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雄激素:關于冒險、競爭與贏作者名: (美)卡羅爾·胡文本章字數: 1117字更新時間: 2024-11-14 17:15:43
◇雄性暴力
我并不是一開始就想去烏干達做研究的。上大學時,我覺得人類行為有意思,于是讀了心理學專業。我喜歡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心理學,也喜歡變態心理學、人格與個體差異這些課程。但直到大四那年,我才真正找到那種興奮感,那種眼睛從書上挪不開,激動得簡直想跳起來的興奮感。我永遠忘不了,那時候我上的課是生物心理學,教授是約瑟芬·威爾遜,她講的是神經元的作用和神經遞質的濃度如何影響種種行為。我還記得她站得筆直,手舉過頭頂,手指不停扭動著,模仿神經元及其樹突——神經元間交流用的小突起。就在那一刻,我找到了一種了解行為起源的強有力的新方法。我高興極了,想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但畢業在即,而我連工作都沒找到。
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之后,我找了一份財務軟件方面的工作。(其實就是想找個能用電腦的工作罷了,畢竟當時是1988年。)我當時想的是先工作幾年,等想好更大的人生計劃之后再做改變。結果發現工作中也有很多東西要學,而且那份工作本身舒適又輕松,所以我一干就干了10年。10年里,我抽時間回學校補上了許多過去落下的課程,像分子生物學、遺傳學之類的。這才逐漸發現,與我早期上學時的印象相反,我真正愛的其實是生物學。后來,我到處旅行,去過以色列、坦桑尼亞、哥斯達黎加、中國,對全球文化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起源產生了興趣。“行萬里路”的同時,我也讀了許多科普書,比如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這些書回答了我許多問題,告訴了我進化是如何塑造生命的。
這些經歷讓我更加堅定了決心,我要找到對人類行為最本質、最有力的解釋,并集中在一個問題上:進化如何塑造人性。
后來我讀到了一本書,找到了尋求答案的方法。那本書叫《雄性暴力:猿類與人類暴力的起源》。[7]確切地說,吸引我的并不是暴力問題,而是兩位作者面對人性本質這種大問題時使用的研究方法。我決定做第一作者所做的,那就是通過研究黑猩猩,來增進對人類自己和人類進化起源的了解,于是辭了工作,著手申請做他的研究生。
你們可不要學我按這個順序工作、求學。
那本書的第一作者就是理查德·蘭厄姆。他在哈佛大學任教,而哈佛大學正好就在我的家鄉——馬薩諸塞州的劍橋。我急切地把入讀他所在的系的專業(當時叫生物人類學)的申請表寄了出去,結果被拒了。我失望得很,但現在來看倒也不意外。我是個門外漢,沒有相關領域的科研經驗,怎么可能被錄取。不過有的時候,天真也有好處——我一次又一次地申請,理查德(現在我們已經熟到我可以直呼其名了)終于同意給我一次機會。他讓我去烏干達的基巴萊黑猩猩項目工作一年。1987年,理查德在當地開發了一個科研營地,專門研究野生黑猩猩的行為、生理和生態。我負責管理營地的日常工作,同時學會做一些自己的研究。我簡直不敢相信,趕緊應承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