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太子三爭
- 大唐:父皇,你也不想遺臭萬年吧
- 磁不生電
- 2048字
- 2024-11-16 14:55:31
李世民是馬上皇帝,又是經歷玄武門之變,殺兄殺弟囚父,才登上皇位的。
所以他骨子里就覺得,自己的兒子,想要爬上這個位置,就得跟他一樣,得“爭”。
李承乾恍然,原來是這樣嗎?
可是父親,當初你跟大伯爭,是因為大伯是太子,你不是。
而我已經是太子,你讓我跟誰爭?
難怪后來你越來越喜歡青雀,因為他在爭,跟你一樣,在跟自己的大兄爭皇位。
“所以,上次在甘露殿,父親要將懷默指派到東宮,我選擇拒絕,想必又讓他失望了吧。”李承乾苦笑。
“殿下選擇拒絕倒也不錯,程懷默是盧國公府長子,未來是要承襲盧國公的。
他若真的入了東宮,就代表盧國公府選擇支持東宮,盧國公不會同意的?!蔽赫靼参康馈?
“殿下需謹記,今后該爭取的東西要主動去爭,其他皇子暫時沒有表現出奪嫡的意圖,就去爭取別的?!?
既然選擇深入介入,魏征就沒藏著掖著,他很直白的告訴李承乾,要在三方面努力去“爭”。
其一曰“名望”,一定要養望,養太子在民間的名望,養太子在天下官員士子心中的名望。
其二曰“養才”,當今皇上能在玄武門之變中勝出,就是因為秦王府有眾多人才,武將謀臣皆出眾。
在這點上,魏征要求太子向皇上學習,甚至要青出于藍,培養忠于自己的武將文臣。
其三曰“盡孝”,不用太子費盡心機,極盡諂媚討皇上歡心,只要在侍奉父母上不出差錯,就沒有人能從根子上動搖東宮的位置。
因為李承乾是長孫皇后所出嫡長子,其繼承皇位名正言順。
這場師徒之間的交談足足持續兩個時辰,結束的時候,李承乾再次朝魏征深躬行禮。
被魏師提點,他終于知道自己以往的錯誤,也明了往后的路。
魏征臨走的時候,猶豫許久還是沒忍住道:“殿下,為君者當行堂皇之道,往后自污名聲以求目的的事情,少做。”
李承乾接受批評,但表明自己不后悔,能求得魏相為師,些許名聲污點他不在乎。
“殿下,這是清河公主差人送來的?!备叩搶⒁环獬蔬f上來,李承乾拆開一看,上面寫著“皇上已知贈刀之事”。
是程懷默的筆跡,他為何不親自送來,而是轉到了清河手里?
“清河派來的人呢?”李承乾問道。
“在殿外侯著呢,奴婢怕您有吩咐,沒讓他走?!备叩摰?。
清河派來的是個小太監,歲數雖然不大,但瞧著很機靈,想來是其心腹之人。
“清河除了讓你送信,可還有別的話要傳?”李承乾問道。
小太監垂著腦袋:“回太子殿下話,有。今日程府二公子借著送禮物的借口,將這封信送入宮里,還讓仆人帶了話,說是程府小公爺被盧國公罰了禁足,短期內不允出府?!?
懷默被罰禁足了?
李承乾略略思索,大致能猜到原因。
大朝結束后,于志寧就將朝堂上發生的事都告訴了他。
他猜測程懷默肯定是因為彎刀的事情,頂撞了盧國公,才被禁足的。
對于盧國公搶功的行為,李承乾本就不生氣,更何況盧國公其實已經做了補償。
在朝堂氣氛最緊張的時候,是盧國公提到魏師的名字,才順利讓父親點了魏征的名。
李承乾覺得盧國公有可能是看破他的意圖后,故意如此。剛才他向魏征討教,后者也認同。
李承乾覺得有必要緩和下程懷默父子的關系,就將這件事寫了下來交給小太監,
“你把這封信交給清河,讓她想辦法送給程府小公爺?!?
夜晚。
李承乾屏退所有人,靜坐在案幾前,腦海里回想魏征提的三個必爭之物,在紙上寫下“名望”、“養才”、“盡孝”三個詞。
在“養才”的后面寫下“文”、“武”二字,又將程懷默的名字寫到“武”后面,將魏征的名字寫到“文”的后面,想了想又添上孔穎達和于志寧。
能用的人才未免也太少,莫名想到新唐書里寫的,父親日后建造的凌煙閣,李承乾心里發酸,難怪父親敢放豪言“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他看向“盡孝”,這一項不必說,侍奉母親,他自是真心,從未有過虛假,至于父親…哼。
最讓李承乾為難的是“名望”一項,魏相說要養在民間的名望和在官員士子中的名望,他是一點頭緒都無。
在民間,李承乾這個太子怕是半點名氣都沒有;
在官員中,得益于他前幾年觀政,表現尚屬不錯,倒是贏得不少贊譽。
但是,在品秩最高的朝堂重臣里,看好他的似乎并不多,比如房相,比如長孫舅舅。
“怎樣才能養出名望呢?”李承乾郁悶,啪嗒,一本書憑空出現,砸到他的頭上。
這么快到凌晨了嗎?
李承乾驚醒,急忙撿起掉落地上的書冊,莫名期待。
上次是新唐書,這次會是什么?
李承乾翻開那材質極為光滑的書冊,看了一眼,瞬間面紅耳赤,下意識啪嗒一聲合上。
這書不正經!
也不太確定,要不再看一眼?
大唐儲君、東宮太子殿下,以批判的目光再翻開書冊,第一眼仍舊讓他面紅耳赤,但很快他的神色鄭重起來。
這本書冊上的字,跟之前那辛辣吃食包裝上的字是一種風格,都是錯字,缺胳膊少腿的,李承乾看不懂,但圖畫的內容他好像懂了。
起初他以為是本春宮圖,但隨著往后翻閱,將所有圖畫聯合起來,他意識到這本書好像在講生命的誕生。
準確說,是一種嬰兒誕生的方式。
可是,從未聽說過,女人生孩子需要在肚子上劃一刀???
怎么看上去更像是剖腹取嬰。
李承乾想起孔師給他講君王仁政時,曾提到過一個反面例子,殷商末代帝王帝辛曾為取悅妃子,剖開婦人的肚子,取出胎兒辨別男女。
又翻閱一遍,李承乾否定了“酷刑”的想法,因為書冊上的圖畫風格,只讓他感到溫馨,沒有絲毫陰森殘忍。
只是,這樣真能誕生嬰兒嗎?