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論》輕松讀(全三冊)
- (日)的場昭弘
- 8字
- 2024-11-14 14:35:50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第一章 商品
第一節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
首先了解商品之謎
《資本論》開篇就是簡單、質樸的語言:
資本主義生產方法支配著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集”,而以單個的商品為元素形態。所以,我們的研究,必須從商品的分析開始。
馬克思在序言中說,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是商品。所以通過分析商品就能了解資本主義的本質。同時也要明確:商品的出現首先要具備“具體的有用價值”,也就是要體現出商品所具有的“使用價值”。但這里要探討的并不是使用價值的問題,因為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并不是商品的本質。
僅僅在這一小部分內容中,馬克思就洋洋灑灑地將這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的答案寫了出來。所謂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他人需求的價值。比如杯子、書本中所體現的價值正是其使用價值。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它們為何被稱作商品呢?使用商品來滿足需求固然很重要,但是沒有人去關注商品的具體形態,人們只關注商品背后存在的某種價值。雖然是只杯子,在資本主義世界表現出來的卻并不是杯子本身。這真是個奇妙的世界。就如人們看到貨幣,不會有人把它當作金屬或紙張一樣,一點也不奇怪,即使是普通的商品也已經改變了它自身的價值。
什么是交換價值?
接著進入交換價值的說明。
交換價值,最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他種使用價值相交換之量的關系或比例,這種關系是因時因地而不絕變化的。所以,交換價值好像是偶然的,是純然相對的。說商品有內在的交換價值(固有價值),似乎是矛盾的。但我們且更周密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兩種商品在交換的時候,如果價值是由商品所有者之間相互妥協來決定的話,那么交換比率因時間和地點的不同都只是一種偶然。所以,認為交換價值中暗藏著某種定量的想法就站不住腳了。表面上,這種交換關系所達成的結果是由偶然性所致。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應該還有一些必然性存在吧。這必然性就是價值,價值指的是什么、如何在商品中體現出價值,就是問題所在。
商品的背后是人類的勞動
人們在計算某一圖形的面積時往往會把這個圖形分解為若干個簡單圖形,再把這些簡單圖形的面積加起來。馬克思以此為例,通過對商品中無法看到的那些因素進行還原,自然就完整拼合出了商品價值的構成。
在商品自身內部無法發現的東西,要追根溯源的話,只剩下創造商品的人類勞動了。
這個觀點的提出看上去有些突然。如果說人類的這種交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那它就應該是與人類本質有關聯性的。
這里的論述中并沒有明確“勞動”這個概念。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人類相似的本質就是勞動”。實際上他已經用這種方式對“什么是勞動”做出了回答。
這個所謂的勞動分為兩種:第一種,制造商品的“具體人類勞動”;第二種,就是所有商品中共通的非具體勞動,在這里使用“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說法。
勞動生產物的有用性質不見了,表現在此等生產物內的勞動的有用性質,和勞動的具體形態,也不見了。它們不復彼此區分,卻還原為同一的人類勞動,抽象的人類勞動。
而且,馬克思還提到了生產交換價值的勞動的條件,以及該如何計量的問題。馬克思主張,由商品所含的勞動量來決定價值。具體來說,計量的標準就是勞動所付出的勞動時間——勞動日。
社會平均化勞動
但是這么規定的話,一些生產效率低下者所制造的商品(浪費了勞動時間的商品)豈不就比相同的商品具有更高的價值了嗎?面對這樣的質疑,馬克思指出,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于每個個體的勞動,而是由社會平均的勞動來決定的。
社會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即是在社會標準的生產條件下,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與強度,生產一個使用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會不斷減少。不過這種規律無法提前獲知,因為這是由市場來決定的。
關于這部分的說明,我覺得馬克思的論述顯得有些生硬。盡管道理說得通,但在引出商品中存在的某種人類勞動時,闡釋得不夠充分。可是,對這部分繼續贅述也不行。針對《資本論》開頭關于商品這部分內容,以前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進行過長時間的爭論。這部分的說明確實有其勉強之處。這種情況是因為,出現了難以只用理論解答的問題。為此,我們就需要回顧一下商品的歷史了。亞當·斯密是從原始社會開始說明的,而馬克思沒有選擇這種說明方法,所以讓人覺得說明不充分。雖說如此,我們還是以馬克思的論述為前提繼續往下看好了。
第二節 在商品中表現的勞動的二重性
如果勞動也是商品的話,它就具有兩種價值
要解釋商品與勞動之間關系的生硬之處,不能只用理論,因為追溯歷史的發展也很必要。在《資本論》第一章第二節“在商品中表現的勞動的二重性”的內容中,第一次通過歷史的發展軌跡來說明商品與勞動之間的關系。此外,這一節的內容是馬克思最想要論述的內容,也就是“勞動的二重性”——馬克思最大的發現。因此,這一節的描述顯得非常謹慎,但慎重中又略顯輕快。
兩種不同的商品具有的共同性質就是價值,如果這個價值源于勞動的話,那么勞動自然就要包括兩種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和“創造價值的勞動”。
但是,從勞動本身是無法區別它們的。是由于不同質的勞動產生的價值,還是同質的勞動也就是有用勞動創造的價值?必須要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因此,把有商品交換的社會和沒有商品交換的社會加以區別,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是有必要的。
以古代印度社會為例,古印度諸國內部制造的產品各自不同,自然就存在著勞動分工。但是,在當時的古印度諸國內部還不存在商品,所以就難以繼續往下理解了。而近代機械化工廠中已經出現了分工作業,但在工廠內部不存在商品交換。也就是說,商品的交換必然開始于某個社會。
商品是如何產生的?
只有各自獨立而不相依賴的私人勞動,其生產物才當作商品而互相對待。
這里的意思是說獨立的生產者把各自的產品進行交換,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有商品。古印度諸國內部也好,工廠內部也好,都沒有形成獨立私有的勞動,所以沒有出現商品。
進行商品生產的社會,從某個時代才真正開始——也就是說,原本人類社會是沒有商品生產的。對這兩種社會的區分,正是馬克思歷史分析的特色。
出現了商品生產的社會,與開展共同體內部分工或工廠內部分工的社會不同,前者是個擁有獨立勞動的社會化大分工的世界。從某種角度來看,像古印度這樣,其實是一個具有任何時代都有的歷史共通性的世界。這個共通性就是無論哪個時代,人只要不勞動就無法生存。
商品生產社會的勞動
勞動在任一社會形態中皆是人類的生存條件,這是一個永久的、自然的必然,沒有它,人與自然間將無物質的交換,也就無人類生活。
人類的勞動當然不會憑空制造出所有產品,而只是把自然中存在的物質進行一番加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勞動不是財富唯一的來源。更加重要的財富來源是土地,是大自然。
勞動是物質財富之父,土地是其母。
但是,商品生產社會的勞動和這種加工自然物質的勞動有所不同。商品生產社會不僅僅是對自然施以勞動,以此創造使用價值的社會,它還是為創造交換價值而進行勞動的社會。這種勞動不是具體的勞動,是抽象的人類勞動。因此,問題的本質不是勞動的質而是勞動的量。
是否從事著創造價值的勞動?
人類勞動一旦以量化的形式出現,那么問題自然就不是質的不同,而是量的不同了。當然,這里指的不是作為勞動報酬獲得的量,而是抽象化勞動者支出獲得的量。相對于只能從事簡單勞動的工人而言,掌握了各種技能的工人至少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差別正在于此,即使同樣被稱為工人,也會因為不同的需求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分工。
對于商品生產社會來說,很重要的一點不在于是否從事著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而在于是否從事著創造價值的勞動。這就是兩種社會之間巨大的差異所在。商品生產社會中的勞動形成了二重性。非商品生產社會中勞動不存在二重性,但商品生產社會中存在二重性。馬克思發現的不僅是勞動的二重性,還有二重性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差異。
生活在商品生產社會的人們,永遠不會意識到這些問題。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樣的世界一直存在,而事實并非如此。《資本論》最初的草稿《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開篇就是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開始詳細論述的,為什么在正稿中卻放棄了這種寫法呢?因為這種說法無法形成理論,而《資本論》始終都要有理論的依據。但是僅僅依靠理論的說明并不充分,這也是馬克思只是對這部分內容點到為止的緣故吧。最后,他以這樣一段話概括:
從一方面看,一切勞動,就生理學的意味說,都是人類勞動力的支出。它當作同一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便形成商品價值。從另一方面看,一切勞動都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態上的支出。它當作具體的有用的勞動,便生產使用價值。
第三節 價值形態或交換價值
解析貨幣之謎
《資本論》第一章第三節為“價值形態或交換價值”,這一節不僅內容比較長,還是《資本論》最難理解的部分。換句話說,這節是馬克思付出心血最多的一部分。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這部分內容從商品中引導出了貨幣的概念。
相信不會有人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即沒有人把勞動力看成商品,也沒有人把貨幣當作商品。解釋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馬克思主張的是通過商品剖析資本主義一切的謎團,所以不解決這個難題,由商品所創造的資本,以及由資本驅動的勞動力商品的謎團也就難以解決了。因此,這是一個需要首先解答的難題。
商品是一個完全讓人無從下手的東西,馬克思對商品便進行過這樣的描述。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很容易理解,但是不論如何解析商品也找不到其價值在哪里。因此,只能讓商品與其他商品之間建立一種相對的關系然后進行分析,價值的所在也就明晰了。
一、單純的、單一的或偶然的價值形態
價值表現的兩極——貨幣之謎(一)
這里首先通過兩個最簡單的商品來進行分析。
一切價值形態的秘密,潛伏在這單純的價值形態中。故其分析,是我們最感困難的。
兩個商品的相對關系就是指“X量的A商品”=“Y量的B商品”。接下來要展開的內容都是從這兩對關系出發進行分析的,所以要把這對關系作為分析的基礎。
在這里,馬克思使用了兩個晦澀難懂的名詞,即“相對價值形態”和“等價形態”。這兩個詞是很重要的概念,簡單來說可以這么理解,相對價值形態是用來表現價值的,等價形態是用來表示價值的。
這個等式的意思是,X量的A商品可以用Y量的B商品來表示,所以X量的A商品將與自身價值相等的Y量的B商品作為等價形態來計量自身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A商品通過B商品來計量自身價值的方法就可以用“相對價值形態”這個詞來表達。
為什么要區分這兩種價值形態呢?這是因為,用于計量價值的B商品這種等價形態,和普通商品不同。它的作用是用來計量價值的,完全不同于A商品的作用。
相對價值形態——自身為何物都不明了的價值形態
這部分要對商品自身價值需要借助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來衡量的商品相對價值形態進行說明。
如果把A商品看作是“我”的話,會是什么情況呢?在這里,我們可以和B商品來做個比較。假設B商品的價格比其自身價值高50,那么就可以知道以B商品為基準的“我”的價格也比自身價值高50。按照這種方法,“所有人”都可以通過比較為自己定位,商品也是如此。用某個特殊商品當作指標,來計量價值,就能夠根據這個特殊商品來決定所有商品的價值。也就是說,商品只有在與其他商品進行比較時,其價值才能夠體現。
那么,經常用于計量價值的商品是什么呢?它就是等價形態。馬克思把麻布和上衣這兩種商品進行了價值對比,如果麻布用上衣來進行價值估算的話,麻布為相對價值形態,上衣則為等價形態。這種情況下這兩種商品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理解這一點非常關鍵。此時上衣自身的作用是體現麻布的價值。
一商品的相對價值,可以在其價值不變時發生變化。其相對價值,又可以在其價值發生變化時不變。并且就使價值量的相對表現,同時發生變化,二者的變化也不必是一致的。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一方的價值是另一方的使用價值。用來計量麻布價值的上衣,它的使用價值就是去計量麻布的價值。
另外,馬克思還論述了上衣代表麻布多少價值,也就是價值的量的問題。20碼麻布相當于1件上衣的話,表現出來的并非是質而是量,也就是表現出生產商品的過程中消耗的必要勞動時間。隨著生產力的變化,這個量的關系也必然會隨之改變。
等價形態——體現其他商品價值的形態
接下來,馬克思詳細說明了用來體現價值的上衣,即上衣用其自身的使用價值來計量其他商品價值的問題。這便是第一條定律。
考察等價形態之際,我們注意到的第一個特征是:使用價值是其對立物——價值——的現象形態。
這里暗藏著等價形態的秘密。相對價值形態和等價形態表現的是商品所代表的社會關系。從上衣和亞麻布的例子開始,即使我們已經恍然大悟般理解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但作為等價形態的商品已成為貨幣時,卻不會有人想到這中間體現的仍舊是一種社會關系。等價形態一般指的是貨幣,在計算貨幣是多少的時候,沒有人會去考慮和質疑這些貨幣中存在著什么樣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看上去像個謎團的原因。可以說,正是為了體現這種社會關系才有了貨幣,而貨幣這最根本的價值卻被人們忽視了。
馬克思對此進行了如下說明:
但這種性質,在等價形態未充分發展而成為貨幣以前,不曾為淺薄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所注意。他們以更不曖昧的商品代替金與銀,反復敘述各種曾在某時充作商品等價的商品,想從此說明金與銀的神秘性質。他們決不夢想到,最簡單的價值表現,例如20碼麻布=1件上衣,已經提出了待解決的等價形態的謎。
這里,又引出了第二條重要定律,即用來制造作為等價形態的麻布所消耗的具體而有用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
在等價形態中,具體勞動是它的反對物的現象形態,明白地說,是抽象人類勞動的現象形態。這是等價形態的第二特征。
創造了等價形態的具體勞動是私人勞動。它通過價值計量而成為社會勞動。這就形成了第三條定律。
這是等價形態的第三個特征:私人勞動采取其反對物的形態,即直接社會的形態。
等價形態和相對價值形態的區別
馬克思還發現了商品和商品對照時所產生的關系。
這些關系簡單說,就是一方的使用價值等同于另一方的價值;一方的具體勞動等同于另一方的抽象勞動;一方的私人勞動等同于另一方的社會勞動。
正是這些關系成為剖析商品秘密的重要概念。也正是在這錯綜復雜的關系中,體現著人類古代共同體社會和商品生產社會的區別,成為解開資本主義世界之謎的關鍵。要探討貨幣商品、勞動力商品,就要圍繞著這些關系展開。
二、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態
對這個關系繼續展開分析就會發現——貨幣之謎(二)
只要理解了簡單的價值形態,之后展開的價值形態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但為什么在價值形態中會出現貨幣這種商品呢?馬克思分為三個階段對此進行了說明。
被擴大的價值形態指的是什么?以下的等式表現的就是一個商品被擴大的價值形態。

一商品(例如麻布)的價值,現在是表現在商品界無數其他的要素上。每一種其他的商品體,都成了麻布的價值的鏡。麻布的價值,是第一次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之凝結。
能夠適用于兩種商品的說法,應當也適用于其他的所有商品。由此可以說明,麻布的價值可以用其他任何商品來體現。所以麻布作為商品和其他無數的商品產生社會關系時,它不再是這個商品世界孤立的“公民”,它和其他所有商品結成一體,成為“世界公民”。
將無數商品束為一體的物體的秘密
當麻布和所有商品進行交換成為可能,簡單的價值形態中似乎存在的偶然性問題就消失了。此時,交換已經不是偶然行為。如果是偶然行為,交換比率會在各種欲望中得到體現,而且交換比率會由偶然因素來決定。但是無數的交換就意味著,交換比率并不是由無數人類欲望的偶然性決定的。
在這種交換關系的背后,支持這個等式成立的、共通的某種固定因素是一定存在的。可以說正是從被擴大的價值形態中,看到隱藏在其中的人類勞動。也就是說,這個等式的成立不是偶然,而是由價值決定的。
前文提到過馬克思用歷史性的說明方法,從交換價值中推導出了價值的存在,在這里則要從理論意義上推導出價值的存在。這多個等式中,價值作為商品間相互聯系的公約物,體現了存在的必要性。
但是這種關系的建立還不夠牢固。如果麻布作為主語,有其他無數的商品作為賓語以體現其相同的價值,那么麻布的價值究竟為何物就永遠不得而知了。麻布的價值究竟是什么呢?
如前文所述,“我”的實際價格和B商品的相同,和C商品的也相同,而且——與你的也一樣。那么“我”的實際價格到底是多少呢?這個問題仍然無解!
三、一般的價值形態
作為標尺的社會存在——貨幣之謎(三)
由此就出現了下面這樣一組等式:

這組等式和前文中的等式是完全相反的。不是20碼的麻布等于1件上衣,而是1件上衣、10磅茶之類的各種商品等于20碼麻布。這個等式中,麻布用其自身的使用價值來表現所有商品的價值。用自己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麻布成為一種綜合的、一般的等價物的價值形態。作為一種客觀的標尺,成為計量所有商品的工具。如果和20碼麻布價值相等,無數的商品就能證明自己具有極高的價值。
如果說“我”的價格比自身的價值高50的話,和“我”基本相同的A商品、B商品等的自身價格也就和“我”一樣是50。“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標尺性的社會存在。但是這時“我”的存在價值,更應該說只是用來計量價格的工具。
被排除在商品世界之外的東西
麻布這種商品也和“我”的命運相同,它的工作就是用來計量其他商品的價值,意思是它也被排除在商品這個世界之外了。
如此一來,麻布作為被排除的商品,恰恰完全體現出了商品生產的神秘之處。也就是說,麻布已經不是麻布了,它是其他商品的價值,即它是人類勞動的體現。
馬克思這樣寫道:
商品界一般的相對價值形態,使那從商品界被排出來當作等價商品的麻布,有一般等價的性質。麻布自身的自然形態,成了商品界的一般的價值形態;因此,麻布得與一切其他的商品直接交換。它的物體形態,成了一切人類勞動的可見的體化物,成了一切人類勞動的一般的社會蛹化物。織物勞動雖是生產麻布者的私人勞動,但在這時,也取得了一般的社會形態,取得了與其他各種勞動均等的形態。
對勞動貨幣的批判
這部分內容之后,是馬克思在注解中對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約瑟夫·蒲魯東這個宿敵進行的批判。馬克思提出,麻布被排除在商品范疇之外成為一般等價形態,一般等價形態雖存在于這個社會,卻是被社會排除在外的一種社會存在。如果不理解這個作為特殊存在的一般等價形態,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那樣就會變成像蒲魯東之流的想法了。
批判的要點在于,是否任何商品都能夠成為一般等價形態這個問題上。實際上馬克思之前的論述,的確給作為普通商品的麻布賦予了一般等價形態的作用。但是在之后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理論的角度都是說不通的。只不過為了解釋問題,把麻布當作一個例子而已。麻布的價值既不是等量的價值體現,也無法掰成一分一毫來表現價值,所以它不能成為一般等價形態。但作為例子進行說明是可以的。
但是,蒲魯東緊咬著麻布這個說明的實例,認為任何商品都可以作為一般等價物,主張不需要貨幣之類的特殊商品。也就是說,一般等價形態的本質是勞動時間,只要用勞動時間計量價值就可以,這就等于說貨幣表面價值和實際價值是一體的。用馬克思的話說,這就像是主張“一切天主教徒都可以成為教皇”一樣,任何商品都可以替代貨幣,所以結論就是“勞動時間可以替代貨幣”。這種想法肯定是行不通的,馬克思對此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四、貨幣形態
金這種特殊的自然形態——貨幣之謎(四)
馬克思在“貨幣形態”一節中,就商品生產社會中貨幣作為一般等價形態的必然性進行了說明。首先,我們可以列出以下等式:

與前文相比,這里看上去只是用2盎司黃金代替了20碼麻布,其實這里有著很大的區別,也就是說所有商品價值的表現形態根據社會習慣最終使用了黃金這種特殊的自然物,這一點非常重要!
馬克思在這里將歷史融入理論,使用麻布和上衣的等式在理論上對價值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探討價值形態之前,黃金和商品形成的對立關系就已經存在了。當然,最初黃金是作為商品出現的,之后逐漸轉變成為貨幣商品。當貨幣成為黃金的時候,黃金的形式就成為貨幣形態,黃金就成為和以往性質完全不同的商品了。
為什么馬克思沒有從一開始就提出歷史性的說明呢?看上去這是個不足之處。但是,在進行理論說明的同時引入歷史的發展,恰恰是馬克思獨有的論證法,也只有從這個角度入手才能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深入剖析。
從理論上來講,像蒲魯東學派所主張的那樣,任何商品都可以成為貨幣。如果是那樣,商品價值只需用勞動時間來計量即可。但是,歷史發展的規律顯示,并非如此。從理論上來說,任何教徒都可以成為教皇,但是能夠成為教皇的人都是在滿足一定的條件后才成為既定人選的。可見,黃金成為貨幣絕非偶然,由此也就產生了下面“拜物教性質”的問題。
商品、勞動、貨幣中所存在的共性
這里,我們梳理一下以上三個小節的說明方法。商品中包含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交換關系的成立,具有偶然性,但是一系列商品交換關系的成立是由于這些商品中包含它們能夠相互認同的人類勞動。換句話說,商品世界是建立在人類勞動基礎之上的。
人類勞動中也包含著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和創造價值的勞動。前者表現為有用勞動、具體的人類勞動和私人勞動,后者表現為一般勞動、抽象的人類勞動和社會勞動。由此可見,人類勞動就凝聚在商品之中。
接下來,論述的是商品中存在的特殊貨幣商品。一系列的商品交換的過程中,為什么會產生可以用來計量所有商品價值的特殊商品呢?而且這個特殊商品在產生的同時,它自身所包含的人類勞動就全部消失。僅僅用黃金的量來給商品定價的原因又是什么?針對這些問題,分析的結論就是,黃金是人類勞動的體現。
由此可以說,商品、勞動、貨幣三者存在一定的共性。也就是說,這三者都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價值形態和等價形態。為了體現出這種二重性,馬克思進行了大篇幅的說明和論述,這種二重性正是解讀《資本論》最關鍵的要點。
第四節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成為王者,顛覆一切的貨幣之謎
馬克思在開始的內容里舉了桌子的例子。如果只是把桌子看作是桌子的話,就沒有任何不可思議之處了。但是,如果桌子成為商品的話,不可思議的地方就顯示出來了。
它(桌子)不僅用腳直立在地上;在它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上,它還用頭倒立著,并從它那木腦袋里,展出了種種不可思議的幻想。
在這段話里,桌子好像會自己思考一樣,在腦海中展開了其他商品與自己的比較。但是對于為了制造它花費了多少人力之類的問題,桌子卻絲毫不關心。這個例子的意思就是,拋開制造商品所耗費的具體勞動不談,還有人類的血汗傾注其中。這一點在商品生產社會中體現為價值,如果連這一點都忽略的話,桌子這種商品和其他商品之間就變成了在一定價格上對等的簡單數量關系了。
關于認知問題的思考
馬克思于19世紀在書中寫下了與現象學問題相關的、含義深刻的一段話:
這就像光線一樣當一物的光線射入我們的視神經時,我們不認它是視神經的主觀的刺激,卻認它是眼睛外界某物的對象形態。但在視覺活動中,確實也有光線由一物射到彼物,由一外界對象投射到眼里。在物理的物間,確實也有一種物理的關系。但商品形態,及表示商品形態的勞動生產物間的價值關系,是和勞動生產物的物理性及由此發生的物的關系,絕對沒有關系了。那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在人看來,這種關系,居然幻想成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了。
站在認識論的角度,馬克思的理解處于19世紀的水平。即使是在物理學世界里,“映入眼中的事物是由外來刺激的光留下的影像”這種學說,如今已經沒有人這樣主張了。隨著腦科學的發展,“該如何進行認知”這個問題,爭論較多的是主體的立場問題。“一個事物要表現的是什么”與“人類該如何理解這個事物”,完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因此可以說,對商品的認知也是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知的水平也會提高。
物理世界存在的爭議,實際上和商品的問題是一樣的。商品在把貨幣作為價值體現時,抹殺了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在與貨幣構成等價關系時更是倒置了所有關系。
為何會出現倒置
馬克思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商品拜物教。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關系倒置的現象呢?問題就出在商品社會中,人類各自的私人勞動生產物不得不通過市場來進行分配。在這個市場中,所有的具體勞動被還原到所有的價值當中。每項有用勞動自身似乎沒有任何意義,表現其價值的是貨幣,所以商品就越發像被一張神秘的面紗遮住了。馬克思采用象形文字這種說法來比喻商品。
價值不曾在它的額頭上,寫明自己是什么,但把每一種勞動生產物化作了社會的象形文字。后來,人類才想到要說明這個象形文字的意義,才來探究他們自己的社會的生產物之秘密。把使用對象物當作價值,這是本來就和語言一樣,是人類的社會的產物。但直到近來,科學的研究才說明勞動生產物在它是價值的限度內,只是生產它所支出的人類勞動之物質的表現。這一種發現,在人類發展史上劃了一個新的時代。但勞動社會性之對象的外觀,依然不曾掃除。價值的真正性質雖被發現了,但在一種特殊生產形態(即商品生產形態)內適用的真理——獨立的私人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是由各種勞動同為人類勞動的性質構成,并采取各種勞動生產物同有價值性的形態——在被拘囚在商品生產關系以內的人看來,依然是永恒不變的。這就像科學的分析,雖然把空氣分解成了幾種元素,但空氣形態,在當作物理的物體形態時,依然是和以前一樣的。
為什么看不到貨幣的神秘性——魯濱孫所創造的神話
就像馬克思所做的那樣,通過反復解析商品生產的秘密,那些完全被商品社會浸染的人,還會認為商品生產并沒有改變什么。“說這說那最終不還是錢嗎?”相信很多人都會講出這句話。剛剛批判了金錢拜物教,最終關心的還是這個商品值多少錢。所以資本主義經濟學也就漸漸無心再關注商品生產的秘密了。
馬克思在這里提到了魯濱孫·克魯索的故事。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們對魯濱孫·克魯索的故事是非常青睞的。那是因為這個故事不是歷史的事實,而是歷史的理論。它不是像馬克思那樣專心致志地進行過調查的歷史,而是為了使現實行為得到合理化的解釋、站在現在的角度去解讀的歷史。
的確,魯濱孫在孤島上的生活,作為人類社會的原始模式出場,但他掌握的是18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知識。對這樣的魯濱孫來說,孤島上的生活雖然只是一個人的生活,但從他的每一個想法到全部生活都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內容,每天的勞動時間簡直就像生活在倫敦那樣有規律。如果說這是人類史的起點,那么就意味著商品生產社會自古即有,今后仍然會永久存在,因為很早以前就有了像魯濱孫這樣的人。
真實存在的過去的故事
馬克思在這里列舉并對比了中世紀的例子。這不是在南方小島逍遙度日的假想空間,而是現實中存在的中世紀,這個世界與商品生產社會完全不同。農產品的地租、賦稅、勞役等由人們的勞動形成的社會關系,表現為人與人的關系,這個時代的現實世界并沒有被物質掩蓋。
馬克思通過比較這兩個世界,充分揭露了商品拜物教時代也就是商品生產社會這個時代的特殊性。因此,馬克思反而把這個時代定義為特殊時代。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最為著重論述的這部分內容,在《資本論》中卻沒有真正展開,只是時不時提到而已。這種寫法恰恰是馬克思為了避免自己的理論陷入自相矛盾而藏的一招暗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