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李世民的憤怒
- 大唐:父皇,你也不想遺臭萬年吧
- 磁不生電
- 2079字
- 2024-11-17 21:24:48
噗通。
一道人影從護欄外越出,快速游到李愔面前,將他提了出來。
人到岸上時已然臉色發白,暈厥過去。
“真人,救人。”李世民焦急喊道。
其實不用他喊,孫思邈已經快步過來,先是快速檢查一翻,然后掏出銀針扎了幾下,李愔就醒了過來,接著催吐。
等把肚子里的水吐的差不多,李愔終于回魂,撲倒李世民腳下哭喊:
“阿耶,太子要殺我。”
李世民臉色鐵青,憤怒的目光投向李承乾,“皇后,令各宮妃子皇子皇女各回各宮。太子,跟朕過來。”
“二郎…”長孫皇后面含擔憂,她剛開口就被李世民瞪了回去,“皇后,他做錯了。”
長孫皇后立時無言。
李承乾踏步往前,擋住父親瞪向自己阿娘的目光,躬身道:“兒臣遵旨。”
偏殿。
啪!
含怒而發的巴掌,直接將李承乾嘴角打出了血,李世民咆哮道:
“太子,你知道你在做什么?愔兒差點被你害死,你想落個謀殺親弟的嫌疑嗎?”
李承乾擦擦嘴角血跡,淡淡道:“這不是沒死嗎?父親來的很及時。”
當發現楊妃沒跟著自己出來,李承乾就已經猜到她肯定是去偏殿求援了。
真是個聰明的女人啊。
李承乾這幅平淡的模樣,讓李世民更為火大,直接解開腰帶,猛一抻發出噼啪聲,這大帶外裹牛皮。
“跪下。”
李承乾抬眸看了眼因怒而眼睛發紅的父親,嘴角劃過一抹譏諷,噗通一聲跪下,還把上衣給扯開,直接露出后背。
逆子,你這是在挑釁朕嗎?
李世民更覺憤怒,提著牛皮腰帶上前,噼里啪啦就是一頓抽。
不消片刻,李承乾后背已然血肉模糊,可他始終緊咬著牙沒發出絲毫聲音。
“二郎,住手!”
長孫皇后驅散眾人,尋來清河問明情況,知道長子不是無故發難,心里略松口氣,命長女麗質看管好妹妹們,就急忙趕回偏殿。
剛推開門,就見到李世民猛抽李承乾的一幕,頓時痛徹心扉,呼喊出聲。
李世民還欲再抽,長孫皇后已然撲倒李承乾身上,將其護在身后,仰著頭大喊:“二郎,你欲抽死他嗎?”
怒喊聲把李世民從憤怒中拉了出來,這時他才發現太子的后背已經血紅一片。
頓時怔了一下。
長孫皇后起身,看著長子血肉迷糊的后背,顫抖的伸出手,想要撫摸卻又怕弄疼兒子,只得收回。
這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啊,是她小心呵護看顧十幾年長大的孩子,此刻被打的后背沒有一處完好的皮肉。
她心疼的如被刀絞。
“你總是這樣,總不聽他解釋,不愿意教他,總是以懲罰代替教導。
二郎,你會毀了承乾的。”
長孫皇后呢喃,豁然抬頭,淚眼婆娑,卻直視向丈夫。
“皇上,你可知太子為何要把梁王丟進池塘?
你肯定不知道,因為你根本就沒問,就沒給他解釋的機會。
臣妾來告訴你吧。
梁王李愔搶奪幼妹玩具,晉王上前理論,他就把玩具丟進池塘,晉王知道那是他最的小妹妹最喜歡的玩具,情急之下就跳入水中撈取玩具。
您知道嗎?
雉奴不會水的,他的貼身宮女想要下水救人,卻被梁王的人阻攔,直到太子出現,救出雉奴,而梁王早已逃之夭夭。
太子是為給弟弟出氣,才行此舉。固然有錯,未嘗無因。
陛下,我的小兒子今天差點兒淹死,我的長子被你不問緣由,打成這樣,臣妾、臣妾真的好心痛啊!”
長孫皇后幾欲站立不住,她是真的傷心了。她的長子和幼子都是好的,多么優秀啊。
“觀音婢,朕、朕…”李世民終究還是沒能說出道歉的話,嘴唇怯懦幾下,朝外喊:“馮用,傳孫真人入殿。”
孫思邈入殿后,就看到了李承乾的傷勢,心頭抽了下,并沒有立刻治傷,而是拱手道:
“皇上,皇后,有些治傷所需的藥材都在東宮,能否允許草民將太子帶回東宮醫治。”
李世民看了看臉色蒼白,卻一言不發的太子,聲音低沉道:
“準。真人,請…務必好生治傷,需要藥材,只管言語。馮用,調來御攆,送太子回東宮。”
御輦上,孫思邈讓李承乾趴在毯子上,用雙手抱住他的頭輕輕放下,溫聲道:“孩子,別撐著,睡吧。”
“謝謝孫老。”李承乾呢喃一句,再也支撐不住,昏厥過去。
“唉。”
孫思邈輕嘆口氣,心情復雜。
就在御輦離開后不久,換好衣服的李治從宮女口中聽到了后續的事情。
他呆立許久,一咬牙沖到偏殿,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父親,一切皆是兒臣的錯。是兒臣憤恨梁王,才向大兄告狀,請大兄以牙還牙。
您若要責罰,就懲罰兒臣,勿要責罰大兄。”
李世民直勾勾看著腳下的皇九子,腦海里回響起剛才觀音婢的話。
是啊,都是好孩子。
“雉奴,起來吧。”
李治抬頭,還欲說什么,旁邊的長孫皇后伸手將他攙扶起來,溫聲道:
“雉奴,你今日落水,可喝了姜湯,小心著涼。”
“喝了。大兄把我救起后,就命小廚煮了姜湯。”李治道。
“那便好,你姐姐一個人在照顧城陽和兕子,你去幫幫他,可好?”長孫皇后道。
“好。”
待李治離開偏殿,李世民拉著長孫皇后坐下,后者卻不正眼看他,只得無奈嘆道:
“觀音婢,你總說我不教而罰,難道承乾不該罰嗎?
就說今日的事情,明明有更好的處理辦法,他非要選擇最暴虐的這種。
他是太子呀,是儲君。
你想想,愔兒今日若是真有個三長兩短,承乾就會落下殺害親弟的惡名。就是現在,愔兒無事,別人也會說他殘暴。
你說事出有因,你理解他,就算朕也諒解他,天下人會理解嗎?
他們只會說,太子睚眥必報,恐不是明主啊!”
事出雖有因,但世人未必理解。
就比如當年玄武門,他被逼到死路,若不反抗,滿門被殺的就是秦王府。
他是被逼無奈,才奮起反抗。
可是,世人不理解啊。
到現如今,還有人以玄武門之事,言他得位不正,言他弒兄殺弟,殘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