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有個小院子,學會退隱,靜而不爭
王維是中國退隱山居的代表人物,是如今終南山的隱居人士羨慕的和追求的偶像
王維中年隱居終南山,吃齋念佛,寫詩作畫,過著隱士的生活。正如他的一篇傳世名作《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詩人厭惡世俗,隱居終南山,獨自一人,不求人知,只求心會。悠閑自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心態平靜恬淡,達到“心靜如空”的忘我境。
還有“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等等。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
話說回來,如果現在讓你拋下一切,去過王維這般的隱居生活,你愿意嗎?
應當說,古往今來,愿意的人還不少。
唐代佛、道極為興盛,終南山“五里一庵,十里一寺”,吸引來大量信徒與隱士,也吸引來不少渴望由隱而仕的文人。作為例證,據記載,唐代公主212人,出家做道士的達19人,其中就有那位對王維、李白皆有引薦之功的玉真公主。
發展到今天,現代文明為人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食糧,生活水平比古代好的多,豐富的多,但在鐘南山隱居的人也還是很多。1989年,當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尋訪終南山寫出《空谷幽蘭》一書,揭示了這個隱秘而又神奇的世界。
如今,人口眾多,地球狹小,像古人那樣,擁有一大塊地,尤其是一塊山林,去隱居,去創造一個自然的精神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政策不允許的。
但是我們回歸自己家鄉的祖屋,或者在有山有林有水的地方租住鄉村的閑置民宿,有一方小天地,營造自己的小院子,這還是有可能的。
正如一部治愈系日劇講述一位日本大叔分享他的鄉鎮村生活,自己動手建造和裝修,種樹養花植草,帶著一家人享受這一份鄉村生活,居住在田園,成就也在田園。
對于我們平凡的小人物來說,有一個小院子,小舍簡陋,歸隱自然,從喧鬧處隱退,學會一個人的獨處,靜處思考人生,學會熱愛生活,學會適當妥協,學會跟隨自然的腳步,尋找自己的風景,就是人生的另一個天地。
學會隱退,擁有一個小院,獨自品嘗柴米油鹽的生活滋味,靜水流深和波瀾不驚,獨享人間煙火的暖味人生,恰恰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說:
若能實具一段閑情,一雙慧眼,則過目之物,盡是畫圖,入耳之聲,無非詩料。月夜幽林,撫琴長嘯,安閑自得,塵慮皆空,明月皎皎,相伴深林。
是的,我在鄉村民宿生活了三年,有著這樣的切身感受。在小院里,滿眼皆是賞心悅目的風景,藍天、白云、遠山、近嶺、森林、花草,這不花錢的風景能讓人陶醉,消解掉塵世的浮躁,換以難得的清爽和舒暢。
宋·辛棄疾隱居在鄉間的感受: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既無知音,不如將心事訴諸琴音,心靈澄澈,才能將身心與這清幽明靜的大自然融合。
我也有同樣的感覺,雖然是一個人,當你人到中年,期間也曾有過傷痛和苦難,當過往成為故事后,要努力放下心中的執念,時過境遷,要學會萬般隨緣,生命中許許多多的事情,其實早就已經注定,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離開過去自己待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日子一直如常,要懂得靜而不爭,不要對人生期待太多,不要對別人期望太多,不與別人攀比,不要讓外界影響了你的態度和感受,因為,塵世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金錢、地位、權利美女、美食,無論它有多么美,多么好,命里不屬于你的,就像看夜空中的星星,隔空觀望,都不會屬于你。在物欲橫流中,歸園田居,素簡身心,才能不為外物所役,不為塵氛所擾,萬緣放下,應無住而生心。
人生最難,難在放下。放不下的俗念,割不舍的塵緣。也許吧,只有置身于此大山深處,此時此刻,禪意滿滿,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當你想明白了這些,不再貪戀紅塵,不再追求歌舞升平,燈紅酒綠,適應了隱士的生活。任憑窗外世道妖嬈和紅火,多么的熱鬧,在田園里一人盡享草木清香,在浮華中保持著內心的閑靜,哪怕是無事可做的時候,抬頭看看天上的云,或者是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覺到生命中的詩意。
我們只能擇高處立,平處走,低姿態生活,順其自然,其心若鏡,不將不迎,處事不亂,寵辱不驚。用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創造自己喜歡的日子,活好自己,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
只有當一個人歸園田居,融入自然,返璞歸真,才能真正的感受自然的本質,萬物的靈魂。
一個人的素養是從環境中來,一個歸園田居的人,我雖然不能像古人那樣琴棋書畫精通,賦詩作畫自喜歡,撫琴賞月已情深,仗劍行俠走天涯,妖嬈一瞥亂心曲。但是作為一介書生,雖然水平不高,于一方硯上,滴幾滴老墨,拿一枝素筆,于一頁紙上,一筆一行的書寫自己的光陰,也是一大樂事。
有生之年,隱居鄉村,有晚風庭院,淡云來往,清風明月,春花冬雪,以閑適的心境擁抱自然,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不求所有的日子都泛著耀眼的光,只愿每一天都有歸入自然的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