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國事奏對(一)
- 大明:天啟崇禎是我崽
- 蒙雨山
- 2104字
- 2024-11-19 11:12:28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十八,睛空萬里。
乾清宮,東暖閣。
一身素服,朱常洛邊品茶,邊等待著第一次的國事奏對。
心中既興奮又有些緊張。
希望一切順遂。
抽空看了一下系統內的民心。
沒想到超出了自己的預估,已經【民心:7120】,而且還在不時的+1+1+1……
之所以如此。
應該是魏朝所收攏的說書人,開始動員起來了。
再加上。
之前幾乎全城在傳自己的‘謠言’,現在隨著葬禮結束,那些親自見證自己如常的人,很快就會把見聞傳播開。
‘事實’被助推之后,之前的流言就會反轉。
相信這一反轉。
自己作為‘被誣陷的受害人’,應該能收獲不少同情。
當然。
看做樂子的吃瓜群眾會更多。
不過。
這僅僅花費少量的錢財,就能觸動如此多的人。
那民心,會是個什么情況呢?
具體效果,才剛剛發酵,希望能有不錯的收獲吧。
……
此刻。
掌印大太監王安,正引領著首輔方從哲為首的內閣和六部主官,從乾清宮東側的日精門進入東暖閣。
“皇爺,首輔、閣老和各位尚書已到門外。”
“宣。”
“諾。”
首輔方從哲率領其余人等依次入內。
“微臣叩見陛下,愿陛下萬安。”*9
“諸位愛卿請起。”朱常洛說道:“大伴,給首輔、閣老和各位尚書看座。”
“諾。”
“謝陛下隆恩。”*9
看著依次坐下的首輔、閣老和六部尚書,朱常洛不禁眉頭一皺,但很快如常。
現在這大明文臣體系最有權力的九人。
除了首輔方從哲五十七歲,工部尚書劉榮嗣五十歲外,六部其它五人都已是七十歲到七十三歲白發蒼蒼行動遲緩的老人了。
要知道這是在古代。
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
可這‘稀有’,竟然如此集中到了大明的朝廷中樞。
老人政治。
一下子想到這個詞。
對比自己前世看到的情況,再強盛的帝國,出現這種情況,也是讓人對前途感到不安。
雖然。
有先皇萬歷去世,自己剛剛登基,需要平穩交接,所以要有一些有威望的老臣來坐鎮。
可是。
選出這么多,年齡這么大的,結果就是那一股暮氣怎么都遮不住。
好在。
半個多月前,內閣剛剛填補了五十三歲的劉一燝和五十四歲的韓爌。
否則,當真就是老人政治了。
說來。
這新入閣的兩人,還都是先皇萬歷去世之時同原身‘商議’之后敲定的。
一個是,幫過自己的東林黨溫和派。
一個是,沉寂幾十年急切需要發展的晉黨。
其中次輔劉一燝(zhu三聲),是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江西南昌人,這位官宦世家出身,三兄弟同時中舉,其和兄長兩人又同時考上進士,可謂是家學淵源。
閣老韓爌(kuang四聲),是萬歷二十年進士、山西蒲州人,嗯,這個韓爌還是背刺張居正之后差點當上首輔,只因丁憂,沒來得及就死在老家的張四維的女婿。
話說。
這先皇萬歷,多半是信皇朝五德輪轉之法的。
因為大明朝是火德,這遼東一失敗,將要駕崩之時,找這兩個都是名字帶火的;
而且一個東林黨的溫和派不那么極端,一個力量不大但急需發展會緊靠皇權的晉黨。
這簡直就是一舉兩得!
同時內閣加上原先的浙黨領袖首輔方從哲,這簡直就是搞平衡的高手!
不愧是當了近五十年的皇帝。
收回心思。
朱常洛溫和的說道:“這段時間忙于為皇考守孝,讓各位愛卿操勞了。”
首輔方從哲叉手說道:“為陛下,為大明,是微臣的福氣。”
其他八人也紛紛表示如此。
“哈哈,有各位愛卿,也是朕和大明的福氣。”
雙方一番流程客套之后開始正事。
“首輔,可以開始了。”
“臣遵旨。”
拿出奏本,王安接過遞給朱常洛。
一邊聽著方從哲稟報,一邊翻開奏章查看。
“陛下,吏科右給事中姚宗文稟報,在其巡視遼東邊防之時發現,經略熊廷弼肆意打罵甚至擅殺官員,兵馬不訓練且指揮混亂,還貪污腐敗中飽私囊,面對敵酋更是怯戰只守不攻。”方從哲說道。
“姚宗文,朕記得他,是先皇三十五年的二甲進士吧。”
“陛下記憶驚人,微臣佩服。”
“朕記得他在先皇四十年時,諫言朕的三弟福王侍寵驕縱、魚肉百姓。”朱常洛輕拍了下奏本說道:“是個忠臣,可以重用。”
“陛下慧眼。”
“這次辛苦從遼東回來,司禮監、內閣和六部就廷推一下吧。”朱常洛說道。
“微臣遵旨。”*9
“老奴遵命。”
“至于,遼東經略熊廷弼。”朱常洛說道:“一則,其是先皇崩逝前派往遼東的;二則,兵書言:兵者國之大事,生死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更何況是臨陣換將這樣的大事。”
“大伴。”
“老奴在。”
“派遣一隊人即刻前往遼東,多聽多看多問,不要發表意見,之后如實記錄匯報。”
“諾。”
如果自己沒有記錯,這個姚宗文也是浙黨成員,得給首輔面子,再加彈劾福王的政治正確,提拔一下烘托一下氛圍。
至于熊廷弼。
身為業余歷史愛好者的自己,也知道其是在遼東‘薩爾滸失敗’之后,接替前主帥頂住潰勢的頂梁柱,之后好像就是因為黨爭被撤,然后就再次一潰千里了。
但畢竟歷史和真相,多半都是有差別的,派人去仔細探查一下,也好在做出精準的安排。
所以,保持現狀是最好的做法。
稍傾。
王安外出吩咐好后返回。
“接下來,該禮部了吧。”
禮部尚書孫如游呈上奏章說道:“陛下,您登基之后的首屆恩科已經議定好時日,還請御筆批示。”
恩科?
想起來了。
上次科舉,還是先皇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這要是按照正常的科舉流程三年一次,下一次應當是1622年,也就是泰昌二年。
畢竟先皇駕崩,今年還是萬歷四十八年,明年正月初一會改元泰昌。
不過。
每次新皇登基,或者有什么喜事和重大事項,也都會在三年一次的科舉流程之外在加一次。
這是為了有個好兆頭。
但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快速開始培養自己的‘天子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