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前半生在職場經歷磨難,后半生在田園從容生活
曾經看過一種說法,說是玄學中講,真正有福氣的人,會在 50歲左右經歷一場大的磨難,也許是感情上的失落,也許是健康上的受損,也許是財富上的損失,也許是政治上的倒霉,或者是視圖上的挫折。
人所經歷的磨難與福氣往往相輔相成,如同陰陽兩極,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經歷這種磨難之后,往往以后的人生就是福氣相伴。
曾經豪擲歲月,“恣意妄為”地揮灑大把時光。
從不知時光會荏苒,歲月會那么吝嗇。
我這一生,幾經沉浮,遍嘗磨難,尤其是人到中年遭遇不幸。
退休后我必須從從容容,用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把每天都活得活色生香。
生活,不過是一幕幕流轉的風景,我們站在歲月的渡口,看著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場空歡喜;有人說,人生如戲,一出無奈何。
當白發漸生,當皺紋爬上眼角,才知人終將要老去。
誰能想到:一眨眼,一年過,二十年,竟在一瞬間。
回眸,風風火火的青春不再,年富力強的中年已遠去,一轉身,步入了人生最后的四分之一。
二十年,其實就在一瞬間。
還有什么憂愁,還有什么焦慮,握在手中的時光已所剩無幾了。
生命之中,季節更替,在寂靜時光中,經歷風雨,經歷世事無常,讓記憶鋪展出曾經的輪廓,讓心情漸漸歸于沉寂,激情燃燒,等人生的路上,春夏秋冬的來臨。
生命如此,人生美好,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讓人得到歷練,讓人得到成長。
不去羨慕江海的波瀾壯闊,只愿做那一潭靜水。
應輕松自在地享受當下,與山川為友,與草木小溪共歡,賞四季的變遷,從容地接受生活的饋贈。
能坦然接受生活的意外,也能從容接受命運的磨難,對生活的跌宕起伏已不再焦慮恐慌。
135,人到中年:極簡生活最養人,最好的活法,少
人到中年,日子越簡單,人越容易快樂。
《道德經》里有言:“少則得,多則惑"。
日子過得舒心,不在于你擁有什么,而在于你放棄什么。
人到中年,你會發現,最好的活法:少。
我國古代的著名藥王孫思邈,活到了141歲,他的養生理念是: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回少,神仙訣了。
1、少言,則少禍。
余華說:人和人交往還是少說話,克制表達欲。平靜溫和就行,不自卑也別炫耀。別為了獲得共鳴,講出過往沒完沒了。無意間表現的品質,被對方發現才更招人喜歡,勝過千言萬語。仔細想想,你哪次滔滔不絕后,帶來的不是悔恨。
一個會說話,懂得適時保持緘默的人,走到哪都會受人歡迎。
一個不分場合,喋喋不休的人,很可能說多錯多,言多必失,招人反感。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他人交流時就是不斷消耗精力的過程,大聲說話尤為明顯。心緒不定的人,很容易被帶入到對方的語境和情緒中,產生不屬于情緒和心情的大波動,不利于身體健康。
少語則心安,既能維護健康,又能保住福報。
2、少食,能養身。
老祖宗留下一句老話:減衣增福,減食增壽。
衣服能少買,就盡量少買。飯能少吃,就盡量少吃。
沉迷于購買衣物,追逐潮流,會不自覺陷入物質的陷井。
控制不住美食的誘惑,不斷追求口腹之欲,身體的負擔也在不停的加重。
伏爾泰說:擁有太多是對自由的奴役,擁有夠用剛是對智慧的追求。
有智慧的人選擇低配生活,高配靈魂。
減衣減食,減少欲望,豐盈自己的內心,活得通透。
3、少思,則少愁。
有個女朋友,前段時間因失眠、渾身無力去看老中醫。
醫生在望聞問切后,語重心長地說:“身體沒什么大問題,身體不舒服主要和你的情緒有關。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喜傷心,你平時是否思慮多,不愛動?"
好友連連點頭,說道:“最近是工作壓力比較大,想的比較多,吃飯也沒啥胃口。”
醫生道:“思慮過多,會傷脾胃,脾胃不好,會氣血不足,氣血不足會導致渾身無力、失眠等一系列問題。你需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注意勞逸結合,配合吃點中藥調理下。”
于是,她給自己請了半個月長假,報個旅游團,每天游山玩水,品嘗各種美食,玩累了倒頭就睡,身體狀況也慢慢好轉了。
俗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想太多,只會增添憂愁,讓自己陷入精神內耗。
提醒自己:不用事事那么完美,允許自己犯錯,一切問題都有解決辦法。
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就算天塌下來,也有個高的頂著。
其實人生是一個不斷取舍的過程,凡事以少為貴。
一個心中欲望少的人,不僅心神寧靜,五臟六腑也能得到平和。
大道至簡,多做減法。清心寡欲,精神豐盈。
修心養性,養生之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