽救自己最終被秦國吞滅的命運。鄭國雖有燭之武的洞悉世事、巧言善辯,也只能暫免于難,終不能持國久遠。由此看來,權謀之術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只能在具體的戰術之中發揮作用。真正起根本的決定作用的還是治國安邦的大道,即人心的向背。離開了這一點,越是取巧,越是奸詐,就越容易引起反感和敵視,那更是自取滅亡之道。

注釋

[1]《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上冊,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定县| 新密市| 古田县| 澜沧| 九江市| 马山县| 蓝山县| 剑河县| 洱源县| 通山县| 通化县| 定襄县| 紫云| 大关县| 井研县| 宝丰县| 公主岭市| 鄱阳县| 中山市| 乌兰察布市| 彰武县| 长武县| 望奎县| 广东省| 永靖县| 北辰区| 当阳市| 新闻| 南华县| 天镇县| 玉溪市| 吉林省| 清新县| 鲁甸县| 德令哈市| 射阳县| 衡南县| 中山市| 青河县| 伊金霍洛旗|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